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 姚俊峰
白刁岭村和窑庄村是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米裕镇的两个小山村,是山西银保监局定点帮扶村,也是娄烦县较早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庄之一。
娄烦县地处吕梁山区,属山多坡广的黄土高原。在二十八宿中,“娄”星为“吉星”,意为这里“吉星多”“吉星高照”。但是现实中,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娄烦县成为省会太原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养牛让老乡走出贫困陷阱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使困难人群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其基本逻辑是:因为穷,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贫困人群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因为穷,缺少资本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贫困人群无缘。
山西银保监局扶贫工作队刚进驻白刁岭和窑庄村时,就面对这样的景象。长期的贫困,致使当地群众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外出打工,也只能到建筑工地干些力气活,微薄的收入对于生活仅仅是杯水车薪;由于缺少资本金,当地群众只能围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
山西银保监局局长朱金渭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子略显萧条。有个顺口溜这样诉说当时的状况:“晚上黑乎乎、白天光秃秃、里外脏兮兮、人显懒洋洋”。
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亮平家时,只见屋里胡乱堆满了一地东西,粮食、饲料及各种杂物都有,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散发着刺鼻的味道。张亮平的母亲躺在炕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剧烈咳嗽。“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能在这种环境中养病,心里那个滋味儿就别提了……”提起当时的情景,朱金渭记忆犹新。
为了尽快让老乡们摆脱贫困,山西银保监局组织论证了多种方案,但都各有利弊。
大家首先考虑到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是当地特产,农户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是,价值低、土地少及运输困难等因素制约了产业发展。
有人还提出用扶贫资金购买农机具,为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这样做虽然短期内显得工作有成效,但是农机操作人员及农机维修人员都要求有一定技术知识,村里人才储备不足。更大的问题是,项目可能解决短期贫困问题,但随着设备的老化,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扶贫工作缺乏连续性。
“经过大家反复论证,时任山西保监局局长朱金渭确定了养殖改良优质肉牛,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思路,并帮助协调15万元扶贫资金,为窑庄村购买了5头西门塔尔优质种牛。”山西银保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姚俊峰介绍。
引进优质种牛后,市场价格正赶上逐步回暖。小牛犊的市场价由原来的4000元提高到8000元左右,养殖户通过出售刚繁殖的小牛就可以快速回收资金。事实最有说服力,大家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养牛的项目中。到2018年年底,窑庄村牛的存栏量为316头,出栏160余头,通过养牛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
养牛产业化保证了扶贫工作可持续性
养牛项目虽好,但贫困户面临两大问题:首先缺少资金,买不起种牛;其次是怕种牛养殖过程中发生意外。为此,山西银保监局探索形成了“银行+保险+优势产业+贫困户”的金融精准帮扶机制。基本内容是: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可以自主申请贷款,银行提供专门用于购买优质种牛的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公司提供肉牛养殖保险,既避免由于种牛发生意外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又有利于贫困户快捷方便得到贷款,还有效化解了银行机构的贷款风险。
“这种模式避免了扶贫资金的浪费,满足了群众的有效金融需求。”山西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黄江英对这种模式赞赏有加。
资金有了保障,山西银保监局驻村工作组并没有让村民一窝蜂的开始养牛。他们帮助村里估算环境承载能力,把村民按照技能引导到了养牛产业上下游环节。种地能手种植草玉米(一种牛饲料),农机能手操控各种农业机械。为解决牛饲料存储问题,驻村工作组协调资金为村里购置了饲料打包机,饲料切割机等专业农机具。工作组还邀请养牛的专家到村宣传养牛专门知识,解决养牛技术问题。
目前,工作组正完善“购有贷款、养有保险、料有保障、卖有销路”的全产业链条。牵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扶贫工作就有了持续性,乡亲们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
2019年,窑庄村存栏400余头牛,出栏累积达300头牛;白刁岭村存栏200余头牛,出栏100余头牛。养牛项目每年可为养殖户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真正成了两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两个贫困村均已脱贫,窑庄村在摘帽退出验收的历次考核中,多次被评为第一名,白刁岭村每次也名列前茅。
现在的村庄已今非昔比,一排排太阳能路灯骄傲地站在整洁的村道两边,宣示着新农村的变化。
“原来年收入几千千(方言,意:比较少),现在一年纯收入能拿5万多元了。”张亮平已经成为村里的农机能手,家里花3万多元购买了拖拉机,配套的各种农机具一应俱全;粉碎机,摩托车也有序摆放在院子里。新粉刷的窑洞内,整洁明亮。
“要是娘娘(方言,意:母亲)能看见今天的好日子该多好啊!”话语间,张亮平眼角晶莹闪现,是对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感慨。
