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广道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遵循创新、协调、科学、开放、共享、健康等六大发展理念,通过依法监管,实现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建设有市场竞争力、富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现代保险服务业。日前,北京保监局局长郭左践在与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对话时表示,北京保监局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将六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整个“十三五”时期;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将六大发展理念落地,并不断明晰、深化、完善。
赵健:数据显示,2015年末,在京注册的保险法人机构65家,保险分公司100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89家,兼业代理机构近7000家,保险销售从业人员8.3万人。全国有4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京注册法人或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代表处84家,北京地区已成为国内市场主体最多、开放最充分、门类最齐全、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北京保监局如何用有效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以此实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健康发展的目标?
郭左践:的确如您所言,北京作为全国法人机构最多的市场,面临着比其他市场更大的监管挑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监管者更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始终走在市场发展的前沿。
比如,目前北京,仅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就有400家,而我们整个中介处却只有10个人,如何才能管好规模如此庞大的中介市场呢?显然需要创新监管,尤其是创新科技监管手段。为此,我们结合北京中介监管面临的机构多、事项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建设了北京保险中介风险大数据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对新设机构股东实现风险画像,并对现有中介机构非法集资等风险实现定期分类监管和变更事项实时监测,“让技术管中介”。
具体来看,该平台具备企业风险识别和画像功能、动态信息实时监测功能和风险分类预警提示功能,有助于我们对辖内保险中介机构实现实时、穿透式监管,把好机构准入、日常监管和风险管理三大关。一是在业务准入方面,通过对申请人相关的工商注册、法人治理、关联关系、诉讼信息等大数据集成筛查,可以初步识别申请人及其股东方开展非法经营活动等风险隐患,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口,最大限度消除隐患。二是在日常监管方面,通过实时抓取辖内保险中介机构涉及的工商变更等公开数据,实现对机构新设、股权和地址变更等重要信息的动态监测,有效解决机构报告不及时、监管滞后等突出问题,提升监管效率。三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入“亮灯指数”,针对辖内现有中介机构的风险特征指数定期拟定风险名录库,对被“亮红灯”机构及时采取行业通报、自律规范、现场检查、停业整顿等措施,有利于打早打小,集中力量处置风险隐患。比如在测试阶段,我们发现北京某中介机构的“亮灯指数”非常高,进一步调查后,果然就发现该机构近期频繁在网上发布涉及P2P业务的宣传广告,其潜在风险较大。
目前,北京保险中介大数据风险监测平台已完成测试版本开发,正在调试完善,预计将于11月正式上线。北京保监局已初步将该平台应用于业务许可审批,严格筛查每一家申请机构的股东背景并依法开展风险测试等相关工作,严把准入关。同时,正在研究拟定配套制度,将充分发挥大数据风险监测平台作用,持续加强保险中介市场日常监管和风险管理,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而一旦时机成熟,也会将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北京保险市场的其他机构监管中去。
赵健:让技术管中介,这个“亮灯指数”体现了科学监管的效率,太值得期待了!据我所知,近年来,北京局的创新还不止于此,在完善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方面,你们也有引人瞩目之举。比如自去年10月至今,我经常在行车时看到,北京各大环路的交通指示牌不断提示车主下载“事故e处理”手机APP,听说也是北京保监局联合北京市交管局推出的,您能谈谈当前的具体进展吗?另外,在完善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方面,北京保监局还在做哪些协调工作?
