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小波
广东(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资产规模居全国前列,制造业贷款破万亿元,农合机构涉农贷款连续10年正增长,普惠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保费收入全国第一,保险业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千万亿元……这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体现的是新时代广东银行保险监管部门“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作为。
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银保监局持续提升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要求,扛起监管责任,弘扬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担当,推动银行保险监管事业开创新局面,守护一方金融安全,助力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畏艰难 先行先试
广东农合机构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步子较慢,欠账较多。截至2017年9月末,全省有2/3的农信社未改制为农商行,高风险机构占比较高,农信社整体不良贷款包袱较重。
面对困难,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广东农合机构改革。中国银保监会领导多次对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工作作出批示指示,与广东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进行会商,赴广东实地调研,鼓励广东在改革模式、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方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以上率下,强化责任担当,将全面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写入省委全会报告,亲自组织研究起草实施方案,省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广东农合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部署推进农信社全面改制农商行。
截至2019年末,全省农信社已通过改制基本完成风险处置任务,其中包括25家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累计化解风险包袱825亿元,资本总额增长33%,不良贷款率下降超6个多百分点。农合机构以占全省银行业不到20%的资产规模贡献了全行业近40%的涉农贷款,探索出一条通过改革化解风险、转换机制、提升服务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农合机构改革的“广东经验”。
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工作的成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介绍。2019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专门在湛江市召开工作座谈会,召集全国相关省(区)地方金融局和监管部门现场交流农合改制经验。
一社一策 分类改制
广东农合机构发展不平衡,用“一刀切”的方式改革不现实。因此,广东通过“量体裁衣”“一社一策”制定改制工作方案,提出“自主改制、帮扶改制、合并改制”三种改革思路。
据了解,省内24家自身基础较好、当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农信社,通过自身清收压降不良贷款、主动引入当地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地方政府加大帮扶等方式自主改制组建农商行。
针对40家包袱重、风险高的粤东西北地区农信社,广东银保监局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建立珠三角农商行对粤东西北地区农信社“强帮弱”帮扶改制机制,通过“引资”帮助农信社大幅压降不良资产、增强股本金;通过“引智、引制”,推动帮扶方向被帮扶机构派驻管理团队,带入好的理念、经验、制度、技术。
潮州农商行在组建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在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汕特联社改革方案历经多次修改后,最终有望通过本轮改革彻底化解风险。
强基固本 破立并举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广东银保监局将推动农合机构改革工作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制定改制进度图、缺口表和差距表“一图两表”,集中全系统优势兵力“挂图作战”,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两年来,抽调全系统监管骨干成立了10个审核验收工作组、两个材料审核组,投入全系统60%的人力,全力以赴加快农合机构改制进程。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广东银保监局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工作部署,始终坚持“化解风险与高质量发展并行、改革机构与培育市场同步”的思路,坚持“破立并举”,督促农合机构强化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和市场体系改革。
一方面,通过建立高管履职评价制度,推行“阳光信贷”,切实管住“人”。对信贷和资金业务实施系统“硬控制”,推进股东股权“知识图谱”项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严整治资金违规投放关联客户和股东乱象,全面看住“钱”;同时指导省联社修改完善近百份农合机构制度文件,从事前准入审查、事后持续监管等方面堵漏洞、补短板,扎牢制度的“防火墙”。
另一方面,强化坚守定位的内外部机制建设,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守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工作质效的通知》,确保支农支小服务提质扩面增效,着力强化了三个方面工作:强化政策激励,细化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政策要求,有序释放信贷潜力;强化内部考核的监管导向,督促省联社和农合机构将坚守定位的10多项指标全部纳入机构绩效考核;强化监管行为的统筹协调,将坚守定位情况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高管履职评价、分红等紧密挂钩。
多方合力 压降不良
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东各地市政府组织政法、公安、司法、金融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进驻农合机构现场办公,强力打击逃废债,掀起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清收风暴”。各地在各种媒体平台集中曝光失信行为,发布农合机构催收债权公告,形成严惩失信的社会舆论环境。
据了解,广东银保监局结合该项工作,指导农合机构把握机遇、创新方法,开展“穿马甲、磨脚皮、摆道理、讲政策、陈利害”全员清收行动,充分运用以物抵债、呆账核销、批量转让、公开挂牌等多种手段,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清收工作格局。
在各方的“全力出击”下,两年来,全省改制机构累计清收压降不良贷款近500亿元。清收工作成为改善地方信用环境的契机,各地通过加强失信联合惩戒,有效改善了信用环境“土壤”。
监管引领 冲关破槛
改制质量是改革成败和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命线,也是高压线。监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改制质量放在首位,通过中介机构、战略投资者、省联社、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五方把关”和运用技术手段穷尽核查股东关联关系、入股资金来源、政府捐赠资产处置变现资金来源等方式,夯实改制资产分类和不良资产处置真实、股东资质和入股资金来源合规、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真实有效“三条底线”,确保改制工作依法合规,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严格落实“把存量风险处置和追责问责作为改制的前置条件”要求,守住闸门、把住关口,强化对不良贷款、不良分子从严追责问责。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激发深化银行保险业改革的强劲动力,推动银行保险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小波