□李东明 姚俊峰
白刁岭村和窑庄村是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米裕镇的两个小山村,是山西银保监局定点帮扶村,也是娄烦县较早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庄之一。
娄烦县地处吕梁山区,属山多坡广的黄土高原。在二十八宿中,“娄”星为“吉星”,意为这里“吉星多”“吉星高照”。但是现实中,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娄烦县成为省会太原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养牛让老乡走出贫困陷阱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使困难人群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其基本逻辑是:因为穷,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贫困人群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因为穷,缺少资本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贫困人群无缘。
山西银保监局扶贫工作队刚进驻白刁岭和窑庄村时,就面对这样的景象。长期的贫困,致使当地群众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外出打工,也只能到建筑工地干些力气活,微薄的收入对于生活仅仅是杯水车薪;由于缺少资本金,当地群众只能围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
山西银保监局局长朱金渭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子略显萧条。有个顺口溜这样诉说当时的状况:“晚上黑乎乎、白天光秃秃、里外脏兮兮、人显懒洋洋”。
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亮平家时,只见屋里胡乱堆满了一地东西,粮食、饲料及各种杂物都有,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散发着刺鼻的味道。张亮平的母亲躺在炕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剧烈咳嗽。“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能在这种环境中养病,心里那个滋味儿就别提了……”提起当时的情景,朱金渭记忆犹新。
为了尽快让老乡们摆脱贫困,山西银保监局组织论证了多种方案,但都各有利弊。
大家首先考虑到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是当地特产,农户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是,价值低、土地少及运输困难等因素制约了产业发展。
有人还提出用扶贫资金购买农机具,为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这样做虽然短期内显得工作有成效,但是农机操作人员及农机维修人员都要求有一定技术知识,村里人才储备不足。更大的问题是,项目可能解决短期贫困问题,但随着设备的老化,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扶贫工作缺乏连续性。
“经过大家反复论证,时任山西保监局局长朱金渭确定了养殖改良优质肉牛,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思路,并帮助协调15万元扶贫资金,为窑庄村购买了5头西门塔尔优质种牛。”山西银保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姚俊峰介绍。
引进优质种牛后,市场价格正赶上逐步回暖。小牛犊的市场价由原来的4000元提高到8000元左右,养殖户通过出售刚繁殖的小牛就可以快速回收资金。事实最有说服力,大家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养牛的项目中。到2018年年底,窑庄村牛的存栏量为316头,出栏160余头,通过养牛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
养牛产业化保证了扶贫工作可持续性
养牛项目虽好,但贫困户面临两大问题:首先缺少资金,买不起种牛;其次是怕种牛养殖过程中发生意外。为此,山西银保监局探索形成了“银行+保险+优势产业+贫困户”的金融精准帮扶机制。基本内容是: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可以自主申请贷款,银行提供专门用于购买优质种牛的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公司提供肉牛养殖保险,既避免由于种牛发生意外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又有利于贫困户快捷方便得到贷款,还有效化解了银行机构的贷款风险。
“这种模式避免了扶贫资金的浪费,满足了群众的有效金融需求。”山西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黄江英对这种模式赞赏有加。
资金有了保障,山西银保监局驻村工作组并没有让村民一窝蜂的开始养牛。他们帮助村里估算环境承载能力,把村民按照技能引导到了养牛产业上下游环节。种地能手种植草玉米(一种牛饲料),农机能手操控各种农业机械。为解决牛饲料存储问题,驻村工作组协调资金为村里购置了饲料打包机,饲料切割机等专业农机具。工作组还邀请养牛的专家到村宣传养牛专门知识,解决养牛技术问题。
目前,工作组正完善“购有贷款、养有保险、料有保障、卖有销路”的全产业链条。牵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扶贫工作就有了持续性,乡亲们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
2019年,窑庄村存栏400余头牛,出栏累积达300头牛;白刁岭村存栏200余头牛,出栏100余头牛。养牛项目每年可为养殖户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真正成了两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两个贫困村均已脱贫,窑庄村在摘帽退出验收的历次考核中,多次被评为第一名,白刁岭村每次也名列前茅。
现在的村庄已今非昔比,一排排太阳能路灯骄傲地站在整洁的村道两边,宣示着新农村的变化。
“原来年收入几千千(方言,意:比较少),现在一年纯收入能拿5万多元了。”张亮平已经成为村里的农机能手,家里花3万多元购买了拖拉机,配套的各种农机具一应俱全;粉碎机,摩托车也有序摆放在院子里。新粉刷的窑洞内,整洁明亮。
“要是娘娘(方言,意:母亲)能看见今天的好日子该多好啊!”话语间,张亮平眼角晶莹闪现,是对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