郭左践:目前,“事故e处理”手机APP已正式升级更名为“北京交警”手机APP。近年来,随着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人数大幅增长,现行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压力较大,一是使用纸质《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在实务操作中极不方便,且无法及时固定事故现场证据,导致事故车辆撤离现场后定责纠纷时有发生;二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当事人由于存在纠纷而不能自行协商处理,常常等到交警到达现场指导定责后方肯挪车,严重影响交通。为缓解首都道路交通拥堵,提高保险理赔服务时效,北京保监局联合北京市交管局及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于2015年5月13日推出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新机制,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事故e处理”手机APP,正式在北京市海淀中关村地区、昌平沙河地区试点运行,并于同年11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将传统的线下定责等内容转移至线上。
截至2016年10月,“事故e处理”手机APP累计注册用户34.4万人次,使用次数5.3万次。其中仅使用软件拍照取证3.1万次,使用软件定责2.2万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具体来看,这一运用“互联网+交通事故快速定责”思维的新机制,可以说是创新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与现代交通管理、现代保险服务相结合的一次尝试。APP的推出:一是节省警力。目前,交管部门在北京地区全部50个交通大队共设置了100名专人,负责提供远程事故责任认定指导,及时处理了轻微事故,较传统交警现场处理的做法节省警力2万余人次。二是接受度高。累计处理双车及多车案件2.1万起,自行协商成功率97.4%,较实施前增长近30个百分点。三是提高事故处理效率。使用手机APP处理交通事故全程平均用时13分27秒,其中从交通事故发生到当事人可将事故车辆挪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平均用时2分51秒,最快处理时间33秒,最慢处理时间24分43秒。较传统等候交警现场处理的做法,每起事故从报警到车辆挪离的时间缩短近八成。四是保险服务到位。保险公司共收到相关保险报案6758件,未收到不满意评价。五是社会评价好。各类媒体报道千余篇,转载、评论近500篇,90%的网友对该举措持肯定态度。
此外,为了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消费形态,不断提升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消费体验,北京保监局一直在推动车险电子保单试点工作。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试点商业车险电子保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0家公司获得了试点资格,累计签发商业车险电子保单1.8万张,保险消费者对电子保单的认可程度明显提升,选择电子保单后又要求提供纸质保单的比例已由试点初期的98%下降至不到20%。与北京车险保单数量相比,电子保单数量占比还很少,主要是交强险保单尚未实现电子化,制约了电子保单的应用和推广。一直以来,交强险作为法定险种,受法律制约,必须出具纸质保单,且纸质保单作为最重要的形式要件,已成为交警查验车辆资料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北京保监局正在与北京市交管局沟通协调,在获得公安部的政策支持下,寻求突破,推出交强险的电子保单,同时加强保险行业与交管系统信息对接,实现系统查验保单。“十三五”期间,最快今年,北京保监局就将推出交强险电子保单。
赵健:落实创新、协调、科学、开放、共享、健康的理念,不断拓展保险社会功能、提高消费者消费体验满意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对监管部门而言无疑是永恒的主题。在促使保险业与保险消费者共享保险发展成果方面,北京保监局还有哪些好的做法?
郭左践:我们把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作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北京保监局以12378北京分中心正式运行为契机,积极创新消费投诉处理的方式方法,优化工作流程,注重发挥保险机构投诉处理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保险消费投诉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取得了积极成效。已建立由“投诉人、监管、协会、公司、法院”五位一体的多层次、讲实效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2016年前三季度,12378北京分中心共接听来电近2万通,绿色通道和即时转办机制共化解投诉事项逾1.2万件,占咨询和投诉总量的85.4%,纠纷化解效率明显提高;转评价率由原来的六成提升至近八成,接听满意率达98.6%,消费者满意度有效提升。
一直以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北京保监局始终将治理车险理赔难和人身险销售误导为重点。比如,作为简政放权的一部分,《保险法》修订时取消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短期内代理人数量呈现出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但从北京来看,代理人数量始终保持在8万人左右,未出现较多波动。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资质分类管理制度。该项制度主要是,针对产品形态相对复杂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设立了两类销售资质:一是分红险、万能险销售资质;二是投连险、变额年金销售资质。只要是在京开展业务的各人身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代理机构的销售从业人员在销售上述险种时,必须获取相应的资质。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报考人员约7.89万人。至2016年9月末,北京人身险销售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8.5%,远低于全国40%的增长速度,保证了行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这一制度的推行也较好地改善了行业形象、提升了销售人员素质,有效地减少了销售误导现象,从起点上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赵健:近年来,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北京保险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以分散农业转型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健康发展?
郭左践:北京保监局高度重视保险业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以农业保险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从传统的保物化成本向保收入转变,不断扩大保障程度,为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07年以来,北京保监局联合北京市农委通过不断完善农险制度顶层设计,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框架完整、特点鲜明的“北京模式”。一是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政府购买再保险的试点。二是特色化的产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首推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并进一步开展了玉米干旱气象指数保险、蜂业气象指数保险等指数保险;针对区县农业发展实际开发了延庆杏、大兴西瓜等地区特色险种;试点了小麦玉米制种、蛋种鸡产业链等种业保险产品。三是推动保险公司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试点,着力提高农险数据真实性,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目前,农业保险已经全面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以及首农等龙头企业,形成25个市级统颁险种、11个创新险种以及森林保险在内的产品体系。其中北京粮食作物保险、畜牧业保险的平均保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基本覆盖物化成本。“十二五”期间,北京农业保险累计为83.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921.8亿元;累计支付赔款20.4亿元,受益农户67万户次,为首都农业的灾后重建和再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北京以“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此,北京保监局积极引导行业从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大力发展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蜂业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性的指数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组织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与传统产品相互配合,形成多重保障,满足现代农业更高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以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例,目前已覆盖北京全部养殖大县(区),承保生猪82.2万头,为147户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9.9亿元。2013年以来,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有效抵御了生猪价格低迷的影响,赔款最多的养殖户获得赔款149.8万元,是其缴纳保费的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