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2019保险新闻宣传峰会暨第3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嘉宾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9-05-13 08:50:1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编者按:

5月10日,2019保险新闻宣传峰会暨第3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在辽宁丹东举办,主题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来自银保监会、各地方银保监局、各地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机构相关人士共聚一堂,探讨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银行保险新闻舆论工作。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进元作致辞发言。江苏银保监局副巡视员王宝敏、太平洋保险集团品牌部总经理沈丹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韩国卿、平安产险办公室主任赵明在峰会上作交流发言。

峰会期间,《中国保险报》第一读者俱乐部正式成立,《中国保险报》聘任首批第一读者。天安人寿监事长陈祥义作为第一读者代表发言。

5月10日,《中国保险报》第一读者俱乐部在辽宁丹东成立。

中国保险业新媒体30人论坛成立仪式。

第3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围绕“新形势下的保险业舆情应对”展开。

论坛期间,华夏人寿战略企划部总经理张国武、国华人寿办公室总经理凌云峰、泰康保险集团品牌传播部新媒体总监胡滨、爱心人寿品牌市场部助理总经理仲伟宁,以及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莺参加圆桌讨论,就“新形势下的保险业舆情应对”展开对话。

以上嘉宾发言要点本报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中国保险报业党委书记朱进元:做大做强银行保险主流舆论

近两年来,媒体市场变革剧烈,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面临生存发展严重挑战。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预计今后报纸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去纸减版,继续做精报纸,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构建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力。

近期走访了宁波、四川、辽宁、广东、上海、内蒙古、江苏等地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围绕办报工作分别召开多场座谈会,征求各局及部分机构的意见建议,同时召开了多轮务虚会和务实会。未来,《中国保险报》将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夯实银行保险新闻舆论主阵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切实履行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未来,《中国保险报》要坚持政治性,即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方针,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突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权威性,即积极宣传国家经济金融大政方针,正确解读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权威形象和影响力。坚持专业性,即不断提升办报专业性和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坚持创新办报,以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采编速度,提高内容质量,丰富传播媒介,不断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落地应用,苦练内功,提升专业化水平。坚持开放性,即开门办报,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密切记者站和各地监管部门、行业乃至金融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成为内容供应的重要方面军,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成立“第一读者俱乐部”,聘请业内资深读者担任我们的第一读者,为《中国保险报》内容生产等方面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坚持互动(融合)性,即包括报业内部纸媒和新媒体平台的互动(融合),以及报业和监管、行业的互动(融合)。

下一步,《中国保险报》将更好地完成银保监会赋予的“两个服务”重要任务——服务银保监会中心工作需要和服务银行保险业改革开放大局,进一步巩固壮大银行保险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改革举措。立足银行保险新闻舆论主阵地,服务银保监会中心工作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推进媒体融合报道,做大做强银行保险主流舆论,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奋进力量。

同时,希望银行保险行业善用、善待和善管《中国保险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江苏银保监局副巡视员王宝敏:六大建言 助行业报实现突围转型

在互联网科技的助力之下,新媒体不断涌现,方兴未艾,传统媒体却日渐式微、面临挑战,夹缝生存的纸媒发展步入寒冬,传媒行业面临着改革和洗牌。已经走过25年的《中国保险报》也需要在变革中求生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报质量。建议《中国保险报》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大作为:

首先,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纸媒内容向新媒体迁徙是大势所趋。《中国保险报》应当认清时代背景,顺势而为,抓准行业报转型“痛点”。

其次,目前保险业正在历经从高速增长、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的十字路口上。作为行业报,应当加强前瞻意识、宽广视角、责任使命,运用多种形式来引领发展推动金融保险业转型。

第三,金融监管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变革,探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国情的监管框架。作为行业报,理应敏感地捕捉到这些变革和变化,及时做出有深度的引导和探索,提供前沿的监管理论文章,为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第四,行业报应在构建行业的诚信文化和道德体系上有所作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保险业展业方式的转变,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和销售行为的规范化,避免销售误导和理赔难,在诚信文化的熏陶下,让保险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保险业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与到“一带一路”、扶贫攻坚、环境保护、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去,承接好政府职能转变,当好社会稳定器,在建设和完善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作为行业报应为政府与行业架好信息桥梁,推动行业精准对接,创新服务。

