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这意味着我国将全面开启大湾区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既有理论依据,更有现实需要;既有国际经验的基础,更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既有经济发展的诉求,更有国家稳定的目的;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保险业需要思考的是保险与大湾区的关系。对于保险业而言,大湾区无疑是一个机遇,但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作为基础和前提,保险业需要对湾区经济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更需要理解保险与湾区经济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中国保险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联系。
大湾区的内涵与典型案例
湾区,或大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概念的具体体现是湾区经济,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它往往是依托既有的湾区经济体,通过相互合作与协同,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经济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并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全球发展的情况看,湾区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重要动力。纵观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湾区,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湾区。湾区城市群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形态,成为带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三大湾区。
1)纽约大湾区是围绕着纽约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为国际湾区之首。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面积达33484平方公里。纽约大湾区的最大特点是金融大湾区,华尔街聚集了全球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大量优势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聚集效应和国际地位,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数千家优秀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3家企业位于纽约。
2)旧金山大湾区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分为东湾、半岛和南湾(硅谷),陆地面积180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60万。共有9个县,城镇多达101个,主要城市有旧金山、奥克兰、圣荷西,以及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次于纽约,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世界顶级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
3)东京大湾区是围绕着东京的一个大海湾,周边是一都两县,即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有日本最大的两个城市,即东京和横滨。东京大湾区沿岸有6个大港口,横滨港、东京港、横须贺港等,年吞吐量达到5亿吨。整个湾区的面积不到1万平方公里,但集中了日本最强的工业(京滨—京叶工业带),GDP占到全日本大约1/3。
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与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既是发展的历史传承与延续,又赋予了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使命。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从内地的深圳经济特区到珠三角的沿革,还是香港、澳门的回归与再腾飞,大湾区的概念均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长期积累。因此,传承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不仅是传承这个地区长期以来合作的基础,更要传承这个地区勇于开拓创新的文化和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两区九市”,即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9个城市。选择这个地区进行我国的湾区经济实践是具有现实基础的,这一地区,全国土地面积占比不到1%,人口占比不足5%,却实现了全国13%的GDP,囊括了我国五大城市中的3个,六大“制造业王国”中的两个。
毋庸置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重构内地与港澳的协作互动关系,重塑港澳经济繁荣的基础,全面提振港澳人民对未来的信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重视规划引领,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在同一个政治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因此,需要创新思维,探索一个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
保险的大湾区机遇与挑战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互联互通是基本原则,联是手段,通是目的;通是手段,融是目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过程中,资金流是基础和关键;同时,在更大范围流动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问题。从国际实践看,金融,既是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主要内容。
纵观“三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金融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湾区首先也一定是金融大湾区。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金融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将金融纳入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业,重视并融入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对于保险业而言,更是全新和巨大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逻辑和宗旨是开放、包容、创新和市场化,其本质内涵是通过构建共同市场,打造经济共同体,这恰恰与保险的逻辑、原理、宗旨和职能是“志同道合”的。因此,在保险服务大湾区的过程中,要突出保险融合的功能,更好地扮演桥梁、纽带和通道的作用,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基础功能。
纵观历史,粤港澳三地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群雄逐鹿,合力不足,即粤港争雄,深广争雄,多重竞争,争当龙头。同时,还面临两种制度、两个特区、三种关税、两个自贸区,可谓是全球最独特、最复杂的湾区。从大湾区的总体规划看,深圳定位于科研,广东定位于制造,香港定位于金融,已形成初步共识。但就保险业而言,应弱化定位的概念,突出更加灵活、务实和深度的合作、协同与融合。突出两大协同,即区域协同、管理与制度协同。按照功能与项目的维度,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互利共赢。
首先,要成立“大湾区保险发展与服务协调委员会”,在这一组织下,形成一种沟通、协调、指导和推动机制,全面整合“两区九市”的保险资源,通过协同与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大湾区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其次,从国际大湾区的实践看,大湾区建设不仅表现为发展总量,更在于发展秩序,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证。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保险市场均面临理性和规范的问题。在保险大湾区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市场规范和有序竞争问题,突出发展红利,避免制度套利,否则,不仅可能事与愿违,还有可能拖了大湾区建设的“后腿”。
对于香港而言,保险大湾区的意义更加特殊。香港是中国保险业的摇篮,经过17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均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在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香港保险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空间有限,大湾区建设无疑给香港保险业带来巨大的空间和机遇。香港是国际资源进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内地利用国际资源的中转站。香港保险业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特别是监管相对宽松和灵活的优势,思考基于开放与包容的“外延”问题,即实现内与外的结合与融合。
保险大湾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创新
创新,深度创新,制度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词。回顾历史,无论是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还是深圳和广东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背后的原因均是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创新的精神深入骨髓,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因。创新必然要面临风险,因此,构建保险大湾区的核心内涵是改革与创新,保险要在支持大湾区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倒逼并推动行业自我创新。
首先,在保险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要树立“魔方思维”,即内地、香港和澳门属于魔方的不同面,在各自的面中,互有长短。保险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粤港澳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转动魔方,即在大湾区的框架下,与其他面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也能够实现自身发展,继而推动大湾区保险行业发展和服务水平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构建保险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粤港澳属于三个不同的“区域”,即不同的法律区、货币区、监管区、关税区。如何在不同的区域内,实现相互交流,互相融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无疑是一个挑战。就保险监管而言,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对差异的管控能力。因此,需要就保险大湾区的监管、协调与合作进行制度性的安排,确保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第三,科技给了保险大湾区建设以基础性保障,尤其是区块链给了跨界监管以技术可能。因此,高度重视大湾区保险科技发展、规划与协作,避免重复投入。同时,应尽快建设基于联盟链的湾区金融监管区块链平台,配合“监管沙箱”技术,为湾区的保险创新先行与先试,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第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均拥有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太平、友邦、安盛和宏利等,应当利用自身在位优势,在系统内部构建基于大湾区视角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基于“魔方思维”的经营实践,构建并玩转公司内部的“小魔方”,为保险大湾区试点先行探索并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