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薇
据亿欧智库近日发布的《2019消费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报告》,通过2009-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发现,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刺激消费措施效果明显,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2.40%,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空间和消费能力得到释放。
多层次服务体系
近几年,中国消费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现已形成以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为主的,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亿欧智库报告显示,银行作为承担金融服务、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等职能的传统金融机构,其住户消费贷款规模已实现快速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金融机构住户消费金融贷款总额在2013年-2018年的5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4%,其中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长率虽在2018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于长期消费贷款增长率的趋势。从金额占比看,贷款近80%集中于包括房贷、车贷的中长期消费,短期消费贷款比例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上半年,虽然贷款结构表现出现长期信贷向短期信贷渗透的趋势,但目前该趋势尚不明显。
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共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以电子商务平台、零售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为补充的多层次消费金融体系开始形成。
各具优势
亿欧智库研究报告分析,长期以来,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于银行客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为消费者提供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但传统业务模式逐渐成为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障碍,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银行间销售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匹配用户多样化的消费贷款需求,造成银行贷款结构调整为达到预期,目前仍以对公业务为主;二是由于银行自身风控条件有限,造成贷款业务周期长,贷款效率低;三是传统的获客方式使银行在优质资产来源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虽然银行转型已经处于第二阶段,但线上场景竞争力较弱,仍以运营存量客户为主;四是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比较分散,缺乏系统化的业务体系,针对互联网业务的客户管理以及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除此之外,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监管层面还面临经营地域问题,是其无法大面积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
银行系金融机构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服务模式与银行相似,除了借鉴银行的风控体系,还借助银行的网络资源和存量客户资源拓展客源。而零售企业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则基于零售企业的产业基础,通过打通消费场景,将消费金融产品嵌入到场景中以达到用户迁移。受主导主体影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持牌消费金融的业务仅限于狭义的消费金融范畴,产品相对单薄,用户可选性低;二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向社会吸收存款,只能使用自有资产或通过经营活动获取资金,相较于银行,资金成本处于劣势;三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用户主要是无法达到银行资质或在银行额度之外需要更多额度的消费者,逾期率和不良率高于银行,风控能力无法匹配业务迅速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贷款产品便利性提供了条件,可以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能力是风控提高的技术基础。第三,拥有线上消费场景优势,场景+消费的链接可以增强用户粘性。但其问题是风控程度不够,有效性和时效性未经市场长期考验;合规企业资金来源匮乏,存在非法集资乱象;数据累企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低,数据保护尚未形成体系化监管;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数据可信度和合法来源受质疑。
总体上看,相较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银行虽然有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对需求的覆盖面广;基于线上的综合服务可以通过物理网点实现交叉落地;风控体系历经经济周期考验,经验丰富,风险应对能力强;主要资金融出方具备资金成本低、使用价值高等优势,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自身风控有限,审批流程长,贷款业务周期长,效率低;互联网业务竞争力弱,组织架构匹配性差。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增长,消费金融市场呈现进入门槛低,参与主体众多、层次不一的趋势,甚至出现平台一味追求用户增长。
创新模式
据亿欧智库研究报告分析,目前消费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有联合放贷、助贷、信用卡代偿和贷款超市四种形式。
联合放贷满足了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获客、消费场景和风控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公信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联合放贷,隐藏的风险也开始引起监管的关注,已有部分地区监管部门针对联合放贷业务制定管理办法,主要规范有:授信、风控等核心环节不得外包,不能只提供放贷资金而不参与贷款管理,城商行及农商行需立足当地,对合作第三方机构的放贷资质严格把控,等等。
助贷是通过自有系统或渠道筛选目标客户群,完成自有风控流程后,将优质客户输送给银行等机构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的业务模式。金融机构挑选助贷机构主要以其股东背景、合作企业、风控能力和资产质量为考量因素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企业在业务合规上更具竞争力,其业务模式也更匹配金融机构需求。
信用卡代偿企业业务路径有两种:一是立足于信用卡消费的场景端,提供信用卡账单管理,开展信用卡代偿业务;二是立足于代偿业务,获得用户后,与场景方建立稳定联系,成为连接信用卡和场景端的纽带。亿欧智库认为,现阶段信用卡代偿企业已遇到发展瓶颈,企业若不能及时进行业务调整和转型,未来将很快碰到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贷款超市是金融机构通过和同业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合作,向借款人提供复合多种可供选择的贷款产品中介平台,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行业内有大量消费金融公司依赖于贷款超市导流,贷款超市已形成相对复制性较高的商业模式。
对比集中模式,亿欧智库认为在模式创新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包括:资金方面的合作如何保证合法、合规、合理利用;债权的转移是否会对资金端评估不良资产造成影响;关于信贷问题多发地带,例如催收、数据使用等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金融科技方向的合作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关于核心环节的限定如何把握;征信体系的完善是否依靠牌照化即可解决;在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业务合作推进过程的细节如何规定,如何避免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可能造成的兑现风险,从业公司牌照化是否可以有效清理非合规业务;如何开展更符合中国消费金融国情的业务创新。
