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9年监管工作回眸之四

加减并举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20-01-08 09:07:5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朱艳霞

2019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左右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这一年里,银保监会加减并举,着眼长远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

金融机构体系持续优化

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强调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所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为此,银保监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大中型银行功能定位,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银保监会在《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中要求农商行应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创新;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村镇银行坚守定位 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要求村镇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扎根县域,专注信贷主业,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能力。

同时,银保监会不断强化保险机构风险保障功能,支持发展健康和养老保险等机构,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的设立也已提上日程。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制定《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股权管理,规范信托公司股东行为,促进信托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

此外,2019年被称作银行理财子公司元年,30余家银行获批拟设立理财子公司,共有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2019年9月,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净资本管理约束,引导理财子公司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万个乡镇,覆盖率都超过95%。我国基本形成了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产品形态不断丰富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推进金融产品的供给,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2019年2月,银保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五大行提出“小微贷款余额新增30%、融资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的要求,让“扶持小微、下沉服务”成为各家银行都要正视的“硬任务”。

2019年7月,银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切实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资金需求,稳妥办理续贷和展期,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2019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促成更多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首贷”;支持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投资知识产权密集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提供多种保险服务。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起草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发展,统一保险资管产品监管标准,引导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明确各类健康保险产品的产品特点和要求;鼓励保险公司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应用于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理赔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这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大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社会民生领域金融产品供给,并增强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2.2万亿元和7705亿元,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94万亿元,比年初综合融资成本降幅超过了1个百分点。制造业、基础设施行业等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在各行业中排名居于前列。

同时,开展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养老、家政、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试点工作,联合农业农村部推进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政策,2019年前三季度,生猪保险赔付1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九成。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

2019年,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金融供给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例如,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发展不足,银行保险机构同质化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称,过去的一年,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方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方面成效显著,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所缓解。但是金融本身是动态的,一些新的问题又有所展现,例如债务到期转移的风险等。

“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强调回归企业层面,不断增强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例如,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地制定各种策略,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动态的微调中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郑志刚表示。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在持续,进一步也会揉进2020年金融工作之中,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因为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相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中国经济和金融必将持续健康稳定前行。


2019年监管工作回眸之四

加减并举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08

□记者 朱艳霞

2019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左右行业格局的核心力量。这一年里,银保监会加减并举,着眼长远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

金融机构体系持续优化

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强调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所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为此,银保监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大中型银行功能定位,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银保监会在《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中要求农商行应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创新;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村镇银行坚守定位 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要求村镇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扎根县域,专注信贷主业,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适配性和能力。

同时,银保监会不断强化保险机构风险保障功能,支持发展健康和养老保险等机构,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的设立也已提上日程。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制定《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股权管理,规范信托公司股东行为,促进信托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

此外,2019年被称作银行理财子公司元年,30余家银行获批拟设立理财子公司,共有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2019年9月,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净资本管理约束,引导理财子公司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万个乡镇,覆盖率都超过95%。我国基本形成了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产品形态不断丰富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就是推进金融产品的供给,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2019年2月,银保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五大行提出“小微贷款余额新增30%、融资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的要求,让“扶持小微、下沉服务”成为各家银行都要正视的“硬任务”。

2019年7月,银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切实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资金需求,稳妥办理续贷和展期,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2019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促成更多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首贷”;支持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投资知识产权密集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提供多种保险服务。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起草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发展,统一保险资管产品监管标准,引导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明确各类健康保险产品的产品特点和要求;鼓励保险公司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应用于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理赔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这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大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社会民生领域金融产品供给,并增强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2.2万亿元和7705亿元,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94万亿元,比年初综合融资成本降幅超过了1个百分点。制造业、基础设施行业等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在各行业中排名居于前列。

同时,开展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养老、家政、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试点工作,联合农业农村部推进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政策,2019年前三季度,生猪保险赔付1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九成。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

2019年,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金融供给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例如,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发展不足,银行保险机构同质化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称,过去的一年,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方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方面成效显著,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所缓解。但是金融本身是动态的,一些新的问题又有所展现,例如债务到期转移的风险等。

“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强调回归企业层面,不断增强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例如,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地制定各种策略,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动态的微调中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郑志刚表示。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在持续,进一步也会揉进2020年金融工作之中,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因为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相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中国经济和金融必将持续健康稳定前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