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李林鸾
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坚持服务“三农”定位,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努力发挥好金融扶贫国家队、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在10月17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农行三农业务总监陈军介绍,2015年以来,农行金融扶贫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特点:一是贷款投放大幅增加。截至2019年9月末,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为10712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75%。二是金融创新不断增强。目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三农”特色产品达到213项,总结提炼了25个精准扶贫模式。三是基础服务持续提升。在国家扶贫重点县实现了营业网点全覆盖,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超过80%。四是风险管控有效。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不良率持续低于全行总体水平。五是带动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5809亿元,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6万人。
有效落实扶贫政策、制度、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行在组织领导、资源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措施,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专门规划,安排了专门资源,实施了专门考核,落实了专门政策,并通过产品、服务将政策制度有效落实。
围绕脱贫攻坚,农行首先加大信贷投放和服务创新力度。陈军介绍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9月末,农行着力支持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带动类精准扶贫贷款3571亿元,带动26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实现“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带富一方百姓”。聚焦贫困人口,截至9月末,全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91亿元,覆盖40余万户贫困户。围绕贫困地区需求,农行还建立健全总分结合、高效灵活的扶贫产品创新体制,制定全行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指引。
同时,延伸金融服务网络,提升基础服务水平。构建了“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平台+流动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新型渠道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
不仅如此,农行还充分发挥大行优势,全行动员参与扶贫。其中,农行搭建面向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线上“扶贫商城”,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组织系统工会、后勤部门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500多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2亿元。
将深贫地区作为“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深度贫困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等问题,是坚中之坚、困中之困。
会上,农行扶贫开发金融部副总经理孙希晨特别介绍了农行如何帮助深贫地区脱贫:“针对‘天穷、地困、人穷、身残、业短’的深贫地区,农行在全行金融扶贫工作基础上,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推进、服务创新、政策保障、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切实倾全行之力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具体工作中,农行在2017年11月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并出台支持深贫地区脱贫攻坚专项政策,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二十条倾斜政策》。
同时,向深贫地区行转授了信贷产品创新权,鼓励各级行结合地方产业实际、突破总行政策制度创新特色产品,备案总行后实施。2017年以来,在深贫地区先后推出了云南普洱贷、青海拉面贷、四川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西藏建档立卡贫困贷及惠农产业e贷等一批特色产业扶贫和扶贫小额贷款产品,并梳理总结了25种金融扶贫典型模式,通过培训、专刊、视频等多种方式,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行推广复制。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农行也积极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深贫地区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孙希晨介绍,农行在深贫地区主动与政府、保险、担保、企业等脱贫攻坚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多方协同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控制扶贫信贷风险,特别是创新推广了“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扶贫模式。截至9月末,全行扶贫小额贷款不良率仅0.7%。
□实习记者 李林鸾
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坚持服务“三农”定位,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努力发挥好金融扶贫国家队、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在10月17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农行三农业务总监陈军介绍,2015年以来,农行金融扶贫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特点:一是贷款投放大幅增加。截至2019年9月末,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为10712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75%。二是金融创新不断增强。目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三农”特色产品达到213项,总结提炼了25个精准扶贫模式。三是基础服务持续提升。在国家扶贫重点县实现了营业网点全覆盖,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超过80%。四是风险管控有效。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不良率持续低于全行总体水平。五是带动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5809亿元,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6万人。
有效落实扶贫政策、制度、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行在组织领导、资源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措施,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专门规划,安排了专门资源,实施了专门考核,落实了专门政策,并通过产品、服务将政策制度有效落实。
围绕脱贫攻坚,农行首先加大信贷投放和服务创新力度。陈军介绍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9月末,农行着力支持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带动类精准扶贫贷款3571亿元,带动26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实现“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带富一方百姓”。聚焦贫困人口,截至9月末,全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91亿元,覆盖40余万户贫困户。围绕贫困地区需求,农行还建立健全总分结合、高效灵活的扶贫产品创新体制,制定全行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指引。
同时,延伸金融服务网络,提升基础服务水平。构建了“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平台+流动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新型渠道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
不仅如此,农行还充分发挥大行优势,全行动员参与扶贫。其中,农行搭建面向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线上“扶贫商城”,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组织系统工会、后勤部门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500多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2亿元。
将深贫地区作为“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深度贫困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等问题,是坚中之坚、困中之困。
会上,农行扶贫开发金融部副总经理孙希晨特别介绍了农行如何帮助深贫地区脱贫:“针对‘天穷、地困、人穷、身残、业短’的深贫地区,农行在全行金融扶贫工作基础上,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推进、服务创新、政策保障、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切实倾全行之力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具体工作中,农行在2017年11月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并出台支持深贫地区脱贫攻坚专项政策,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二十条倾斜政策》。
同时,向深贫地区行转授了信贷产品创新权,鼓励各级行结合地方产业实际、突破总行政策制度创新特色产品,备案总行后实施。2017年以来,在深贫地区先后推出了云南普洱贷、青海拉面贷、四川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西藏建档立卡贫困贷及惠农产业e贷等一批特色产业扶贫和扶贫小额贷款产品,并梳理总结了25种金融扶贫典型模式,通过培训、专刊、视频等多种方式,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行推广复制。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农行也积极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深贫地区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孙希晨介绍,农行在深贫地区主动与政府、保险、担保、企业等脱贫攻坚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多方协同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控制扶贫信贷风险,特别是创新推广了“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扶贫模式。截至9月末,全行扶贫小额贷款不良率仅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