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们几乎见证了中国金融业每一次发展的喜悦、转型的阵痛,通过自身节奏,感受中国金融业的脉动。20世纪初,中资银行开始了早期的“走出去”探索,如今已长成茁壮大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法人机构达41家、分行达115家,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性机构净利润总额248亿元。在实现规模和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外资银行在更多领域与中资机构同场竞技,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产品与技术的升级,共同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探索中发展
早在19世纪后半期,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前身就已进驻中国,在华拓展业务。
在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停滞后,1978年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外资银行迎来发展新篇章。限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许多政策制定都是实验性质的,外资银行更大程度上对中国市场持摸索和观望态度,进入中国内地发展的基本上是香港银行及少数有经营中国内地业务经验的日本和欧美银行。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大,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也不断增多。从1990年到1995年,国家先后批准了24个城市引进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截至1997年,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达到164家,资产总额达到380亿美元,4年内增长了3.3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市场受到波及。为了继续发挥外资银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央政府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促进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同时,为解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金来源问题,允许其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随着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开放,能否正确解读快速变革中的中国市场,成为外资银行有效拓展业务并站稳脚跟的关键。
图为2002年3月21日,第一家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上海浦西支行开业。
加速与磨合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承诺,中国银行业在入世后5年内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稳定的开放预期及一系列政策调整推动了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
2006年年底,国务院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宣告过渡期结束。至此,中国监管部门开始向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并实施以法人银行为导向的外资银行监管政策,在允许外资银行自主选择商业存在形式的前提下,鼓励机构网点多、存款规模较大并准备发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转制后,外资法人银行在华注册资本、设立分支机构、运营资金要求以及监管标准方面,将完全与中资银行相同。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的百花齐放阶段。
普华永道的一份研究报告《外资银行在中国2011》根据发展战略的不同,将该时期在华发展的外资银行分为五类:第一类银行以零售业为主,主要向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服务,具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分支机构数量,譬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与恒生银行。截至2019年,这6家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和支行总和达到475家,数量上占据了外资银行网点的半壁江山。第二类银行以企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其中不乏一些欧美大行,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由于欠缺发展本土零售业务的优势,这类银行选择专攻对公业务,提供高品质服务。第三类银行主要专注于成为本国市场与中国市场贸易、商业往来的桥梁,这些银行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有着服务于在华本国客户的独特地位,比如日本瑞穗银行、韩国友利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以及澳洲各大银行等等。第四类银行主要致力于较小的专业市场,比如财富管理、贸易融资和外汇兑换。第五类银行则为一些外国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这些银行通常是跟随客户来到中国,并继续留在中国为其服务。
自中国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断升级,也在逐渐下沉,从沿海地带延伸至中、西部,从城市渗透到田里乡间。自2007年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汇丰在湖北、重庆、福建、北京、广东、辽宁、湖南和山东等地建立了12家汇丰村镇银行,服务网点达到26个,截至2018年年底,在中国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累计发放贷款近242亿元,深刻践行了“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经营理念。花旗银行则另辟蹊径,根据中国发展中地区对信贷服务存在的强烈需求,首创外资银行贷款公司模式,从2008年年至今先后开设4家贷款公司。经济学家薛彤在《全面开放条件下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与监管研究》一书如此评价:“外资银行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既响应了中央支持‘三农’的号召,提高了自身的企业形象,同时又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诸多优惠政策。”
然而,这些选择来到中国发展的“弄潮儿”亦并非没有遇到激流与暗礁。比如,外资银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曾一度热衷于参股中资银行,然而普华永道2010年的一份调查称,“大多数外资银行对于参股中资银行是否取得了成功存有疑问,许多外资银行在管理控制方面一直不能发挥任何实质作用。”外资银行在网点下沉方面也曾折戟。2008年,渣打银行成立的和林渣打村镇银行与2010年东亚银行成立的陕西富平东亚村镇银行如今已纷纷易主,两家外资不再控股。