第六,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技术革命和新工业化运动的推进,风险频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严峻,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难以历史罕见的发生频率接踵而至,灾害频发的现实表明风险社会已经全面到来。这就迫切需要将风险管理从私人选择上升为公共选择、国家战略的层面,强调从战略意义上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行业报应当深刻认识到风险社会的样态,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普及风险管理常识,提升全社会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为此,《中国保险报》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推动办报转型“不同凡响”。建议通过策划推出一批有质量的深度报道,坚持问题导向,以评论立报,开办专栏汇聚行业先锋观点,抓准读者定位量身定制专业化报道,下大力办好电子刊物,争取将纸媒办成精品礼品甚至奢侈品。

太保集团品牌部总经理沈丹吉: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

从大数据到写稿机器人、虚拟主持人,从手机直播到短视频,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技术迭代打开了媒体形态变化的无限想象力,既有格局在重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我们迎来了一个脑洞需要不断大开的时代。

作为保险企业,我们观察到,当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手持金话筒的主流媒体则持续在“融”中创造。中国保险报业近年来也在持续推进新媒体发展,未来将引导和推动各保险企业运用全媒体传播保险正能量,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对于保险企业,如何将企业自身的宣传需求与媒体的需求找到更佳的契合点?

一方面,要发挥险企与媒体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不久前,江苏举办首届“聚集医疗安全,守护百姓健康”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经验交流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连续深度解读面对长期困扰民众的医患矛盾,江苏率先走出一条“完善风险保障,充分调解纠纷,快速理赔处理,专业风险管理”的经验之路,有力推动了这一江苏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企业和媒体共同呼吁机制创新,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和进步。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吸引了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中国太保为进博会提供了涵盖人、财、责等三类保险、总保额达350亿元的一揽子风险保障,提供了全周期风险解决方案及全过程风险管理服务。去年9月,太保就介入进博会项目的宣传策划,从成为进博会财产保险支持企业,到保险方案发布及前期预热,再到进博会期间在综合服务专区的亮相、展期服务,乃至最后的圆满落幕等,每个环节都开展了传播节点的策划。希望这样的保险之声今后能更多地亮相于重要媒体。保险业集体发声,声音才会更加洪亮,从而进一步提升行业自信。

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无论媒体的形式如何演变,始终是内容为王。去年,太保围绕精准扶贫制作了一部微电影,叫做《我的同学会》,故事的主人公叫老胡,是根据江西分公司驻村干部胡尚荣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冲突和艺术化的视觉表现,片子把国家精准扶贫事业的价值及意义、保险业积极承担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多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这部片子的曝光总量超6.5亿。《人民日报》2018年最后一天的官微《再见2018:这一年,有你真好!》收录了老胡的故事和视频。我们发现,受众注重的永远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不是强化地去说教,而是用优质的内容,去获得受众感性的认同。

全媒体时代,信息繁杂,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人声鼎沸,主流声音依然是刚性需求。希望和媒体一起共同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高度自带流量的优质作品。

中国人寿股份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韩国卿:重振国寿 品牌先行

媒体融合对品牌传播转型带来大挑战,伴随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网民超过8亿,手机网民占比超过98%。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消彼长,优势互补。

“偿二代”实施以来,声誉风险监管日趋严格,体现为评价指标大量增加,监测范围海量扩容,处罚力度前所未有。公司要管理好现实和潜在的声誉风险,压力巨大,挑战空前。

销售转型也对产品宣传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销售渠道越来越依托产品宣传部门在产品包装、工具开发、销售支持等方面的创意、策划、组织、实施和专业能力。这些都需要联合运作。渠道主内、品牌主外、内外互动、共同促进的态势日趋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品牌宣传响应速度更快,这对条线的专业能力、组织协调、市场敏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新闻的宣传在这里也显得格外重要。

“重振国寿”的号令赋予了品牌宣传新使命。在“重振国寿”的五个方面中,重振国寿品牌是重要方面。

“重振国寿”的品牌定位是要成为销售的支持者、文化的传播者、生态的培育者、价格的创造者,为重振国寿聚力赋能。具体计划是做到“五化”:一是拥抱变化,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适应变化,把握变化带来的机遇。二是注重内化,我们将对接市场、对标同业,以创新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包装内容,优化创意产出,强化媒体宣传。三是治理深化,中国人寿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将发挥双重导向作用,聚力作用和激励作用。四是着力强化,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和矩阵式传播。五是提升量化,将利用大型赛事体育平台,开展三位一体的品牌营销。

