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两会观察|养老需要政策支撑

发布时间:2019-03-15 08:03:1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张爽

从解决民生保障的关键领域到助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养老产业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服务业与婴幼儿照护、旅游产业、汽车消费等领域一起,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组成部分。

早在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文件,涵盖养老设施规划、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多项措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尽管如此,养老产业的供给状况却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商务部部长钟山在3月9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中国每年大概要增加800多万老龄人口。为这些老龄人口提供养老服务,是有很大挑战的。比如说,全国老龄人口的床位每年短缺200多万个。

全国人大代表初建美认为,养老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发布的涉及养老产业的文件众多,牵涉部门多,各部门职能不清晰。

“政府发布的涉及养老的文件有上百个,有养老地产、基本养老、健康养老、老年旅游、老年购物等,五花八门,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省一级有发改委、民政厅、卫健厅、住建厅、老龄委等,而养老服务业主要工作的承担方民政厅无法牵头处理如此繁杂的工作。”初建美说。

最受关注也最受期待的医养结合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邱光和提出,目前,医养结合类养老机构的管辖权在多个部门手中,其中,养老归民政局管,医疗归卫生局管,医疗保险由医疗保障局管,由于缺乏单一责任主体,导致有关医养结合的各项政策难以落地。

为此,有的代表建议,国家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的边界。民政部有政策要求居家养老服务80%以上实行社会化运营,但是政府有责任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基础设施,让专业机构竞标、接管;高端市场应该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

除了政策因素,专业人才不足也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按照国际通行的1∶3的护理比例,目前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至少需要1000万左右的专业护理人才。但截至2017年底,国内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30万人,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唐金海说。

作为医疗从业者,唐金海建议支持医药卫生类及相关高校、职业学校按规定增设相关专业及课程,定向培养人才。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改善职业待遇,确保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医养结合事业。

在各代表团关于养老产业话题的讨论中,长期护理保险被频频提到。连续成为两会热词之一的长期护理保险仍被认为是解决养老支付能力的重要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表示,应该进一步细化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待遇标准、需求评估、服务标准等内容,并做好医保衔接工作,创新医保支付方式,减轻老年人医疗成本负担,提高其购买能力。

从保险行业来看,近年来,养老产业也一直是保险公司战略布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份,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这些保险公司或通过重资产投入模式自建,或以轻资产模式与第三方合作,在解决老龄化问题、推动形成国内养老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让养老产业普及到更广泛的群体,让每一位长者有尊严地老去,不仅是释放内需动力的需求,更是一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