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位列第四,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的全球金融中心,这是目前中国内地在建设全球金融中心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报告结果一出,引起金融界广泛关注。该怎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否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发展,如何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香港地区该如何定位,与纽约、伦敦还有哪些差距等话题成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相关人士和金融领域专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初长成”
□记者 樊融杰
13年前,在金融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伦敦金融城里的研究机构发布了第一份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排名。那时,上海排在第24位。这个名为“GFCI指数”的排名,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13年过去,今天上海已排到第4位。
在最新一期GFCI指数排名中,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依次位列前四。专家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需继续保持金融对外开放,并逐步实现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据悉,GFCI指数形成的依据是“因素评价模型”,主要有五项,即商业环境、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总体声誉。在本次排名公布之前,上海已连续三期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5名。
上海信托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在鼓励对外开放领域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7月出台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明确提出,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包括32条具体措施,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国家宣布的开放措施进行细化;二是对部分开放部署提出先行先试;三是突出上海市场优势和功能特色。
多年来,在国家与地方各类政策引导下,上海已经形成由债券、股票、保险、货币、黄金、外汇、商品期货及金融期货等构成的全国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要素市场。
2019-2020年,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又密集发力。在201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2020年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本报记者表示,“同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过去30年来,上海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还是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东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经历长期历史积淀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更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经济先发优势和各项基础条件。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全方位的发展机遇,而随着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实施到位,未来将有更多机构在上海落户,上海也将因此成为全球金融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金融是一个聚集性很强的产业,越聚集影响力往往越大。上海金融行业聚集性就非常强。”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对本报记者表示。
市场对上海有信心
强大的聚集性既让各金融机构感到竞争压力,同时也推动着金融行业不断提升竞争力。
上海信托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上海信托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就是要将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吸引进来,这就要求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上海信托在国际化业务的探索和布局都非常早,用战略眼光进行长期前瞻布局。我们的海外理财部门和团队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多年来始终保持稳定,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业务展业经验,对海外市场具有深刻理解,在国际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上海信托负责人表示。
友邦中国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友邦业务发展角度看,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和带来的影响,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积极的助力作用。国际大型先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进入,为公司带来更多可选择和服务的潜在客户;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不断以国际标准向更先进企业对标,促进公司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进步。国家一直以来着力推进中外资企业平等对待,不仅体现在政策方面,也体现在具体措施的落实,友邦已经深切感受到并且获得很大收获。”
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也指出,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加快引进外资,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全球先进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助力上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把握金融市场继续扩大开放的机遇,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利率、汇率等领域业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机构和投资者的避险需求,助力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找出差距继续前行
在最新一期排名中,除上海跃升为第4名外,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还发生较大改变,香港地区排名首次降至全球第六,“纽伦港”三大金融中心格局被打破,新加坡降至全球第五。十大金融中心评分普遍出现下降。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角度来说,英国执意脱欧和美国保护主义及逆全球化政策,都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伦敦和纽约这两大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受到冲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金融中心恰逢其时。”
“从交易规模上来看,在不远的将来,上海超越纽约、伦敦均有很大的希望。但从金融市场的结构体系以及国际化程度来看,上海名列前茅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连平表示。
“上海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但每个方面都不是很强,比如在一些金融产品的定价方面。”张仕元表示,“金融本质上要服务实体产业,要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中国经济产业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可以从丰富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推进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
他指出,从长期来看,需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开放,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股票市场后债券市场、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增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应金融市场开放变化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让汇率水平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因素来决定,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他认为,从短期来看,需要修订相关法律,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取消罚款上限,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的惩罚力度要对等;建立严肃的退市制度;打破刚性兑付;改善债券市场结构,活跃债券市场;统一监管标准;提高评级系统的可信度;丰富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增加风险管理手段;在更多期货品种中引入外国投资者;可在临港新片区进行压力测试。
连平也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就需要让国际资本能够逐渐在上海金融市场自由流动。为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同时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连平还表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能急于求成。他认为,短期内亚洲金融市场应该会呈现出东京、新加坡、上海、香港等几个城市并立的现象,但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比肩纽约或伦敦。
(记者仇兆燕、李林鸾、于晗、谭乐之、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逐梦国际金融中心政策盘点
已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四的上海,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各类政策支持。
30年来,上海始终朝着建设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从一开始提出“金融先行”,到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国家战略,再到将战略构想变成清晰的战略规划,直至明确建设目标和推进举措,在各类政策的支持下,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中心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开花。
