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艳霞
这是一场荡涤灵魂的回归,是一次叩问初心重温使命的行业洗礼。
保险业姓保!要回归保障,要回归本源。拨云见日之后,保险业重装出发,重塑信念,重拾信心。2017年,保险保障之路艰辛但却坚定不移。
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这是一次明确的界定,如此清晰而又如此深刻。这次会议还告诉我们,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成为整个金融业的根本目的。
如今耳熟能详的“1+4”系列文件,条分缕析,真抓实干,分别从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和服务实体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从严监管,深入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其中,《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风险保障、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形式、改进监管等方面,提出了15条政策措施,促进保险业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事实上,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保险业姓保”,保障是其根本功能。保监会在引导保险业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方面,可谓既全面又具体。
在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方面, 2017年4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保险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产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机动车出境保险、航运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跨境保险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国信保承保了“一带一路”沿线埃及国家电网升级改造、老挝南欧江二期水电站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为无数个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此外,9月,人保财险在广西凭祥正式签发我国机动车出境综合商业保险第一单,填补了行业出境机动车保险产品的空白。
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保监会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并推动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等。
将保险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重要方面。
2017年,“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实行监管,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工作,亦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向实”。被称为人身险业最强监管的134号文,限制中短期存续产品,使保险机构更多地发展长期产品,从源头上保障了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定,促进了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在保监会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发展战略、健康养老等板块成为保险资金投资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2017年,保监会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促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例如,3月,中国人寿参与了陕煤集团100亿元债转股项目;8月,中国人寿以217亿元认购中国联通超10%的股权,参与混改。5月,保监会印发《关于债权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从技术细节上明确了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具体支持政策,为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工程投资提供了有效路径。多家保险机构通过债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策引导下,保险资金也在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雄安新区等区域发展项目。9月,广东省与中国平安签署了重大项目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广东发展(平安)基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大型基础设施。
此外,保监会支持保险业参与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的投资与运营。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还突出体现在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保险扶贫有其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有力彰显了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雪中送炭的大爱情怀与历史担当。
2017年,保监会从农业保险、健康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创设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行业利用保险机制化解贫困地区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的后顾之忧,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因地制宜开发扶贫项目,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将“保险业姓保”与脱贫攻坚的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方面,保监会开展了“粮食直补转保险的间接补贴”重大政策研究并拟订试点方案;稳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和产品开发;配合财政部门,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试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大主粮作物的保险金额由保物化成本提升至覆盖土地流转成本。
2017年,保监会支持行业设立的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首个项目落地河北阜平,为产业脱贫龙头项目香菇种植基地提供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靠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和贫困村,方便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带动精准脱贫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一系列带有行业特色的保险扶贫经验和模式逐渐形成,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扶贫主管部门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充分肯定。
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以全县7.74万贫困户、新农主体和带动脱贫企业为对象,开发出覆盖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意外伤害、农民及涉农企业融资担保等主要风险的15个保险产品,为全县提供84亿元保险保障。目前,兰考县已实现整体脱贫。
河北阜平的“政融保”将政府政策支持、保险资金融资和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担保增信等政策支持,公司提供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和信贷资金直接投放,实现了保险引进来、产业兴起来和群众富起来。
宁夏的“扶贫保”为当地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保险产品,以多层次的保险保障为“造血式”扶贫承担风险。截至目前,全区各类扶贫产业保险累计赔款已超过1240万元,使1万多户困难家庭从中受益,为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困难群众稳定增收构筑起坚实风险屏障。
如上探索,不胜枚举。
目前,保险业已经初步建立起3套功能作用协同配合的保险扶贫体系,分别是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核心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核心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根基,是金融发展的根基,更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事实上,唯有坚持以保障为本、投资向实,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今,保险业正在朝着这个既定方向奋力而为——回归保障本源,让保险之“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