归根结底,这些摩擦来自于外资银行对中国监管政策与国情的认识不足。德勤金融服务业研究团队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战略中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核心难题:一是如何构建符合中国金融环境的合规能力,快速完成筹建、开业申请,抓住市场机遇;二是如何有效将在境外市场构建的发展战略引入中国,使其能够适用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规避战略风险。
再迎巨大机遇
“应该说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落下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失去了大量机会。”法国巴黎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18年,多家来自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的银行业机构递交了开设中国分行或子公司的筹建申请。截至目前,已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家银行在华设立了995家营业性机构以及155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超过3.3万亿元,相比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增长了9倍多。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划,来考虑如何布局诸如财富管理、银行间债市、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等业务形态,或通过持续扩展业务范围、增设服务网点、发展金融科技,充分享受金融开放的空间。2019年7月,星展中国推出“星展e汇通”服务平台,通过API技术实现了货物贸易项下货到付款的全程线上电子化操作,成为大湾区首家实现一站式跨境收付款数字化和全程智能审单的外资银行。8月,花旗中国正式上线个人银行高端财富管理品牌“花旗私享家”(Citi⁃goldPrivateClient),瞄准欣欣向荣的中国高净值客户市场。同月,渣打银行宣布集团旗下渣打创投(SCVentures)在上海落地,该平台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成立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9月,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喜获中国A类债券主承销业务牌照,具备该资质的外资银行将可以拓展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及资产支持票据等所有债务融资业务。汇丰中国正式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的数字化版本信用卡,成为内地外资银行首推无物理介质的数字化版本银行卡,标志着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迈入“无卡”新时代……
中国金融业是一片充满活力的蓝海。海纳百川,大浪淘沙。纵观当下,外资银行除了保持自身本具的理念、技术、产品以外,对于中国国家政策的把握、中国重大发展战略的跟进、服务实体经济的认识都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与了解。期待在下一个70年、100年,外资银行能够继续参与、见证中国经济的转型与腾飞。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们几乎见证了中国金融业每一次发展的喜悦、转型的阵痛,通过自身节奏,感受中国金融业的脉动。20世纪初,中资银行开始了早期的“走出去”探索,如今已长成茁壮大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法人机构达41家、分行达115家,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性机构净利润总额248亿元。在实现规模和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外资银行在更多领域与中资机构同场竞技,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产品与技术的升级,共同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探索中发展
早在19世纪后半期,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前身就已进驻中国,在华拓展业务。
在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停滞后,1978年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外资银行迎来发展新篇章。限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许多政策制定都是实验性质的,外资银行更大程度上对中国市场持摸索和观望态度,进入中国内地发展的基本上是香港银行及少数有经营中国内地业务经验的日本和欧美银行。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大,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也不断增多。从1990年到1995年,国家先后批准了24个城市引进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截至1997年,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达到164家,资产总额达到380亿美元,4年内增长了3.3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市场受到波及。为了继续发挥外资银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央政府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促进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同时,为解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金来源问题,允许其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随着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开放,能否正确解读快速变革中的中国市场,成为外资银行有效拓展业务并站稳脚跟的关键。
图为2002年3月21日,第一家外资银行——花旗银行上海浦西支行开业。
加速与磨合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承诺,中国银行业在入世后5年内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稳定的开放预期及一系列政策调整推动了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
