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保险业为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保险业大力推进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营销员管理体制、“放、管、服”等重大改革,主动承接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抓好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业务,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奉唐文

保险业是一个有爱心的行业,关爱消费者成长,陪伴消费者出行,珍视消费者健康,心系消费者幸福。70年来,贵州保险业时刻铭记这份爱心和责任,聚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着力为贵州保险消费者改进服务、完善保障,在改革创新的漫漫长路中奋力探索、砥砺前行。

曲折探索

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后,贵州保险业迎来新生。新成立的贵州省人民政府,迅速对原有的保险公司进行接收和整合,迅速重建了贵州保险业。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险网点覆盖了全省各县市,与此同时,保险业务也深入农村,陆续开办了各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了多层次保障。1958年9月,因大跃进等各方面原因,贵州保险根据要求停办。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黔中大地带来了希望,也给贵州保险业带来了重生。停办21年后,1980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贵州省分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标志着贵州省保险业务全面恢复。至1988年,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市区保险机构基本设立完毕,覆盖全省的保险网络初步建立。1994年9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贵阳办事处成立,打破了贵州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格局。1995年底,贵州保险业的恢复和市场初创阶段基本完成,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269万元发展至1995年底的5.66亿元。

199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贵州办事处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贵州保险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到2002年年底,贵州保险业分业工作全面完成,保险市场主体变为6家,贵州保险业进入专业化经营时期。从2003年起,保险业的竞争格局愈加显现,机构如雨后春笋建立。2004年7月,本土第一家保险专业中介贵州长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成立。至2018年末,全省保费收入达445.88亿元,保险市场主体32家。

2000年9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阳保险监管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2月更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标志着贵州保险监管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2018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安排,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贵州银监局、原贵州保监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安排开展机构改革融合。2018年12月17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挂牌。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和改进监管,围绕不同时期市场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处罚力度不断加大,维护了市场的规范有序。坚持源头治理、风险排查和防控疏堵并举,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开通12378投诉热线,通过源头上规范经营、事中监督服务评价、事后加大投诉处理,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2015年2月,推动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5〕7号),为全省保险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保险业大力推进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营销员管理体制、“放、管、服”等重大改革,主动承接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抓好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业务,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行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150.2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45.88亿元,年均增长19.88%,排名全国第四。行业累计提供保险保障94.57万亿元,赔付791.03亿元。保险密度达1236.43元/人,保险深度达3.01%。截至2019年6月末,全行业总资产687.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4.2万人。

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首家保险法人机构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开业,填补了全省保险法人的历史空白。十八大以来共引进保险经营主体9家。截至2019年6月,全省共有保险公司32家,各级分支机构1255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53家,兼业代理机构4285家,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财产险公司一直保持承保盈利,非车险占比逐步提升,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突飞猛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人身险公司回归保障主业,在售产品中普通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达85%以上,2018年寿险新单期交率、个人代理业务占比等内含价值指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助力脱贫攻坚

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保险业积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建设,完善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推动“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按照“面上逐步扩大、线上做长做优、点上做特做精”的思路,贵州保险业积极对接农业生产、农房安全、意外健康保障等扶贫服务需求,防止“因病、因灾、因残”等致贫返贫。2018年开展保险扶贫项目132个,覆盖到全省所有国定贫困县,承保贫困人口884.43万人次、贫困户278.16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7770.58亿元,共为贫困人口66.05万人次、贫困户4.72万户次支付赔款6.58亿元,全省每户贫困人口至少拥有大病、农房两份政策性保险保障,农业保险实现愿保尽保。

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保险服务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险开办品种59个,其中贵州地方特色品种49个。推动农房保险连续4年全省覆盖。做好大病保险承办,全省9个市州16个大病保险项目均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为全省3471万城乡居民提供服务。自开办以来,商业保险机构已累计为266.69万人次支付大病补偿金53.41亿元。积极发展小微和涉农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帮助小微、涉农企业融资81.39亿元。推动责任保险覆盖环境、食品、医疗、生产、校园等重点领域,其中校责险、医责险基本实现全省覆盖。“险资入黔”累计规模已达505亿元。

(作者单位:贵州银保监局)

