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瑶山深处放牛忙

广西人保财险产业扶贫“河池模式”调查

发布时间:2017-12-15 08:47:24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杜亮

河池,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属的一个地级市。这里山峦耸立,岩溶暗布,号称“千山万弄”。弄就是山峰间的洼地。都安瑶族自治县是河池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县,截至2016年年底,尚有贫困人口10.13万人,是河池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今年6月23日,都安县县委书记陈继勇出席全国深度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上,全国有11个典型地区作了经验交流,都安便在其中。

今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在广西人保财险支农融资的引导下,在当地龙头企业的积极运作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的瑶山牛养殖就在这“千山万弄”中渐次展开,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河池模式”。

所谓的“河池模式”就是,“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四方携手,构成一个产业链的闭环:政府搭建平台,人保财险提供支农融资、龙头企业买牛,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养殖,养殖的过程中有政府购买的保险,养到足够大由龙头企业收购,再经龙头企业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直到老百姓餐桌上。农民不出资金,不担风险,卖牛就能得钱,这样的好事,贫困户哪个不愿干?

都说产业扶贫是真扶贫,拔穷根儿,这个“真”字,最终还要看它到底能不能形成真产业,是不是让老百姓得到真实惠?就这两点来看,广西人保财险的“河池模式”算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真路径。

下面,就请随记者深入这“千山万弄”之中,细探究竟。

偶遇养牛户

我们的车从都安下了高速,便在这“绿巷”中蜿蜒前行,车窗的右侧是碧波荡漾的红水河。突然,车在路边停了下来,原来是有个贫困户在路边放牛。

这个贫困户叫蓝家克,都安县百旺镇八甫村村民。今年8月份领的牛,当时领的时候300来斤,养到现在足足有500斤重了。看着悠闲吃草的牛,蓝家克很满意。“感谢政府,给了我们贫困户希望。”蓝家克发自内心地说。

记者注意到,这头黄牛有耳标,编号是4074。“这是这头牛的身份证号码,投保时为保险公司验标码。”旁边的人保财险相关人士说。

据了解,蓝家克今年50岁,家里有5口人,去年靠养蚕脱的贫。今年政府组织给他发这头牛,意在让他巩固一下脱贫的战果。他也信心满满,“这头牛要是明年出栏的话,咋着也能卖1万元。”刨除买牛的成本,蓝家克能净挣6000元。

“您这牛是谁给你发的?”记者问。

“好像是那边的牛场老板发的。”蓝家克用手朝山那边指了指说,“我没去过。”

和蓝家克作别,我们向着群山深处的牛场出发。

从矿老板到牛老板

汽车逐渐远离红水河,高度也在逐渐提升。听人保财险的人说牛场建在山上,我们想也该到了吧,谁知道又是几上几下,时间也过去了近一个小时。最后,车在一座山的山腰处停了下来,牛场到了。一下车,山间的新鲜空气便扑面而来。

眼前是一座废弃的矿场,旁边就是牛场的隔离区。新买来的牛犊都在这里先隔离一个月,然后再集中发给农民。“以前我在这里开采煤矸石,矿开得差不多了,现在把它利用起来,平整做牛场。”牛场老板、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杰说。记者在现场看到,牛场的施工仍在进行,大型推土机做着削峰填谷的工作。

林杰个子不高,有浓重的南方口音。他2012年从福建来到广西都安,先搞合作社,2013年再投煤矸石,到2015年,又转向养牛业。2017年,嘉豪公司成为都安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项目中标的龙头企业,从今年5月到现在,已经发牛近5000头,耗资3000多万元。这一大笔钱主要来自人保财险的支农融资,利率4.5%。

林杰还有自己的牛舍,饲养一些种牛。从隔离区上去几十米,便是他的种牛基地。记者数了数,光牛舍就有55间,目前养了上千头牛。林杰明年的目标是养上万头瑶山牛。

“怎么没臭味?”走了半天,记者忽然想起。

“牛舍的土里面埋着特殊的微生物,随时降解了。”林杰颇为得意地表示。这也是牛场吸引外部参观者来的一大秘诀。

参观者还能在牛场的展板上学到“种牛”的有关知识,这里牛的品种有西门塔尔、鲁西黄牛、秦川牛、安格斯等等。种群还在不断扩大中。

三方发力

韦强,是都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是县里20万头瑶山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为了瑶山牛的项目,他不知道往林杰的牛场跑了多少次。最终在今年3月份形成了一份《都安瑶族自治县20万瑶山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文件是签发了,韦强也压力山大了。20万头牛要在2019年全部到位,一头牛按4000元算,就是8个亿,哪里找这么多钱买牛,谁又愿意提供这些钱?

