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手记:从寿光大棚无缘获赔说起

发布时间:2018-09-07 09:34:49    作者:姚慧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姚慧

此次记者赴山东潍坊救灾一线采访,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寿光种苗专业户王关峰去年12月份买了政策性大棚保险,却得不到赔偿。为啥?王关峰说他买了“瑕疵保险”,无奈,近200万元的灾害损失只能自个儿硬扛。

究竟什么瑕疵,使王关峰与保险理赔擦肩而过?说来也简单,就是保单期限被人为缩短,只有8个月,而不像常规保单的一年期。政府有关部门拟定的这款政策性保险,设定保险期限8个月,据说出于替菜农“省钱”的好心——寿光菜农夏天习惯于借高温闷棚杀菌,这期间不种菜或很少种菜,把保险期限缩短4个月,保费能省不少。

不曾想好心办了坏事。8月19日前后,潍坊一场大暴雨,使王关峰的棚塌了苗死了,赔了大钱。想起买过保险,他去索赔,被告知8个月的保单上个月期满,不再属于理赔范围。王关峰这个懊恼啊:“人家的保单都管一年,俺的保单期限只有8个月,这事没听人言语过呀。”

像王关峰这样,买保险没见过保险合同、手里也没有保单的参保大棚户在寿光还有几十位,他们投保的大棚数量总共120个,都吃了“瑕疵保险”的亏。

王关峰们的遭遇,至少能够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设计推广农业保险一定要接地气、顺民意,瞄着农业生产的痛点来,真真切切兜风险。当着记者的面,王关峰给大棚保险提了“四保”的建议,即“春天要保风,夏天要保雨,冬天要保雪,平时要保电”。他说,既能转移风灾、水灾、雪灾风险,又能转移火灾风险的大棚保险才是菜农真正需要的。看看如今的一些农业保险,保这不保那,条款格式化,农民没得选,用时不解渴,这样的保险不管政府咋动员,保险公司咋宣导,掏钱时农民心里也不痛快,能不买就不买,能侥幸就侥幸。

启示二,农险是个细发活,事关农民切实利益,得事事处处为农民着想。像王关峰这样买保险没见过合同,想索赔手无保单的粗放式农险经营,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诚然,很多农业保险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乡村协理员的帮助,但这并不能替代保险公司的责任。比如向农民发放农险“明白纸”,不能拿一摞放到村委会就算交差,保险公司可利用微信朋友圈等传播工具再做广泛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再比如承保之后的电话回访,确保投保人知情权,车险、寿险能做到,农险为什么做不到?

启示三,一份保单、多个选项应是农险发展方向。在寿光,智能蔬菜大棚已然兴起。自动灌溉、自动卷帘、自动调温、自动控风等,都和电有关联,离不开电脑、电器和电线。原先的大棚主险里火灾是个缺项,菜农对条款不满意。国寿财险寿光市支公司用“主险+附加险”合理解决,满足了保户需求。这足以给大家启示。有一定财政资金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主打,但受制于财政资金有限,其种类少、覆盖广、低保费、低保障的特质短期内很难改变。地方性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对商业性保险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商业性农险,空间很大、机会很多,就看想不想争取、会不会把握。

山东省和潍坊市在部署抗灾救灾与恢复重建等工作时,多次提到要协调发挥保险作用,开辟绿色通道,抓紧现场勘测,加快保险理赔;潍坊市上百万受灾群众,更是无数双眼睛盯着保险,无数个期盼连着保险。

“本次水灾潍坊经济损失近百亿,保险行业提供的理赔款要是能达到10个亿,作用就明显了。现在看,全市预估支付的理赔款尚不足3个亿。”潍坊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国伦这番分析,既表达了保险业力求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也道出了当下保险作用发挥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尚有差距的现状。

从种苗专业户王关峰抱怨买了“瑕疵保险”无缘理赔,到养狐能手王姊云的没有保险血本无归,再到羊口盐场老板靠天吃饭的一声长叹……发生在潍坊的一个个因灾变穷、因灾返贫的心酸事件,无不折射着保险的深度有待挖掘,保险的密度需要开发,保险的创新必须升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