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李林鸾
国企改革正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优化政府职责、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公平竞争、有效防范风险、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强化人力资本、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11月1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进一步指出,未来三年是关键的历史阶段,要落实好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
至此,国企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清晰,当下存在的诸多难点也进一步被明确了解决方向,随之而来的是其蕴藏的风险将得到进一步化解。
国企深改是化解金融风险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有助于我国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的政策目标。国企改革意味着存量风险的进一步暴露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因此,国企改革既是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亦是风险防范化解的过程。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210.40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其中,国企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7.7万亿元。可以看出,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国有企业一直是金融支持的重点,各类融资工具较为丰富,且在融资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总体而言贷款规模和余额较大。”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国有企业必须按照要求把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作为重点工作、首要之战,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确保实现企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也认为,国企改革与金融防风险攻坚战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宏观杠杆率偏高是金融脆弱的根源之一,近年来杠杆率又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所以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强化财务硬约束,把国企杠杆率降下来,进而降低整个宏观杠杆率,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董希淼说。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2017年一季度的161.4%下降到今年三季度的155.6%,去杠杆取得良好成效。但根据《2017年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2018年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披露的数据,相较于2017年,2018年非金融国有企业中,中央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从68.11%降至67.70%,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从62.07%降至61.96%,虽然有所下降,但平均值仍在60%-65%左右。因此,会议提出“强化财务硬约束、削减和规范补贴”,旨在通过国企改革的方法,来化解财务和金融风险。
但更重要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手段是,从国企自身出发,从提升长远经营能力出发,强身健体,以财务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构建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企竞争力
自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后,国有企业不仅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着力管控的七大领域中(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也尝试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
此次会议明确“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国有企业监管、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强化财务硬约束、削减和规范补贴、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更是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在首要位置。随后,国务院国资委相继发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此,李建军认为,混改是国企改革“重头戏”和突破口,要通过混改提高国企竞争力。预计未来央企混改将不断深化,范围有望扩大,以此来培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具备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阶段,不少国有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混改则成为突破口之一。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近日表示,目前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半数以上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10家中央企业和171家省属一级企业开展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七成。
事实上,混改在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企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在降低自身杠杆的同时,实现效率提升,而这也将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
管理模式转变提升国企运作效率
除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外,本轮国企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应属授权体制的变化,即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变革行政直接管控的国有企业运作模式,即国家对国有企业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过去,国有资产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之中,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先前多由政府及下属部门来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与市场争利的诸多弊病。此轮国企改革则重在转变运营模式,由管具体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实现形式由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的转变,改变之前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国有企业群“简单粗暴”的形式。
“可以说本轮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将现有国有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对国有资本进行股权转换,将资本运作、投融资等功能独立出来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控制、管理、运营国有资本,而非像之前具体控股国有企业这一实物形式,预计后续国企改革的重点将主要围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展开,而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力度也会明显加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显然,在由管具体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过程中,国企经营管理模式将变得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需求。有理由相信,经过这轮改革之后,在更加市场化的运作中,预计国企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将迈向财务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金融防风险的基石也更为牢固。
有专家提示,鉴于国企改革与风险防范和资源整合的联系,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文件,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相关实施意见、加强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等方面,以加强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的防控。
□实习记者 李林鸾
国企改革正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优化政府职责、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公平竞争、有效防范风险、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强化人力资本、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11月1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进一步指出,未来三年是关键的历史阶段,要落实好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
至此,国企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清晰,当下存在的诸多难点也进一步被明确了解决方向,随之而来的是其蕴藏的风险将得到进一步化解。
国企深改是化解金融风险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有助于我国实现稳增长、防风险的政策目标。国企改革意味着存量风险的进一步暴露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因此,国企改革既是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亦是风险防范化解的过程。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210.40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其中,国企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7.7万亿元。可以看出,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国有企业一直是金融支持的重点,各类融资工具较为丰富,且在融资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总体而言贷款规模和余额较大。”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国有企业必须按照要求把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作为重点工作、首要之战,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确保实现企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也认为,国企改革与金融防风险攻坚战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宏观杠杆率偏高是金融脆弱的根源之一,近年来杠杆率又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所以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强化财务硬约束,把国企杠杆率降下来,进而降低整个宏观杠杆率,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董希淼说。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2017年一季度的161.4%下降到今年三季度的155.6%,去杠杆取得良好成效。但根据《2017年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2018年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披露的数据,相较于2017年,2018年非金融国有企业中,中央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从68.11%降至67.70%,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从62.07%降至61.96%,虽然有所下降,但平均值仍在60%-65%左右。因此,会议提出“强化财务硬约束、削减和规范补贴”,旨在通过国企改革的方法,来化解财务和金融风险。
但更重要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手段是,从国企自身出发,从提升长远经营能力出发,强身健体,以财务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构建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企竞争力
自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后,国有企业不仅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着力管控的七大领域中(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也尝试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
此次会议明确“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国有企业监管、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强化财务硬约束、削减和规范补贴、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回报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更是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在首要位置。随后,国务院国资委相继发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此,李建军认为,混改是国企改革“重头戏”和突破口,要通过混改提高国企竞争力。预计未来央企混改将不断深化,范围有望扩大,以此来培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具备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阶段,不少国有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混改则成为突破口之一。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近日表示,目前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半数以上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10家中央企业和171家省属一级企业开展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七成。
事实上,混改在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企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在降低自身杠杆的同时,实现效率提升,而这也将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
管理模式转变提升国企运作效率
除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外,本轮国企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应属授权体制的变化,即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变革行政直接管控的国有企业运作模式,即国家对国有企业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过去,国有资产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之中,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先前多由政府及下属部门来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与市场争利的诸多弊病。此轮国企改革则重在转变运营模式,由管具体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实现形式由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的转变,改变之前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国有企业群“简单粗暴”的形式。
“可以说本轮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将现有国有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对国有资本进行股权转换,将资本运作、投融资等功能独立出来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控制、管理、运营国有资本,而非像之前具体控股国有企业这一实物形式,预计后续国企改革的重点将主要围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展开,而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力度也会明显加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显然,在由管具体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过程中,国企经营管理模式将变得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需求。有理由相信,经过这轮改革之后,在更加市场化的运作中,预计国企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将迈向财务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金融防风险的基石也更为牢固。
有专家提示,鉴于国企改革与风险防范和资源整合的联系,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文件,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相关实施意见、加强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等方面,以加强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