|
||
|
||
|
8.巴基斯坦洪灾
事件:
8月21日至10月31日,猛烈的季风降雨造成的洪水流经巴基斯坦的西北部、东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前期造成至少32人死亡。大雨造成的洪水和河流倒灌,使得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旁遮普省受灾最为严重,超过4990座房屋、数十条道路、桥梁和部分电力基础设施被摧毁。死亡人数超过455人,另有2912人受伤,超过600万人受灾,损坏或摧毁了至少407138座房屋,同时淹没了广大地区商业地产和超过444580公顷的农田,经济总损失超过26.4亿美元。
应对:
巴基斯坦在政治上属于行政军权分离,在洪灾发生的时候,文职政府在抗灾上的反应受到了诸多批评,而军方的授权得到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到救灾行动中,军队的专业训练与高效率起到了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作用。由于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欠发达的国家之一,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时,巴基斯坦政府引导各种力量参与重建,但还是更多地依赖外国援助,特别是西方国家,而且出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造成农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阻碍了灾后重建。
评价:
由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巴基斯坦政府的救灾行动大部分依赖于国际援助。而且经济欠发展造成保险行业的缺位,使得巨灾造成的大部分损失由受灾群众和政府全部承担,群众依赖政府的援助和补贴,加大了灾后重建与恢复的难度。
9.美国“桑迪”飓风
事件:
10月27日至30日,“桑迪(Sandy)”飓风横扫美国东海岸,影响涉及美国东部17个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首当其冲,受灾最为严重。纽约市的机场、公交车、地铁和铁路等公共交通系统因飓风关闭,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因为飓风罕有地关闭了两天。飓风使美国东部地区遭遇狂风暴雨、暴雪及洪水灾害,并引发了大量停电断水、通讯中断和一些火灾和交通等方面的事故,导致800万居民无电力供应,131人死亡,毁坏大量设施、房屋、建筑物,使得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由于美国东部地区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桑迪”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620亿美元。
应对:
纽约吸取了近几年遭飓风袭击的教训,事先建立了一整套防范和处理体系以及应对措施。其中,政府同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本次灾难防范的最大亮点。“桑迪”到来前,纽约各大电视台全天不间断地报道飓风的移动情况。风暴来袭后,纽约州长和纽约市长每天数次发表电视讲话,告诉公众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纽约州政府专门开设了“桑迪”求助热线,帮助民众及时解决此次风暴带来的困难。同时为应对飓风,纽约快速启动紧急预案,将需要进行疏散的区域按照紧急程度划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的区域对应的是风暴可能造成的沿海洪涝灾害的不同级别。飓风过境后,受灾地区政府妥善、灵活地解决灾后出现的新问题,采取高速路免费、出租车拼车等多项临时措施,缓解人们出行难题。此外,联邦政府和纽约市政府还临时推出多项优惠贷款措施,支持受灾最为严重的中小企业。
除上述应急措施外,此次受影响各州都拥有州一级的公平保险需求计划(Fair Access to Insurance RequirementsPlan)。公平计划(FAIR)是美国联邦政府以再保险形式为基础设立的社会保障计划,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企业和家庭有能力购买财产保险。当这些保险人共同面临意外风险时,可以同舟共济,而且由于共同拥有大量的同质风险标的,对于危险评估与费率厘定,能更充分发挥保险承保原理。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之一贝氏评级公司(A.M. Best)披露,“桑迪”飓风的经济影响由美国联邦洪水保险计划(NFIP)解决。该计划几乎覆盖了美国所有的洪灾风险保障。保险业资本充裕,能够“稀释”掉此类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多数私有产险公司来说,“桑迪”飓风的最大杀伤力在于树木折损后砸向房屋和车辆造成的损失,此外也包括长时间的电力中断导致的业务中断损失。根据巨灾模拟公司EQECAT的估算,保险赔付达100亿美元。
评价:
在此次“桑迪”飓风灾害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联邦政府,都为这场飓风做好了充分准备。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本次美国东部城市对灾难天气的管理基本上是及时和有效的,加之美国完善的巨灾保障系统,使得灾区的重建工作得以快速进行。对于“桑迪”飓风损失,政府直接支付用于救灾的钱款并不多,保险赔款的比重较高,美国巨灾保险保障系统的完善可见一斑。
10.东欧寒流极端天气(以俄罗斯为例)
事件:
12月中旬起,一股近70年来最强大的寒流袭击了俄罗斯全境,致气温直线下降。其中,远东、西伯利亚及中部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平均气温低7至15摄氏度,远东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的气温更是降到零下50摄氏度甚至更低。严寒导致人员冻死冻伤、学校停课、车辆冻坏于公路,施工延误。截至12月底,俄罗斯共有1745人因寒冷天气受灾,其中833人住院治疗,123人被冻死。
应对:
寒流来袭,俄罗斯政府及时发出建议,指导遭遇寒流地区的居民应对低温天气。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危机局势国家管理中心于12月21日宣布,因异常气候状况俄罗斯6个联邦区的18个主体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其中共有超过2.8万人和9000辆设备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联邦主体出动的人力物力资源大幅增加。
莫斯科市政部门采取增加供暖、多开收容所等措施应对寒流侵袭,同时全力保障居民热力和电力供应。社区服务和热力供应部门也提高相应的供热等级,并全面检查和维修暖气管道,防止出现管道冻裂等突发事故。其间,市政府开设了8处收容所,供流浪者过夜。
评价:
此次寒流极端天气灾害中,俄罗斯政府扮演了主导社会救援的角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救助、救济贫困人员上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受限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与此前2月份欧洲寒流西欧国家的应对表现相比来看,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未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其职能。
三、总结与启示
1.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致严重损失,已对人类安居乐业构成威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常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总体可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近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干旱、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频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如美、意等国遭遇严重干旱,农牧业受影响粮价飙升;全球多地遭遇暴雨侵袭,灾难规模空前;台风连袭亚太地区,百余人丧生、数百万人受灾。
气象学家认为,持续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极端天气有可能成为气候常态。而严重的极端天气灾害更多威胁的是人类的健康、生命、生活和农业生产。2012年以来,高温、严寒、台风、干旱、强降雨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各地频发,引发诸如“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见”、“百年一遇”等一系列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人类的安居乐业已构成巨大威胁,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生活,特别是对天气变化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农业及相关产业,如何在经济上、技术上及早准备,全面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机制,制定防灾预警和减损方案,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保险研究所副所长,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