2019年是重振国寿的元年,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以司庆70周年为契机打造文化软环境建设,将组织开展主题鲜明、渗透力强、参与性广、影响深远的70周年司庆活动和宣传。

二是以产品包装为内核,铸就销售推动力。产品包装既要守正出新,又要行稳致远。

三是以新闻宣传为外延,扩大舆论影响力。新闻宣传是舆情工作的正面战场,我们会按照跟大事、推服务、树典型、创价值的原则坚持导向为魂、创新为要,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围绕改革发展和社会媒体观众关注的热点加大正面宣传,集中报道力度。2019年围绕重振国寿高质量发展、扶贫攻坚等主要议题将继续发声。

四是以声誉风险管理为重点,提升公司公信力。

五是以赋能发展为目标,重振国寿,品牌先行。广告投放是品牌价值的放大镜,大型活动是获客、养客的孵化器,科技手段是精准营销的瞄准仪,公益慈善是品牌美誉的传感器。以品牌的力量推动中国人寿的事业不断迈向前进,重振国寿再出发。

平安产险办公室主任赵明:从1.0到3.0的品牌管理嬗变

平安产险的品牌经历了从1.0到3.0的时代,从最原始和传统的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到2.0时代依托新媒体的交互进行尝试和探索,包括各类新媒体矩阵和公众号,再到3.0时代即整个行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要思考的,一方面是如何搭建全媒体的传播矩阵;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技术,包括AI、区块链、云平台来做好品牌工作。

2017年下半年,参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后很受启发,我们在公司搭建了平安产险新闻中心,将其定义为空间平台、技术平台、业务平台,通过新闻中心推动公司内部新闻运作以及新闻生产。

2018年通过新闻中心生产出了4000多篇新闻,在全系统范围内传播了3.5万篇,传播总量覆盖2亿。

以2018年应对台风“山竹”为例,我们与《中国保险报》深度融合,共同进行了一次主题策划。公众在面对重大灾害的时候,感受最多的是只看到了保险业给了多少赔付,但是从风险管理以及树立保险业正面形象的方面来讲,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去做。所以,当时跟《中国保险报》以及新浪财经合作做了全程报道。

报道聚焦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做到了用科技实现前期的预警。这个预警不是像气象台似的公布台风到达什么位置,而是通过公司DRS鹰眼系统,来监测到台风可能会影响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有平安的多少家公司、多少个企业、多少名客户。我们会给这些客户和公司提供风险预警:做了8000家提醒,完成1.2万次预警,以及现场查勘防控做了1000家。我们希望在重大灾害应对上,保险业会起到一个更加前置的作用,就是做好风险前期预警和风险防控。

借台风“山竹”的自然灾害,我们想创造一个“逆行者”的概念。因为每当出现重大灾害,比如暴雨、台风的时候,正常人都会选择往安全的地方走,只有保险业逆行而上,冲在最前线,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整个行业内给社会、给所有的客户去传递“逆行者”的正能量。

第二个是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平安产险的智慧舆情平台能够做到通过实时全网的搜索,对所有热点、舆情、负面报道做到全网实时抓取。我们有移动端和PC端两个版本,公司内部可随时看到公司以及整个行业的舆情度,甚至可以看到某一个热点事件相关的传播情况及舆情度。

再举一个做公益的例子。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做公益,我们在想如何把客户拉进来跟我们一起做公益。2018年10月,我们上线了一个线上公益平台,把它定位为国内首个车主公益平台,用户是平安的车险客户。理念是客户通过一些安全驾驶、绿色低碳出行获得“爱心”,获得“爱心”之后在平台上进行捐赠,包括对留守儿童教室的捐赠。我们也把产业扶贫的农产品放到平台上,客户用他获得的“爱心”去兑换,这是一个二次公益和公益延伸的理念。

天安人寿监事长陈祥义: 新闻传播要做好7个结合

新时代对媒体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读者结构在变化,传播方式也要加强,关键还是内容为王。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传统媒体面对的新挑战之一,就是内容有没有及时传播出去。对此,我对媒体做好新闻报道与传播有几点感受,我认为要做好以下7个结合。

第一是规定动作和自选科目相结合。为什么叫规定动作呢?《中国保险报》是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围绕中国银保监会中心工作的报道就是规定动作,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自选报道内容相结合。

