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日前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保险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包括九部分内容:一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二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三是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四是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五是做好进出口企业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在稳外贸中的积极作用;六是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七是有效运用保险资金,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八是规范经营行为,严禁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九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
《通知》要求,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合理确定考核指标,避免贷款在同一时间特别是月末、季末集中到期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对符合授信条件但遇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应盲目抽贷、断贷。对成长型先进制造业企业,要丰富合格押品种类,创新担保和融资方式,合理确定抵质押率,在资金供给、贷款利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流动性宽裕、银行业和保险业盈利稳定等有利条件,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要提前开展贷款调查与评审,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依照程序办理续贷,缩短资金接续间隔,降低贷款周转成本。对于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负债率较低、风控能力较强的龙头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其行业带动作用,稳定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鼓励信托公司开展慈善信托业务,加大对扶贫、教育、留守儿童等领域的支持。
《通知》要求,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加大对资本金到位、运作规范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信贷投放。保险资金要发挥长期投资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和重要项目。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情况和融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融资平台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通知》还提到,有效运用保险资金,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在投资范围、比例、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缩短投资链条,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不断丰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产品和业务模式,改进保险服务,稳定企业和居民财务预期。
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1%;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31.1%和44.4%,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9.4和32.6个百分点。7月,银行业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此外,上半年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约8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处置1665亿元,腾出更多信贷投放空间。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日前披露,2017年,保险资产管理业主要通过3种途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截至2017年末,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3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二是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截至2017年末,以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万亿元;三是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截至2017年末,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合计备案(注册)规模2.0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