2006年年底,国务院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宣告过渡期结束。至此,中国监管部门开始向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并实施以法人银行为导向的外资银行监管政策,在允许外资银行自主选择商业存在形式的前提下,鼓励机构网点多、存款规模较大并准备发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转制后,外资法人银行在华注册资本、设立分支机构、运营资金要求以及监管标准方面,将完全与中资银行相同。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全面开放的百花齐放阶段。
普华永道的一份研究报告《外资银行在中国2011》根据发展战略的不同,将该时期在华发展的外资银行分为五类:第一类银行以零售业为主,主要向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服务,具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分支机构数量,譬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与恒生银行。截至2019年,这6家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和支行总和达到475家,数量上占据了外资银行网点的半壁江山。第二类银行以企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其中不乏一些欧美大行,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由于欠缺发展本土零售业务的优势,这类银行选择专攻对公业务,提供高品质服务。第三类银行主要专注于成为本国市场与中国市场贸易、商业往来的桥梁,这些银行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有着服务于在华本国客户的独特地位,比如日本瑞穗银行、韩国友利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以及澳洲各大银行等等。第四类银行主要致力于较小的专业市场,比如财富管理、贸易融资和外汇兑换。第五类银行则为一些外国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这些银行通常是跟随客户来到中国,并继续留在中国为其服务。
自中国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断升级,也在逐渐下沉,从沿海地带延伸至中、西部,从城市渗透到田里乡间。自2007年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汇丰在湖北、重庆、福建、北京、广东、辽宁、湖南和山东等地建立了12家汇丰村镇银行,服务网点达到26个,截至2018年年底,在中国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累计发放贷款近242亿元,深刻践行了“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经营理念。花旗银行则另辟蹊径,根据中国发展中地区对信贷服务存在的强烈需求,首创外资银行贷款公司模式,从2008年年至今先后开设4家贷款公司。经济学家薛彤在《全面开放条件下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与监管研究》一书如此评价:“外资银行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既响应了中央支持‘三农’的号召,提高了自身的企业形象,同时又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诸多优惠政策。”
然而,这些选择来到中国发展的“弄潮儿”亦并非没有遇到激流与暗礁。比如,外资银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曾一度热衷于参股中资银行,然而普华永道2010年的一份调查称,“大多数外资银行对于参股中资银行是否取得了成功存有疑问,许多外资银行在管理控制方面一直不能发挥任何实质作用。”外资银行在网点下沉方面也曾折戟。2008年,渣打银行成立的和林渣打村镇银行与2010年东亚银行成立的陕西富平东亚村镇银行如今已纷纷易主,两家外资不再控股。
归根结底,这些摩擦来自于外资银行对中国监管政策与国情的认识不足。德勤金融服务业研究团队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战略中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核心难题:一是如何构建符合中国金融环境的合规能力,快速完成筹建、开业申请,抓住市场机遇;二是如何有效将在境外市场构建的发展战略引入中国,使其能够适用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规避战略风险。
再迎巨大机遇
“应该说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落下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失去了大量机会。”法国巴黎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18年,多家来自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的银行业机构递交了开设中国分行或子公司的筹建申请。截至目前,已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7家银行在华设立了995家营业性机构以及155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超过3.3万亿元,相比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增长了9倍多。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划,来考虑如何布局诸如财富管理、银行间债市、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等业务形态,或通过持续扩展业务范围、增设服务网点、发展金融科技,充分享受金融开放的空间。2019年7月,星展中国推出“星展e汇通”服务平台,通过API技术实现了货物贸易项下货到付款的全程线上电子化操作,成为大湾区首家实现一站式跨境收付款数字化和全程智能审单的外资银行。8月,花旗中国正式上线个人银行高端财富管理品牌“花旗私享家”(Citi⁃goldPrivateClient),瞄准欣欣向荣的中国高净值客户市场。同月,渣打银行宣布集团旗下渣打创投(SCVentures)在上海落地,该平台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成立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9月,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喜获中国A类债券主承销业务牌照,具备该资质的外资银行将可以拓展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及资产支持票据等所有债务融资业务。汇丰中国正式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的数字化版本信用卡,成为内地外资银行首推无物理介质的数字化版本银行卡,标志着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迈入“无卡”新时代……
中国金融业是一片充满活力的蓝海。海纳百川,大浪淘沙。纵观当下,外资银行除了保持自身本具的理念、技术、产品以外,对于中国国家政策的把握、中国重大发展战略的跟进、服务实体经济的认识都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与了解。期待在下一个70年、100年,外资银行能够继续参与、见证中国经济的转型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