广东(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资产规模居全国前列,制造业贷款破万亿元,农合机构涉农贷款连续10年正增长,普惠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保费收入全国第一,保险业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千万亿元……这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体现的是新时代广东银行保险监管部门“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作为。
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广东银保监局持续提升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要求,扛起监管责任,弘扬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担当,推动银行保险监管事业开创新局面,守护一方金融安全,助力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畏艰难 先行先试
广东农合机构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步子较慢,欠账较多。截至2017年9月末,全省有2/3的农信社未改制为农商行,高风险机构占比较高,农信社整体不良贷款包袱较重。
面对困难,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广东农合机构改革。中国银保监会领导多次对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工作作出批示指示,与广东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进行会商,赴广东实地调研,鼓励广东在改革模式、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方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以上率下,强化责任担当,将全面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写入省委全会报告,亲自组织研究起草实施方案,省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广东农合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部署推进农信社全面改制农商行。
截至2019年末,全省农信社已通过改制基本完成风险处置任务,其中包括25家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累计化解风险包袱825亿元,资本总额增长33%,不良贷款率下降超6个多百分点。农合机构以占全省银行业不到20%的资产规模贡献了全行业近40%的涉农贷款,探索出一条通过改革化解风险、转换机制、提升服务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农合机构改革的“广东经验”。
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工作的成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介绍。2019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专门在湛江市召开工作座谈会,召集全国相关省(区)地方金融局和监管部门现场交流农合改制经验。
一社一策 分类改制
广东农合机构发展不平衡,用“一刀切”的方式改革不现实。因此,广东通过“量体裁衣”“一社一策”制定改制工作方案,提出“自主改制、帮扶改制、合并改制”三种改革思路。
据了解,省内24家自身基础较好、当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农信社,通过自身清收压降不良贷款、主动引入当地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地方政府加大帮扶等方式自主改制组建农商行。
针对40家包袱重、风险高的粤东西北地区农信社,广东银保监局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建立珠三角农商行对粤东西北地区农信社“强帮弱”帮扶改制机制,通过“引资”帮助农信社大幅压降不良资产、增强股本金;通过“引智、引制”,推动帮扶方向被帮扶机构派驻管理团队,带入好的理念、经验、制度、技术。
潮州农商行在组建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在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汕特联社改革方案历经多次修改后,最终有望通过本轮改革彻底化解风险。
强基固本 破立并举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广东银保监局将推动农合机构改革工作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制定改制进度图、缺口表和差距表“一图两表”,集中全系统优势兵力“挂图作战”,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两年来,抽调全系统监管骨干成立了10个审核验收工作组、两个材料审核组,投入全系统60%的人力,全力以赴加快农合机构改制进程。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广东银保监局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工作部署,始终坚持“化解风险与高质量发展并行、改革机构与培育市场同步”的思路,坚持“破立并举”,督促农合机构强化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和市场体系改革。
一方面,通过建立高管履职评价制度,推行“阳光信贷”,切实管住“人”。对信贷和资金业务实施系统“硬控制”,推进股东股权“知识图谱”项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严整治资金违规投放关联客户和股东乱象,全面看住“钱”;同时指导省联社修改完善近百份农合机构制度文件,从事前准入审查、事后持续监管等方面堵漏洞、补短板,扎牢制度的“防火墙”。
另一方面,强化坚守定位的内外部机制建设,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守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工作质效的通知》,确保支农支小服务提质扩面增效,着力强化了三个方面工作:强化政策激励,细化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政策要求,有序释放信贷潜力;强化内部考核的监管导向,督促省联社和农合机构将坚守定位的10多项指标全部纳入机构绩效考核;强化监管行为的统筹协调,将坚守定位情况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高管履职评价、分红等紧密挂钩。
多方合力 压降不良
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东各地市政府组织政法、公安、司法、金融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进驻农合机构现场办公,强力打击逃废债,掀起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清收风暴”。各地在各种媒体平台集中曝光失信行为,发布农合机构催收债权公告,形成严惩失信的社会舆论环境。
据了解,广东银保监局结合该项工作,指导农合机构把握机遇、创新方法,开展“穿马甲、磨脚皮、摆道理、讲政策、陈利害”全员清收行动,充分运用以物抵债、呆账核销、批量转让、公开挂牌等多种手段,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清收工作格局。
在各方的“全力出击”下,两年来,全省改制机构累计清收压降不良贷款近500亿元。清收工作成为改善地方信用环境的契机,各地通过加强失信联合惩戒,有效改善了信用环境“土壤”。
监管引领 冲关破槛
改制质量是改革成败和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命线,也是高压线。监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改制质量放在首位,通过中介机构、战略投资者、省联社、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五方把关”和运用技术手段穷尽核查股东关联关系、入股资金来源、政府捐赠资产处置变现资金来源等方式,夯实改制资产分类和不良资产处置真实、股东资质和入股资金来源合规、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真实有效“三条底线”,确保改制工作依法合规,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严格落实“把存量风险处置和追责问责作为改制的前置条件”要求,守住闸门、把住关口,强化对不良贷款、不良分子从严追责问责。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激发深化银行保险业改革的强劲动力,推动银行保险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