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仇兆燕
民营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欲致其高,必丰其基”,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刻不容缓,这也是201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回顾这一年,中国银保监会就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不断“加码”,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普惠金融发展风风火火、高歌猛进。
政策举措不断“加码”
2019年初,银保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大行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信贷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这是监管部门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放贷首次提出明确的监管指标。
2019年3月,银保监会又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提出全年要实现“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增”目标,其中,要求5家大型银行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0%以上。
2019年9月,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从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评价体系、“信易贷”产品创新、风险处置机制、地方支持政策、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与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扩大受惠企业范围,逐步将申请“银税互动”贷款的企业由纳税信用A、B级扩大至M级;积极推进税银数据直连模式,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推进“网上一站式”办理;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信贷产品,提升“银税互动”工作质效,切实积极促进“银税互动”持续健康发展。
仅政策层面,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近年出台了近30项政策文件,从信贷投放、机构准入、资金募集、监管指标、贷款服务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多项监管措施,并联动相关部门,合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外部金融环境。
小微、民营企业“获得感”提高
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政策效应显现,短期来看供需失衡得到了初步缓解。
数据直接将效果呈现出来。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工作通报会上,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0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76%,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了0.64个百分点。其中,5家大型银行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承担或减免信贷相关费用等措施,再降低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0.58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086.4万户,较年初增加363.16万户;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9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6.75%,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
同时,银保监会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引导银行建立健全敢贷、愿贷长效机制;对部分经营中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坚守主业的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指导银行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支持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开展债转股等多种方式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在监管的持续引领下,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5%,显著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户数是2096万户,较年初增加了373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5.6%,已超额完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目标。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助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9年1月至11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累计为219万家企业提供了约4500亿元融资增信服务。
面向2020年 迎接新挑战
目前,2020年普惠金融目标也已明确,此前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力争2020年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万亿元,新增服务小微企业300万户以上,综合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5家大型银行2020年小微增速目标调整为不低于20%。
但是2020年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还会面临一定挑战。
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小微企业信贷增速较年中有所放缓,主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贷余额增速较6月增长1%,显示出民营、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仍然需要提振。同时,目前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不足30%,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古人有“义利兼得”的智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是一样。不同的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怎么平衡好普惠金融中“义”和“利”的问题,怎么平衡好“普”和“惠”,让普惠金融持续发展成为各行探索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在破解民企融资瓶颈的过程中,远近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在专家看来,填补政策短板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真正激发金融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各方积极性,通过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才能最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让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定位主动作为。
在银行自身的制度建设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建议,银行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和优化相关的管理机制。这包括银行提高内部的风险容忍度,实行尽职免责,以及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通过这种组织架构的专业化来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调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多方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突出解决互联互通和信息整合问题,规范信息收集流程,提升时效,扩展信息共享范围,优化共享流程和查询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继续完善科创板建设,优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深化上市、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出等改革;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上为主业突出、运作规范、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等给予适当倾斜和扶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好上市孵化和培训指导。
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在日前召开的银保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会上,银保监会也明确表示,把企业产生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将是下一步推动的方向。
□实习记者 仇兆燕
民营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欲致其高,必丰其基”,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刻不容缓,这也是201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回顾这一年,中国银保监会就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不断“加码”,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普惠金融发展风风火火、高歌猛进。
政策举措不断“加码”
2019年初,银保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大行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信贷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这是监管部门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放贷首次提出明确的监管指标。
2019年3月,银保监会又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提出全年要实现“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增”目标,其中,要求5家大型银行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0%以上。
2019年9月,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从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评价体系、“信易贷”产品创新、风险处置机制、地方支持政策、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与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扩大受惠企业范围,逐步将申请“银税互动”贷款的企业由纳税信用A、B级扩大至M级;积极推进税银数据直连模式,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推进“网上一站式”办理;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信贷产品,提升“银税互动”工作质效,切实积极促进“银税互动”持续健康发展。
仅政策层面,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近年出台了近30项政策文件,从信贷投放、机构准入、资金募集、监管指标、贷款服务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多项监管措施,并联动相关部门,合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外部金融环境。
小微、民营企业“获得感”提高
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政策效应显现,短期来看供需失衡得到了初步缓解。
数据直接将效果呈现出来。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工作通报会上,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0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76%,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了0.64个百分点。其中,5家大型银行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承担或减免信贷相关费用等措施,再降低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0.58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086.4万户,较年初增加363.16万户;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9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6.75%,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
同时,银保监会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引导银行建立健全敢贷、愿贷长效机制;对部分经营中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坚守主业的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指导银行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支持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开展债转股等多种方式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在监管的持续引领下,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5%,显著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户数是2096万户,较年初增加了373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5.6%,已超额完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目标。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助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9年1月至11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累计为219万家企业提供了约4500亿元融资增信服务。
面向2020年 迎接新挑战
目前,2020年普惠金融目标也已明确,此前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力争2020年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万亿元,新增服务小微企业300万户以上,综合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5家大型银行2020年小微增速目标调整为不低于20%。
但是2020年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还会面临一定挑战。
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小微企业信贷增速较年中有所放缓,主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贷余额增速较6月增长1%,显示出民营、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仍然需要提振。同时,目前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不足30%,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古人有“义利兼得”的智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是一样。不同的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怎么平衡好普惠金融中“义”和“利”的问题,怎么平衡好“普”和“惠”,让普惠金融持续发展成为各行探索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在破解民企融资瓶颈的过程中,远近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在专家看来,填补政策短板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真正激发金融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各方积极性,通过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才能最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让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定位主动作为。
在银行自身的制度建设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建议,银行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和优化相关的管理机制。这包括银行提高内部的风险容忍度,实行尽职免责,以及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通过这种组织架构的专业化来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调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多方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突出解决互联互通和信息整合问题,规范信息收集流程,提升时效,扩展信息共享范围,优化共享流程和查询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继续完善科创板建设,优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深化上市、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出等改革;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上为主业突出、运作规范、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科创板等给予适当倾斜和扶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好上市孵化和培训指导。
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在日前召开的银保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会上,银保监会也明确表示,把企业产生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将是下一步推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