贵州保险业为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6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保险业大力推进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营销员管理体制、“放、管、服”等重大改革,主动承接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抓好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业务,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奉唐文

保险业是一个有爱心的行业,关爱消费者成长,陪伴消费者出行,珍视消费者健康,心系消费者幸福。70年来,贵州保险业时刻铭记这份爱心和责任,聚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着力为贵州保险消费者改进服务、完善保障,在改革创新的漫漫长路中奋力探索、砥砺前行。

曲折探索

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后,贵州保险业迎来新生。新成立的贵州省人民政府,迅速对原有的保险公司进行接收和整合,迅速重建了贵州保险业。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险网点覆盖了全省各县市,与此同时,保险业务也深入农村,陆续开办了各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了多层次保障。1958年9月,因大跃进等各方面原因,贵州保险根据要求停办。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黔中大地带来了希望,也给贵州保险业带来了重生。停办21年后,1980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贵州省分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标志着贵州省保险业务全面恢复。至1988年,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市区保险机构基本设立完毕,覆盖全省的保险网络初步建立。1994年9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贵阳办事处成立,打破了贵州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格局。1995年底,贵州保险业的恢复和市场初创阶段基本完成,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269万元发展至1995年底的5.66亿元。

199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贵州办事处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贵州保险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到2002年年底,贵州保险业分业工作全面完成,保险市场主体变为6家,贵州保险业进入专业化经营时期。从2003年起,保险业的竞争格局愈加显现,机构如雨后春笋建立。2004年7月,本土第一家保险专业中介贵州长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成立。至2018年末,全省保费收入达445.88亿元,保险市场主体32家。

2000年9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阳保险监管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2月更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标志着贵州保险监管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2018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安排,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贵州银监局、原贵州保监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安排开展机构改革融合。2018年12月17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挂牌。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和改进监管,围绕不同时期市场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处罚力度不断加大,维护了市场的规范有序。坚持源头治理、风险排查和防控疏堵并举,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开通12378投诉热线,通过源头上规范经营、事中监督服务评价、事后加大投诉处理,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2015年2月,推动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5〕7号),为全省保险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保险业大力推进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营销员管理体制、“放、管、服”等重大改革,主动承接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抓好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业务,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行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150.2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45.88亿元,年均增长19.88%,排名全国第四。行业累计提供保险保障94.57万亿元,赔付791.03亿元。保险密度达1236.43元/人,保险深度达3.01%。截至2019年6月末,全行业总资产687.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4.2万人。

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首家保险法人机构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开业,填补了全省保险法人的历史空白。十八大以来共引进保险经营主体9家。截至2019年6月,全省共有保险公司32家,各级分支机构1255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53家,兼业代理机构4285家,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财产险公司一直保持承保盈利,非车险占比逐步提升,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突飞猛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人身险公司回归保障主业,在售产品中普通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达85%以上,2018年寿险新单期交率、个人代理业务占比等内含价值指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助力脱贫攻坚

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保险业积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建设,完善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推动“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按照“面上逐步扩大、线上做长做优、点上做特做精”的思路,贵州保险业积极对接农业生产、农房安全、意外健康保障等扶贫服务需求,防止“因病、因灾、因残”等致贫返贫。2018年开展保险扶贫项目132个,覆盖到全省所有国定贫困县,承保贫困人口884.43万人次、贫困户278.16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7770.58亿元,共为贫困人口66.05万人次、贫困户4.72万户次支付赔款6.58亿元,全省每户贫困人口至少拥有大病、农房两份政策性保险保障,农业保险实现愿保尽保。

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保险服务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险开办品种59个,其中贵州地方特色品种49个。推动农房保险连续4年全省覆盖。做好大病保险承办,全省9个市州16个大病保险项目均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为全省3471万城乡居民提供服务。自开办以来,商业保险机构已累计为266.69万人次支付大病补偿金53.41亿元。积极发展小微和涉农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帮助小微、涉农企业融资81.39亿元。推动责任保险覆盖环境、食品、医疗、生产、校园等重点领域,其中校责险、医责险基本实现全省覆盖。“险资入黔”累计规模已达505亿元。

(作者单位:贵州银保监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