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娜娜】“中国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6月14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表示。
郭树清谈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实践中有九方面体会较深:一是底线思维防患未然;二是稳定大局逐步加严;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五是抓住时机攻坚克难;六是标本兼治依法规范;七是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九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郭树清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强力治标,有效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同时,要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排查,严肃处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市场上的歪风邪气压制下去。但是从根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更要注重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补齐监管短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治标成果。
“有的同志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心存顾虑,认为开放金融服务业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股东可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郭树清强调,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3%,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6%左右。事实上,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更无法想象有许多中国金融企业进入全球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前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迫切需要。中国银保监会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正在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郭树清也谈到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自我革命本身意味着许多特有的困难。二是道德风险根深蒂固。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垒大户”情结,不少企业高度依赖债务投入,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投资饥渴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破产机制远未形成。三是一些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总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救助。四是平衡各方利益面临很多制约。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兼顾多重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越来越困难,有待于各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郭树清指出,当前需要优先考虑的六大重点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努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合理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
相关链接: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