第二是要闻报道和深度报道相结合。现在是精英人群、小众人群在读报纸,报纸上刊登的是重要新闻,一般新闻放在报纸APP和网站上。新形势下,一般新闻放在报纸上刊登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同时要多开展深度报道,需要精心策划,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分析,争取将每篇文章都做成精品,保证这些精品文章是独家的,在其他地方看不到。

第三是专业报道与评论相结合。作为专业媒体,写好评论不容易,评论体现了我们的媒体对于国家或行业内一些重大事情的态度和声音,代表了媒体自己的观点。好的评论更容易传播和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都有自己知名的评论品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第四是国内报道和国际报道相结合,特别是金融领域,银行、保险等行业,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对比报道同行业国内与国外的发展情况,这种稿子能够体现新闻报道的视野和高度,更容易传播。

第五是行业报道和区域报道相结合。更加注重区域报道,更加关注行业内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案例的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说一次地震、一场火灾、一次水灾,如果抓住这类事件及时报道对于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影响,就会促进普通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识,促进大家对于意外伤害险、对于财产险的购买,这类报道对于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此类报道会受到格外关注。

第六是注重科技和金融报道的结合。AI技术和区块链的推出,科技赋能金融,新技术的应用使原来很多实现不了的都变成了现实,特别注重高科技对金融行业运行质量和金融企业效率提升的报道。

第七是新闻宣传与活动推广相结合。新闻宣传就是刚才讲的前6个问题,活动推广对于媒体自身也很重要,今天我们这个会议就是一种活动推广的形式,用很短的时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通过论坛和讲解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我们媒体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最后,今天很荣幸被聘为《中国保险报》的第一读者,作为第一读者,我会长期关注报纸的发展,也希望大家能够用好这个平台宣传我们的这个行业、我们自己的公司以及行业内优秀典型人物。

华夏人寿战略企划部总经理张国武:传统纸媒在舆情应对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现在是一个自媒体、多媒体和融媒体时代,这些对保险公司品牌运营提出巨大挑战,因为很容易出现热点,如此前的流浪汉大师瞬间成为市场热点。保险公司也会经常被动地陷入被围观的境地,这对我们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举个例子,2019年春节前夕,华夏人寿有一份关于内部薪酬体系调整的文件被媒体曝光,因涉及降薪、减员的敏感话题,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并成为一个热点事件。我们面对这种舆情,公司快速回应,公司总裁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说,近日任正非表示要放弃平庸员工,华夏实行末位淘汰、减员增效由来已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践行客户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改变、扬弃向前。品牌负责人评论:转发的都不是平庸员工。惶者生存,危机意识是企业活力的根本,华为的冬天延缓了冬天的来临。这样,员工转发、媒体跟进、化危为机,舆论很快也发生了变化,逐步转化为比较正面的新闻报道,也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华夏保险,看到了公司着眼长远发展开展的主动转型策略。

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平时要建好我们的舆情生态系统,不论是自建还是外包,都要建立好总分联动、部门联动机制,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机制。

二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舆情不一定什么时候出现,要时刻准备,要积极地进行对话。

三是要强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理念,第一时间迅速回应。上面裁员风波的舆情能够快速化解,与公司主动、迅速发朋友圈转载效率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挨个发稿澄清,可能阅读量包括传播速度都没有这种方式快。

四是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不同的优势。新媒体优势很大,但传统媒体在舆情应对方面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不可替代。如《中国保险报》作为行业最权威的报纸,新闻报道权威、准确、专业,发生舆情是权威媒体客观报道公司情况、应对舆论方面作用非常大。

另外一个案例是2018年下半年,公司借问题疫苗事件发了一个声明,告诉我们的客户华夏保险对疫苗问题态度,只要客户购买了华夏保险的综合意外险,因为各类问题疫苗导致的疾病我们都视同为意外伤害,所发生的疾病只要在大病保险、健康保险的目录里头,都可以顺利理赔,且开通绿色服务通道。这个简单的声明在华夏保险的内外勤队伍里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认为公司是一家负责任、讲政治、有大爱的公司。类似这种小动作,虽然是追热点,但对公司的美誉度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力地塑造了整个行业的正面形象。

