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许予朋
西方有句古谚 “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说的就是德意志银行现下的处境。结束了历时20年耗资巨大、却以失败收尾的国际业务征程,德意志银行关闭了设在纽约与伦敦的投资银行业务,准备重新深耕德国本土市场以增强蓝筹客户的黏性,并发展更为稳健的零售银行业务。然而从近期外媒报道来看,德意志银行的返乡之路,似乎并无预想中的顺遂。
在德意志银行向海外扩张的这些年,德国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创始于1870年的老牌金融机构。目前,该行也是德国唯一一家系统重要性银行。1999年,德意志银行通过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迈出了投行业务的重要一步,开始逐渐独立于本国。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德意志银行有2/3的员工在德国本土之外工作,3/4的利润源于投行相关业务,足可见其对于海外投行业务的投入。
在德意志银行驰骋海外的这些年,数家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正在悄然分割德国市场。欧洲金融体系与美国金融体系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欧盟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相反,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募资的情况更为常见,银行的任务则是将这些债券出售给保险公司或公募基金等投资者。在欧盟几大经济体中,尤属德国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最高,根据欧洲统计局信息,截至2018年末,银行信贷已构成企业资金来源的86%。对于银行而言,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与裕宝银行(HVB)两家大型本土金融机构早就参与到抢夺本土客户资源的竞争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商业银行一度也曾拓展海外投行业务,但2009年便铩羽而归。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巨头也纷纷下场,参与到涉及德国本土企业的重要交易当中,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德国芯片制造公司英飞凌以100亿美元收购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提供交易咨询的是瑞士信贷、美国银行与摩根大通。2014年,机械和设备工程公司德国杜尔与7家大型银行签订银团贷款,德意志银行是其中之一。而到了2019年,杜尔公司新签订的协议已将7家银行扩大为13家,其中包括中国银行、荷兰国际集团、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的地位再次降级;8月19日,德国线上零售巨头Zalando发言人称,已拒绝德意志银行为进一步吸收其存款所提出的手续费优惠政策……一系列举动令人不禁感叹:银行国际化不易,重回本土尤艰。
纵观德意志银行的兴衰史,是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出了错,还是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更加深入的变动?
事实上,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令许多企业不愿再参与德意志银行所擅长的高风险投资业务。而危机过后引入的新法规也使银行出售结构性金融衍生品的成本增高了。持续了十几年的低利率也限制了银行围绕加息、降息销售相关衍生品的机会。德意志银行不是唯一一家备受大环境冲击的金融巨头:2014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就已被迫削减投资银行业务;近期,英国巴克莱银行也不得不削减耗资巨大的投行业务以提升业绩。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程度加快,纷纷向全球投行业务扩张,在市场存量增速缓慢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压缩老牌机构的现有利润。除了欧洲的银行,美国本土银行巨鳄似乎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以交易能力见长的高盛正在进军零售银行业务,而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则在压缩投行业务的同时,转向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德意志银行的浮浮沉沉,显示出商业银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大环境,谨慎制定国际化战略,加强风险防范,以及及时抓住各类区域合作、跨境合作契机的重要性。2019年,随着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增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各家银行国际化程度继续推进。而德意志银行的经验与教训,聊可作为对银行征战国际市场可能面对的机遇与风险的提示。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西方有句古谚 “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说的就是德意志银行现下的处境。结束了历时20年耗资巨大、却以失败收尾的国际业务征程,德意志银行关闭了设在纽约与伦敦的投资银行业务,准备重新深耕德国本土市场以增强蓝筹客户的黏性,并发展更为稳健的零售银行业务。然而从近期外媒报道来看,德意志银行的返乡之路,似乎并无预想中的顺遂。
在德意志银行向海外扩张的这些年,德国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创始于1870年的老牌金融机构。目前,该行也是德国唯一一家系统重要性银行。1999年,德意志银行通过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迈出了投行业务的重要一步,开始逐渐独立于本国。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德意志银行有2/3的员工在德国本土之外工作,3/4的利润源于投行相关业务,足可见其对于海外投行业务的投入。
在德意志银行驰骋海外的这些年,数家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正在悄然分割德国市场。欧洲金融体系与美国金融体系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欧盟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相反,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募资的情况更为常见,银行的任务则是将这些债券出售给保险公司或公募基金等投资者。在欧盟几大经济体中,尤属德国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最高,根据欧洲统计局信息,截至2018年末,银行信贷已构成企业资金来源的86%。对于银行而言,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与裕宝银行(HVB)两家大型本土金融机构早就参与到抢夺本土客户资源的竞争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商业银行一度也曾拓展海外投行业务,但2009年便铩羽而归。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巨头也纷纷下场,参与到涉及德国本土企业的重要交易当中,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德国芯片制造公司英飞凌以100亿美元收购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提供交易咨询的是瑞士信贷、美国银行与摩根大通。2014年,机械和设备工程公司德国杜尔与7家大型银行签订银团贷款,德意志银行是其中之一。而到了2019年,杜尔公司新签订的协议已将7家银行扩大为13家,其中包括中国银行、荷兰国际集团、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的地位再次降级;8月19日,德国线上零售巨头Zalando发言人称,已拒绝德意志银行为进一步吸收其存款所提出的手续费优惠政策……一系列举动令人不禁感叹:银行国际化不易,重回本土尤艰。
纵观德意志银行的兴衰史,是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出了错,还是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更加深入的变动?
事实上,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令许多企业不愿再参与德意志银行所擅长的高风险投资业务。而危机过后引入的新法规也使银行出售结构性金融衍生品的成本增高了。持续了十几年的低利率也限制了银行围绕加息、降息销售相关衍生品的机会。德意志银行不是唯一一家备受大环境冲击的金融巨头:2014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就已被迫削减投资银行业务;近期,英国巴克莱银行也不得不削减耗资巨大的投行业务以提升业绩。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程度加快,纷纷向全球投行业务扩张,在市场存量增速缓慢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压缩老牌机构的现有利润。除了欧洲的银行,美国本土银行巨鳄似乎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以交易能力见长的高盛正在进军零售银行业务,而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则在压缩投行业务的同时,转向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德意志银行的浮浮沉沉,显示出商业银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大环境,谨慎制定国际化战略,加强风险防范,以及及时抓住各类区域合作、跨境合作契机的重要性。2019年,随着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增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各家银行国际化程度继续推进。而德意志银行的经验与教训,聊可作为对银行征战国际市场可能面对的机遇与风险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