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国际要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2年全球灾害回顾与应对(五)

发布时间:2013-01-28 09:05:38    作者:刘玮    来源:中保网·中国保险报
1月25日,美国纽约,“桑迪”灾区复建景象。“桑迪”过境3个月,纽约和新泽西州仍有数百居民生活在没有水、没有供暖的地方,依靠教堂和慈善组织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 CFP/图
   (上接1月21日本报第5版同名文章)

     2.暴雨水灾与洪灾为2012年灾害主流,也暴露出人类对洪灾损失风险的低估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洪水灾害是影响最广、对人类生存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由自然灾害,特别是与极端天气相关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攀升,其中洪水灾害损失的增速更是不断加大。2012年在英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地发生的洪灾表明,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与地震和飓风不相上下,由洪水造成的损失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根据瑞士再保险发布的《Flood—an underestimated risk:Inspect, inform, insure》报告,与洪水相关的保险理赔一直在大幅增长。1970年的理赔额为10-20亿美元,而2011年承保的洪水损失总额高达150亿美元。2012年,全球五大洲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灾害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且其遭受的洪水灾害损失也较大;在北美洲,美国成为洪水灾害第一受灾国;在南美洲,主要以哥伦比亚和巴西两国为主;非洲的尼日利亚在2012年遭受了两次较大的洪水灾害;在欧洲,英格兰和威尔士于2012年6月以来遭遇的洪水灾害涉及的洪水保险损失是2007年以来最昂贵的;澳大利亚也持续受到洪水灾害的严重影响。

     尽管事实上洪水灾害风险经常带来巨大损失,但是,一直以来,人们低估了洪灾风险。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供给角度,洪水保险严重缺乏;从需求角度,洪灾保险购买力不足。在发达国家,尽管洪水灾害保险的供给与购买呈增长趋势,但是使洪灾风险成为可保风险的相关条件不足,洪水的可保性给保险业带来了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导致洪灾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对风险因素、特征及规律性的判断存在一系列的挑战。首先,由于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众多导致洪水灾害的可保性备受争议。其次,洪水风险模型的建立极其复杂,需要详细的地理和天气信息数据,使得洪水保险的开发以及定价面临一定的困难。最后,由于洪水灾害的巨灾性质,使得商业洪水保险难以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洪水保险制度,例如美国政府的NFIP计划通过洪水保险的立法推动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再辅之以洪水风险管理措施及洪水评估技术,利用私营保险公司的销售网络、专业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洪水保险制度,值得我们在应对洪水灾害风险时借鉴。

     3.对于自然灾害损失风险,亚洲地区的投保严重不足

     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发布的报告,2012年上半年,全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总经济损失达260亿美元,远低于近10年同期平均值756亿美元。损失主要来自美国的自然灾害,占全球保险损失总额的85%。与2011年77%的经济损失来自亚太地区情况相比,亚太地区在2012年上半年的自然灾害损失相对温和,2012年上半年约有200次自然灾害事件,占全球自然灾害损失事件总数的一半左右,但它们只占了约4%的全球保险损失和23%的总亏损。最严重的事件是5、6月份发生在中国东南部多个省份的洪水灾害,造成了25亿美元的损失,并夺走了120条生命。由于这些地区保险投保率较低,涉及的保险损失额很小。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大约40%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亚太地区,而保险保障的覆盖面极低。

     从2012年全年的自然灾害情况显示,2012年包括美国飓风“桑迪”在内的自然灾害总共造成全世界1600亿美元的损失(约合9975亿元人民币),包括650亿美元(约合4053亿元人民币)的保险损失,而全部经济损失中的67%和保险损失中的90%与美国有关。飓风“桑迪”造成了2012年全年最高的保险损失(约250亿美元,约合1559亿元人民币)。如果没有飓风“桑迪”这一罕见的风暴,2012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会低很多,远远低于2011年。另外,2012年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的严重自然巨灾次数较少,12月袭击菲律宾的飓风“宝霞”导致超过千人死亡,而且有许多人仍未统计在内。按人员损失来看,这是当年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巨灾,但由于保险投保率低,因此发生的保险损失非常低。在其它亚太地区,中国和澳大利亚经历了几场洪灾,如北京7月份暴雨水灾的保险损失共计1.5亿美元;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部1月底至3月中旬的洪灾带来约2.8亿美元的保险损失。

