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北京保险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洪:打造新型智库 服务国计民生

发布时间:2015-07-10 07:54:29    作者:李画 刘浩然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2014年7月5日,北京保险研究院成立。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北京保险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洪接受了《中国保险报》专访。姜洪说,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智库,体制机制既打破传统,又有别于西方;定位是“跳出保险看保险”,用“大保险”发展视野,围绕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三大问题值得深究

“跳出保险看保险,就是要将对行业本身关注的焦距,既可以放在行业内,也可以适度拉长到行业与行业间、行业与经济大格局间的联系上去。”姜洪说,“我目前最关心三个大方向上的问题。”

第一,保险是个重要产业,但是它又跟别的产业不一样,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其他产业的风险。有人把保险产品的理财跟储蓄看成差不多,把它单纯地看成了一个产业,当成了另一种金融,姜洪认为这是不对的。保险作为现代产业和风险基本控制手段,要在把服务做好、做深、做扎实的前提下,显现金融本性。这是当前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二,要研究化解、减少中国“三期叠加”的转轨风险和保险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如何保持的问题。以化解风险为天职的保险业,要去化解“三期叠加”的风险。但反过来说,保险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发展怎么跟化解“三期叠加”风险保持内在一致呢?行业越是去参与化解“三期叠加”风险,就越强大,强大了又能更好地去化解风险。如果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政策上都能被很好地阐释,那么保险业在“十三五”期间、在经济新常态下,作用就会更突出。

第三,要研究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之间相互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实际上这里强调的还是“大保险”的概念,这个理念已经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并初步形成了以商业保险来拉动整个社会的保障事业大发展的局面。

研究需跟上实践步伐

“诸多需要研究的课题摆在眼前,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姜洪说,这一年来,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北京保险研究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内设机构,初步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这支队伍结构合理,专业性强, 能够真正地跳出保险看保险,并重视公共话语权在提升保险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改革走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实践往往跑在了理论的前面。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已经逐渐强大,但在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短板,跟实践比、跟中国经济成就比还差得很远。”

姜洪说,保险业是一个晚发展起来的行业,这个问题更突出。现在水越来越深,可能你摸不着下一块石头在哪里,搞不好就会掉进去淹一下。越到深水区,可借鉴的经验也越来越少,因此需要我们的保险理论研究有一个大的飞跃。

用研究成果影响行为模式

姜洪介绍,北京保险研究院以科研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比如,已经完成了《积极推进中国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报告,还形成了《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多个系列的研究报告。最近又推出了《互联网+对保险营销的新挑战研究报告(2015)》,并即将推出《社会转型中保险服务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灾害地图》等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院还以讲座形式组织系列学习培训,形成了主题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助力保险业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中国保险业大发展》等系列报告。此外,北京保险研究院还成立了国内首个保险国际顾问委员会,并成立了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

姜洪反复强调,北京保险研究院必须要有独立精神、长期的社会责任感、超前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这样才能影响公共决策。他希望有一天,北京保险研究院能做出像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那样的前瞻性报告,来影响人们的未来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