国华人寿办公室总经理凌云峰:加强策划 有的放矢

首先,因为我本人曾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来到国华人寿后,我们系统性地重建了公司的媒体关系,要求部门员工加强与媒体的交流沟通,扩大媒体朋友圈。

其次,在日常的公司舆论宣传工作中要善于策划、突出重点。以国华人寿为例,此前公司刚刚完成的增资有几个特点:一是创下了近三年寿险业增资数额之最;二是成为一家民营、国企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改革案例,期间也经历了漫长的审批过程。经过本次增资,国华人寿的净资本达到258亿元,给公司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针对这次增资报道,不同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呈现出了不同的报道落脚点,如《中国保险报》从监管支持的角度做了报道;因为引入了湖北的3家国企,湖北当地的《长江日报》也做了重点报道;作为一家准上市公司,国华人寿的控股公司是深圳天茂集团,针对资本市场,多家媒体如《上海证券报》也做了重点报道;加上一系列的自媒体,基本覆盖了保险行业。据统计,这次增资的各类报道在短短3天时间有约600篇的转载量,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这是通过日常加强策划,把公司正面形象和有益报道尽早地传播出去的一次很好的实践。

日常碰到负面舆情是难免的,我们的做法是反应一定要快速,监测到的第一时间就要在内部形成一个汇报链,做出决策。另外要及时与相关媒体进行正面的沟通和解释,因为很多信息存在局限性,有时候产生质疑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及时沟通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增加正面报道进行有效对冲。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个案例是,前不久一家媒体监测到上海浦东税务局欠税名单显示国华欠税53.9万元并做了报道。实际情况是我们在去年10月份已经进行了正常缴纳,取得了完税证明,是税务局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使企业出现在了欠税名单中,形成了一个乌龙性舆情事件。报道出来后,我们立即与税务局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后与该媒体进行沟通,澄清了事实,随后媒体相关的澄清报道反而是对公司形象的一次正面宣传。面对类似事件,关键是快速而理性的处理。

针对企业声誉风险,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企业的规范经营。针对目前的保险行业,新时期的关键词是转型。转型时期企业的经营数据会出现下滑有时难以避免,特别是中小险企很多都面临这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品牌从业人员要在懂得传播的基础上,还要懂业务,同时要得到保险业专业媒体的支持,从专业的角度保持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从险企产品链条来看,从战略到售后,在整个链条里面蕴含着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内部的协同和沟通非常重要。我们内部经常和业务部门、相关有潜在风险的部门进行沟通,把事情做在前面。比如刚刚提到的经营数据,通过与企划部门的沟通,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并向媒体解释短期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实效的提升等,从专业保险企业经营角度为媒体提供解读,特别是面对很多年轻记者,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性来实现和媒体记者的共同成长。

泰康保险集团品牌传播部新媒体总监胡滨:舆情应对 无快不利

今天的主题是舆情应对,舆情的监测、应对、处置是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几年来泰康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在行业内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经受住了来自监管和市场两个维度的考核考验。这也得益于泰康10年前就开始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声誉风险的管理和处置原则,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机制和实操流程。同时泰康也是在业内较早把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到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在此前原保监会针对偿二代的考评中,作为第一家接受现场考核的机构,泰康的声誉风险管理无论在制度健全性、还是执行有效性方面都获得了较高的评分,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认可。

舆情监测工作,10年前泰康就已开始聘请专业的外部舆情监测供应商,两家供应商分别提供数据服务和策略服务。我的体会是,数据和策略两个都不可少。当别人还在看舆情数据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成形的报告,包括趋势分析、应对策略等。对于负面舆情的应对处置,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快,同时这个快是要建立在专业和谨慎的基础上。响应越快,负面舆情平息的速度就越快,处置危机事件的效率也越高。

我们认为作为品宣人、公关人,我们的首要价值还是要凭借我们的专业素质和经验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响应或处置,使之进入可控范畴,不致因不专业的应对操作而失控或造成二次发酵,所以有效且高效应对处置,与完备的管理体系、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以及准确而快速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2018年泰康首次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后,媒体的关注指数也成倍地增长,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新形势。泰康从以前的以保险为主业的传统保险公司,已发展到目前集保险、资管、医养、尤其以大健康产业为突破口进行更深层次发展的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相应地,我们所面临的舆情面也拓宽很多,所面临的声誉风险也已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风险,还有生态企业的风险,这是我们今后在声誉风险管理中所要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爱心人寿品牌市场部助理总经理仲伟宁:舆情向善 和谐共荣

