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这一次,我对保险的认识彻底改变了”

——水灾中的保险日记之二

发布时间:2016-07-14 08:40:16    作者:赵广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保险报》特派记者 赵广道

7月12日15时 武汉黄陂 大雨转多云

近年来,在武汉有一种薯尖叶菜颇受市民欢迎,清炒薯尖、凉拌薯尖等菜肴已成为春、夏、秋三季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因此,城郊的薯尖种植也变得异常火热。3年前,80后山东小伙儿李银涛毅然决然地辞掉老家安稳的工作,带着老婆孩子定居武汉黄陂区,承包了140多亩地,建起了90多个蔬菜大棚,靠着种薯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虽然辛苦,但好在刚刚过去的两年市场行情不错,李银涛不仅收回了本钱,还小有盈余。事业小有成就,小儿子的降生更让这个家庭愈加温馨。随着梦想的渐行渐近,李银涛计划着这一季过后再扩大点规模,好让日子过得更红火点。但天有不测风云,7月6日,一场持续的暴雨瞬间浇灭了李银涛心中的那团热火——70多个大棚严重积水。《中国保险报》记者到达现场时,薯尖已全部腐烂,酸腐的味道异常刺鼻。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两年多的辛苦全泡汤了,我算彻底完蛋了!除了回老家已别无选择。”李银涛回忆起7月7日在大棚里只能看到水,连一个薯尖叶子都看不到的情形时如是说。

但7月7日当天,保险公司的主动登门让李银涛真实地感受了一把什么叫“绝处逢生”。

“来这里包地以后,当地政府每年补贴一部分,自己也交几千块保费,不过每次交完也就完了。虽然保险公司也会经常过来帮我看看哪些地方可能有风险,通常还会给点儿怎么处置可能更合适的建议,不过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找保险公司要过钱,所以也没想过他们会给赔。”李银涛说,保险公司的人主动联系他询问是否受灾时,他都有点不太相信,直到保险公司的人真来了才发现这是真的。

“从没想过还有人会上赶着给钱,就这一次,我对保险的认识彻底改变了。”9万余元的预赔款到账后,李银涛说。

而与李银涛不同的是,承包了360亩地种水稻的张抓刚则是土生土长的黄陂区张家湾村人,因为村里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在外打了几年零工的他索性回到村里做起了农业大户。

“自己种地挣的也不少还自由,感觉比在外边打工强多了。”外表憨厚的张抓刚笑言承包地3年了,每年都买保险,不过自己买保险是“看天买”,“前两年气象台说全年天气基本正常,所以我每年就交1000元的保费,象征性地买点,今年气象台说天气不好,南方水多风多我就上足了保险,光我自己就掏了7000多元。”

昨天收到9万余元的预赔款后,张抓刚高兴地给自己多炒了俩菜,还开了瓶酒。“现在投入还不太多呢,保险给的钱基本能回本儿,反正等水退了也没法再种了,今年算奖励自己好好歇半年,明年开春再从头来。”张抓刚拉着记者再三说,保险是个好东西,花点小钱顶大事,以后再也不会打以前那种小算盘了,保费能多交就多交。

“政府要借力保险,主动去跟保险业的人交朋友、提想法。”黄陂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国良在张抓刚承包的稻田边调研时说,从一元民生保险到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再到即将推出的精准扶贫专项保险,十几年来,他们把现实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跟保险公司积极沟通,希望能借助保险这一杠杆化解老百姓可能存在或已经出现的风险。“所有老百姓的问题都不能靠压,要主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保险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陈国良说。


湖北仙桃受灾严重,农房农田已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特派记者 史方舟/摄

7月13日11时 湖北仙桃 中雨

仙桃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年均黄鳝产量稳占全国四成以上,素有“中国黄鳝之都”的美称。而黄鳝“软体黄金”的身价也为当地农民带去了不菲的收益,成为当地人致富奔小康的首选。