     4.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有效缓解了极端天气灾害导致的严重的农业损失

     美国是一个飓风多发国家,飓风给农业造成损失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并不意味着农场将蒙受巨额损失。联邦政府以财政补贴方式为农民提供多重保险,用以抵御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根据美国方面的有关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让保险人和再保险人赔偿了约460亿美元。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是产量保险,在发生风险赔付时对造成农产品产量的损失,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向农民赔付,产量保险的保障水平可以覆盖农民收入的60%-70%。一直以来,美国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对有效应对天气灾害风险很有帮助。

     5.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风险盛行,助推天气保险及相关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与发展

     灾难或灾害风险损失,令保险公司承担昂贵的保险损失,但同时也让保险公司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为,灾难会使人们产生忧患意识,关注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进而选择有效的风险转移和分散的方法,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求获得对未来可能面对的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美国、日本等国保险公司已经开发了天气保险,专门保障企业或个人因恶劣天气导致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澳大利亚在2011年遭受的自然灾害已打破历史纪录,保险公司纷纷将2012年各种承保自然灾害的相关保险的投保价格上涨35%。

     事实上,灾害事件在给保险业带来重创的同时,也给了保险行业机会——证明保险在灾后重生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长久以来,国内的受灾群众转移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政府救助救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民政事业救济费用支出救助灾民的基本生活。然而,对于广大受灾群众来说,在灾后能够获得及时救助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及时而充分的经济损失补偿,从而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保证收入及生活质量不会大幅下降,才是最好的防灾防损安排。因此,及时充分的经济损失补偿才是灾民最为急需的。保险业是不断发展而且是不断面临各种新型风险可保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的行业,商业保险作为各种灾害风险转移和经济损失补偿的最佳手段,在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风险中的损失补偿功能作用的发挥有待全面挖掘和提升。

     6.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意识培育与创新防灾举措并举

     根据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状况,极端天气有可能成为气候常态,由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种灾难或灾害损失将会不断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威胁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的识别、评估、防范和管理,成为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纵观各国针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值得借鉴的方法和举措如: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知识宣传制度化,使公众充分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常识,培育公众的气象灾害风险意识。有效帮助公众关注天气预报,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前做好预防;

     建立一个长期直接的援助方案,启动免费防灾热线,建立有效的防灾管理体系,重视日常的防灾训练,一旦发生灾情,有效的防灾组织管理体系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灾害型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及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法律制度,重视对灾后经济损失的推算和多元化的损失补偿机制与制度的建设;

     在风险预防方面,对于灾后地区的重建规划应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让新建筑物更加智能化,更具可持续性,从而不但使人们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而且促使城市发展适应气候变化;

     针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严重旱灾对农作物造成的严重损失,可以研发新品种的农作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天气和缺水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等。

     随着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与频繁性增加,尤其在灾害严重性与频繁性和过去30年相比增加4倍的亚洲,政府资产(如学校、医院)、住宅及农作物的严重投保不足会在新兴国家中对政府预算、非政府组织以及他们的捐献国等方面构成日益严重的问题,进而迫使政府更多地寻求灾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如巨灾共保体和巨灾保险,而且越来越重视各国间的合作及其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有的国家已将原来的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成功地从依赖借款和捐赠转变成独立自主的内生性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面临高地震与飓风风险的墨西哥。

     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政府机构、风险管理业、消费者)的一致举措,以实施全面的灾前风险管理方案以及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标准化流程。除了促进和确保国内保险业健康发展以外,政府还需要支持国内保险机构,借助国际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自然灾害巨灾保障能力来提高、放大和补充有限的本国救灾基金,以帮助自身应对未来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挑战。

     (作者简介:南开大学国际保险研究所副所长,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