就舆情生态管理与大家分享4点心得体会:

一是“客户主义”理念。即一切以客户为出发,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推及自身而言,很多媒体发现的问题,也正是公司自身没有做好、有待完善的问题,值得从内部自身寻找和剖析原因,加强和完善内部建设。

二是分类管理。舆情有正向的舆情、中性的舆情、负面的舆情,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负面舆情的管理,正向的舆情做好发稿宣传,负面的舆情不能简单、被动的应对,因为应对是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负面舆情的管理则更需要主动出击,一个是时间上要快,另一个是态度上要真诚。

三是逻辑思维。保险行业里不应只讲数字、业绩,公司也会有需求,需要与客户沟通,站在客户的角度,用他们的方式解决公司的一些问题。如果公司愿意与媒体及客户坦诚地沟通和交流,媒体和客户也会愿意倾听公司的诉说,倾听和沟通很重要。这种倾听、诉说类似交朋友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和有意义了。

四是舆情向善。舆情的生态圈可分为4个部分——政府监管、企业、媒体、个人(客户,即公众)。在这个闭环里面,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会遇到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企业或多或少会遇到合规经营问题;自媒体为了自己公众号的粉丝不择手段而没有向善;客户想借投诉骗赔而遇到道德风险问题等等。但是,若每一方心态上作一些调整的话,都有机会、有可能把自己做到更好,用善意在这个闭环里面能够营造出一种更和谐、更融合的状态。舆情管理好了,从业者的负荷也减轻了,社会也更和谐共荣了。

无论是目前普遍在做的舆情分析,还是与媒体的沟通、接触,包括垂直媒体、医养媒体、教育媒体等,舆论的方针肯定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没有错的。所谓的负面,当然是从公司角度而言,但实际上,从媒体的视角出发,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的一方面,整个媒体行业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统一的,不是纯恶意,或者没事找事,实际上是有助于社会各方逐步完善加强内部管理,这样很多事情沟通起来会更深入、更有成效一些。

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莺:未雨绸缪 加强联动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是常人有时无法想象的。但现实中,不少负面舆情发生的时候,积极良好的沟通,能让坏事变好事,这里面有很多传播的艺术和技巧。站在行业的角度,分享在舆情管理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一是未雨绸缪。新闻宣传是协会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服务会员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与各类媒体做好日常联络沟通机制,确保正面行业信息的供给非常重要,因为正面东西不占领阵地,负面的东西就会充斥市场。因此,不定期地推送行业正面信息,宣传行业重要事件,比如“7·8”宣传日,特别是灾害性事件行业积极应对等,不间断地向媒体及时提供这些素材,让他们来报道,让整个社会关注保险行业,让大家有更强的保险意识,更能够了解保险,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行业在做什么,而不是只看到负面的消息。2017年九寨沟地震之后,《中国保险报》非常重视,派记者专程赶赴四川与当地特约记者第一时间进入到灾后现场,是进入现场报道最早的行业媒体,在宣传方面承担了行业非常重要的担当角色,对传播行业正能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协会的舆情监测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从最早的人工智能到现在的机器在做,为的就是及早发现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要变被动为主动,为后续及时处置舆情能够赢得宝贵时间和主动权。

三是及时妥善处理。对于发现的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做一个区分,如果单纯是公司的舆情,就直接转给公司,要求公司在一定时间内反馈处理结果;如果有可能涉及一定范围的影响,就向集团转报,由集团及时干预介入进行指导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争取主动,并坚持信息畅通,确保行业在整个过程中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从协会的角度来说,不回避问题,不包住问题,而是坦诚面对问题,乐意接受媒体的监督,如确实是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媒体做一个开放式的讨论,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是加强相关方面领域工作联动。要畅通渠道,让消费者的诉求有地方反馈;及时对客户的诉求进行解决,化解了客户的诉求,负面舆情就会减少;不定期邀请专家对会员单位、二级机构、三级机构进行负面舆情处置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对负面舆情的管理能力。企业自身的能力提升了,协会的压力也就小了。

希望《中国保险报》借助自身平台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对保险机构,特别是二级、三级机构的舆情管理培训,这项工作不仅非常有意义,且是有需求的。

文字由付习习 梅琳 记者 李画 王小波/整理 图片由记者 刘书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