“现在岁数大了,给孩子们也都在大城市安了家,所以这两年基本只养120口(网箱)左右的黄鳝,每年也能挣个十几万,我们老两口日子过得滋润着呢。”在张沟镇先锋村,60多岁的宋昌铁大爷一边带记者去看他养的黄鳝,一边说着这些年黄鳝带给他的小幸福。

在几十米长的水域里,各家各户的水箱自然有序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场面甚是壮观。但走到宋大爷的网箱跟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量的黄鳝尸体已被捞出放置在岸边,网箱中也不时有死掉的黄鳝浮上来。

“前几天的大暴雨再加上气温不稳定,这几天黄鳝死的越来越多,现在活着的连20%都到不了啦。不过幸亏今年我们这儿搞了黄鳝保险试点,现在已经拿到了几万块(赔款),至少再买鳝苗跟饲料的钱就够了。等过几天天气稳定了再重新养。”宋大爷一脸自豪地安排着接下来的打算,还不忘回顾自己跟保险的故事,“我是我们村第一个买的,他们都感觉买保险不划算,总担心真出了事,他们(保险公司)也不一定给赔。我在城里跟孩子们过冬的时候经常听说保险的事,所以我就信得过他们。我还主动找过他们(保险公司),可那时候他们没人给我保,当时我就说,只要你们能保,我肯定得头一个上(保险)。”宋大爷说。

仙桃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文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之前仙桃市的农业保险推进情况确实不太乐观。“但这次洪灾真正让我们开始痛定思痛,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了保险的托底保障作用。接下来,仙桃市政府一定会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政策来支持保险业。”周文霞说。

7月13日16时 湖北监利 中雨

一年前的长江沉船事故曾一度让这个地处湖北最南端的小县城为世人瞩目,而仅仅一年之后,一场暴雨又让监利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全县数十万亩水稻严重被淹,并可能因此而绝收。

但这一切在汴河镇徐岭村村民徐元雄看来,水灾给他造成的损失其实并没多大,因为今年他手上有一张水稻保险单。“今年买稻苗的时候他们送了一份保险,现在这情况一亩地能赔我200块,等水退了,我再种上晚稻,收入也不会少太多。”徐元雄一边找那张免费的保单,一边跟记者说。

近几年,在监利县,随着大型种植户的不断增多,专门从事育秧工作的机构也不断增加。“为了让老百姓心里更踏实,我们跟保险公司合作,一亩地连秧苗带插秧一共收农户260块,附送一份水稻保险,真出点什么事,老百姓还能留点希望。”监利县文武育秧合作社负责人李月红说,跟保险公司的合作让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去年的年收入甚至已过百万元。

记者从监利县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全县已有42家育秧合作社在和保险公司合作,为50多万亩水稻提供了基本的保险保障。

跟徐元雄第一年有保险不同的是,郑崇杰从8年前开办监利县瑞科养猪场开始,每年都会主动投保。

“养猪风险高,我们又是合伙企业,万一出点什么差错,谁都不好交代,花点钱买个心里踏实。”郑崇杰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每年也都会有理赔,但每次头数都不多。这次的洪灾让他们一下子就损失了将近30头能繁母猪,对于他这个只有不到500头(能繁母猪)的小养殖场来说,损失比较惨重。“不过他们服务确实很不错,前两天就已经把赔款打到我们账上了。”郑崇杰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无不希望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在现代化农业种植模式尚未完全推广开来的背景下,靠天吃饭的局面很难有所改观。而农业保险作为扶农、支农的重要政策举措之一,如何实现更广的覆盖面、更高的赔偿额、更精准丰富的产品线,如何让老百姓更自觉地接受并投保相关险种,都在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智慧,毕竟如果所有农户都像李银涛、张抓刚一样非要经过一次次巨灾的教育才能领悟到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才对保险不离不弃,那么当下次巨灾来临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为之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将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相关报道:

“不能辜负信任咱们的老百姓”——水灾中的保险日记之一

保险在路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