这时候,人保财险河池市分公司总经理陈扬琪出现了。起初他们动用了人保精准扶贫基金200万元来买牛,后来向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申请到3000万元支农融资,全部用于购买牛犊。具体则由嘉豪公司实施。而作为对使用人保支农融资的“回报”,都安县政府为每头牛都上了养殖保险,打上了耳标。每头牛的保险费是480元。免除了贫困户养牛的后顾之忧。

今年5月10日,都安“贷牛还牛”首发仪式在林杰的牛场举行。当天,150户贫困户领到了心仪已久的牛犊。

按照约定,贫困户养殖肉牛12个月后,或当肉牛达到800斤以上,就达到了出栏标准。符合出栏标准的肉牛,由嘉豪公司统一回收。出栏肉牛收购价格按市场定价,如果市场价格低于10元/斤,嘉豪公司按保底10元/斤予以收购(市场差价由政府补贴)。肉牛成交价由嘉豪公司扣除当初牛犊的成本后,剩下的都是贫困户的纯收入。例如牛犊成本为4000元,养了12个月可卖1万元,则贫困户可以净得6000元。

“我们从5月份开始每月发放一次,到现在才发了30多个村。全县的贫困村总共250多个,还差得远呢。”韦强对现在的进度还不满意,“明年我们要让一半的贫困村养上瑶山牛。”

急归急,但是一想到农民排队领牛时的迫切心情,韦强心里就充满了干劲。

龙头企业的作用

“今年5月份发的牛,明年4月份就可以出栏了。届时,我的屠宰场和冷链物流中心也就建成了,正好派上用场。”说到这儿,林杰有点小兴奋。“我的牛肉是有品牌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大都华牛。都是都安的都,华是中华的华。”

这,就是产业扶贫的一条真经。无论前面怎么做,最终一定要与客户能够对接,有自己的品牌;而且这个品牌一定是龙头企业或者其他的商业组织创造出来的。如此,才能形成产业链条的闭环,才能使扶贫、脱贫良性循环起来。

林杰,现在不仅是都安县政协常委,还是广西都安福建商会会长。他甚至把自己的户口落在了都安。未来的一年,将是其大展拳脚的一年。

记者手记

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

□杜亮

广西人保等四方创造的产业扶贫“河池模式”刚刚运转上路,看起来已初见成效:龙头企业有干劲,贫困群众有热情,有理由相信明年老百姓会有更开心的收获。

产业扶贫“河池模式”将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贫困群众四方串接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闭环。据笔者观察,“河池模式”除了“三方发力、四方携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人保的支农融资扶持,它提供了农民“贷牛”的钱,是撬动产业链条运转的源动力;二是有龙头企业嘉豪公司确保到期收购,解决了农民卖牛的后顾之忧。老百姓养牛有来源,售牛有保证,当然会乐此不疲了。

其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龙头企业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分散化走向集约化,是这几十年农业改革的大趋势;而只有龙头企业,才具备集约化的能力,才具备面对风云变化的市场的能力。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近些年多次发文,要求培育和扶持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诉求即在于此。

试想,如果这个产业链条里缺少了龙头企业,由政府买牛给贫困群众,贫困群众把牛养大之后又卖给谁?单个的贫困群众将何以面对波云谲诡的市场?

因此,在产业扶贫里,政府的组织、保险公司的助力,固然不可缺少,但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穿针引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承受着市场变化的风险,这是其他几个主体所不具备的能力。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承担首要责任,但是在产业扶贫里,还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和功能。如果有些地方政府对此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充分,那就要当心失败的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