□记者 王薇
据亿欧智库近日发布的《2019消费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报告》,通过2009-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发现,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刺激消费措施效果明显,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2.40%,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空间和消费能力得到释放。
多层次服务体系
近几年,中国消费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现已形成以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为主的,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亿欧智库报告显示,银行作为承担金融服务、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等职能的传统金融机构,其住户消费贷款规模已实现快速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金融机构住户消费金融贷款总额在2013年-2018年的5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4%,其中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长率虽在2018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于长期消费贷款增长率的趋势。从金额占比看,贷款近80%集中于包括房贷、车贷的中长期消费,短期消费贷款比例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上半年,虽然贷款结构表现出现长期信贷向短期信贷渗透的趋势,但目前该趋势尚不明显。
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共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以电子商务平台、零售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为补充的多层次消费金融体系开始形成。
各具优势
亿欧智库研究报告分析,长期以来,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于银行客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为消费者提供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但传统业务模式逐渐成为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障碍,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银行间销售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匹配用户多样化的消费贷款需求,造成银行贷款结构调整为达到预期,目前仍以对公业务为主;二是由于银行自身风控条件有限,造成贷款业务周期长,贷款效率低;三是传统的获客方式使银行在优质资产来源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虽然银行转型已经处于第二阶段,但线上场景竞争力较弱,仍以运营存量客户为主;四是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比较分散,缺乏系统化的业务体系,针对互联网业务的客户管理以及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除此之外,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监管层面还面临经营地域问题,是其无法大面积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
银行系金融机构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服务模式与银行相似,除了借鉴银行的风控体系,还借助银行的网络资源和存量客户资源拓展客源。而零售企业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则基于零售企业的产业基础,通过打通消费场景,将消费金融产品嵌入到场景中以达到用户迁移。受主导主体影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持牌消费金融的业务仅限于狭义的消费金融范畴,产品相对单薄,用户可选性低;二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向社会吸收存款,只能使用自有资产或通过经营活动获取资金,相较于银行,资金成本处于劣势;三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用户主要是无法达到银行资质或在银行额度之外需要更多额度的消费者,逾期率和不良率高于银行,风控能力无法匹配业务迅速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贷款产品便利性提供了条件,可以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能力是风控提高的技术基础。第三,拥有线上消费场景优势,场景+消费的链接可以增强用户粘性。但其问题是风控程度不够,有效性和时效性未经市场长期考验;合规企业资金来源匮乏,存在非法集资乱象;数据累企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低,数据保护尚未形成体系化监管;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数据可信度和合法来源受质疑。
总体上看,相较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银行虽然有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对需求的覆盖面广;基于线上的综合服务可以通过物理网点实现交叉落地;风控体系历经经济周期考验,经验丰富,风险应对能力强;主要资金融出方具备资金成本低、使用价值高等优势,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自身风控有限,审批流程长,贷款业务周期长,效率低;互联网业务竞争力弱,组织架构匹配性差。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增长,消费金融市场呈现进入门槛低,参与主体众多、层次不一的趋势,甚至出现平台一味追求用户增长。
创新模式
据亿欧智库研究报告分析,目前消费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有联合放贷、助贷、信用卡代偿和贷款超市四种形式。
联合放贷满足了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获客、消费场景和风控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公信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联合放贷,隐藏的风险也开始引起监管的关注,已有部分地区监管部门针对联合放贷业务制定管理办法,主要规范有:授信、风控等核心环节不得外包,不能只提供放贷资金而不参与贷款管理,城商行及农商行需立足当地,对合作第三方机构的放贷资质严格把控,等等。
助贷是通过自有系统或渠道筛选目标客户群,完成自有风控流程后,将优质客户输送给银行等机构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的业务模式。金融机构挑选助贷机构主要以其股东背景、合作企业、风控能力和资产质量为考量因素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企业在业务合规上更具竞争力,其业务模式也更匹配金融机构需求。
信用卡代偿企业业务路径有两种:一是立足于信用卡消费的场景端,提供信用卡账单管理,开展信用卡代偿业务;二是立足于代偿业务,获得用户后,与场景方建立稳定联系,成为连接信用卡和场景端的纽带。亿欧智库认为,现阶段信用卡代偿企业已遇到发展瓶颈,企业若不能及时进行业务调整和转型,未来将很快碰到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贷款超市是金融机构通过和同业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合作,向借款人提供复合多种可供选择的贷款产品中介平台,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行业内有大量消费金融公司依赖于贷款超市导流,贷款超市已形成相对复制性较高的商业模式。
对比集中模式,亿欧智库认为在模式创新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包括:资金方面的合作如何保证合法、合规、合理利用;债权的转移是否会对资金端评估不良资产造成影响;关于信贷问题多发地带,例如催收、数据使用等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金融科技方向的合作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关于核心环节的限定如何把握;征信体系的完善是否依靠牌照化即可解决;在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业务合作推进过程的细节如何规定,如何避免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可能造成的兑现风险,从业公司牌照化是否可以有效清理非合规业务;如何开展更符合中国消费金融国情的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