以下为记者对近30年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些重要政策的梳理和回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制定“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启动浦东开发的时候,上海就提出“金融先行”的口号。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2004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根据文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分“三步走”: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2006 年11 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推出,进一步提出量化目标,并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入快车道。该文件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当时的“一行三会”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出台总计51条支持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意见。
2014年,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出台13项实施细则,以自由贸易账户落地为标志,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行。
2016年4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之一。
2017年12月,《关于做好新时代上海金融工作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形成了新时代指导推进上海金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9年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2020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记者 樊融杰/整理)
编者按:
近期,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位列第四,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的全球金融中心,这是目前中国内地在建设全球金融中心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报告结果一出,引起金融界广泛关注。该怎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否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发展,如何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香港地区该如何定位,与纽约、伦敦还有哪些差距等话题成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相关人士和金融领域专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初长成”
□记者 樊融杰
13年前,在金融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伦敦金融城里的研究机构发布了第一份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排名。那时,上海排在第24位。这个名为“GFCI指数”的排名,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13年过去,今天上海已排到第4位。
在最新一期GFCI指数排名中,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依次位列前四。专家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需继续保持金融对外开放,并逐步实现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据悉,GFCI指数形成的依据是“因素评价模型”,主要有五项,即商业环境、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总体声誉。在本次排名公布之前,上海已连续三期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5名。
上海信托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在鼓励对外开放领域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7月出台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明确提出,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包括32条具体措施,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国家宣布的开放措施进行细化;二是对部分开放部署提出先行先试;三是突出上海市场优势和功能特色。
多年来,在国家与地方各类政策引导下,上海已经形成由债券、股票、保险、货币、黄金、外汇、商品期货及金融期货等构成的全国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要素市场。
2019-2020年,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又密集发力。在201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2020年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本报记者表示,“同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过去30年来,上海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还是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东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经历长期历史积淀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更具备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经济先发优势和各项基础条件。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全方位的发展机遇,而随着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实施到位,未来将有更多机构在上海落户,上海也将因此成为全球金融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金融是一个聚集性很强的产业,越聚集影响力往往越大。上海金融行业聚集性就非常强。”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对本报记者表示。
市场对上海有信心
强大的聚集性既让各金融机构感到竞争压力,同时也推动着金融行业不断提升竞争力。
上海信托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上海信托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就是要将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吸引进来,这就要求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上海信托在国际化业务的探索和布局都非常早,用战略眼光进行长期前瞻布局。我们的海外理财部门和团队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多年来始终保持稳定,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业务展业经验,对海外市场具有深刻理解,在国际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上海信托负责人表示。
友邦中国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友邦业务发展角度看,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和带来的影响,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积极的助力作用。国际大型先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进入,为公司带来更多可选择和服务的潜在客户;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不断以国际标准向更先进企业对标,促进公司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进步。国家一直以来着力推进中外资企业平等对待,不仅体现在政策方面,也体现在具体措施的落实,友邦已经深切感受到并且获得很大收获。”
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也指出,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加快引进外资,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全球先进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助力上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把握金融市场继续扩大开放的机遇,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利率、汇率等领域业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机构和投资者的避险需求,助力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找出差距继续前行
在最新一期排名中,除上海跃升为第4名外,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还发生较大改变,香港地区排名首次降至全球第六,“纽伦港”三大金融中心格局被打破,新加坡降至全球第五。十大金融中心评分普遍出现下降。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角度来说,英国执意脱欧和美国保护主义及逆全球化政策,都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伦敦和纽约这两大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受到冲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金融中心恰逢其时。”
“从交易规模上来看,在不远的将来,上海超越纽约、伦敦均有很大的希望。但从金融市场的结构体系以及国际化程度来看,上海名列前茅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连平表示。
“上海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但每个方面都不是很强,比如在一些金融产品的定价方面。”张仕元表示,“金融本质上要服务实体产业,要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中国经济产业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可以从丰富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推进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
他指出,从长期来看,需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开放,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股票市场后债券市场、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增强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应金融市场开放变化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让汇率水平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因素来决定,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他认为,从短期来看,需要修订相关法律,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取消罚款上限,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的惩罚力度要对等;建立严肃的退市制度;打破刚性兑付;改善债券市场结构,活跃债券市场;统一监管标准;提高评级系统的可信度;丰富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增加风险管理手段;在更多期货品种中引入外国投资者;可在临港新片区进行压力测试。
连平也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就需要让国际资本能够逐渐在上海金融市场自由流动。为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同时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连平还表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能急于求成。他认为,短期内亚洲金融市场应该会呈现出东京、新加坡、上海、香港等几个城市并立的现象,但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比肩纽约或伦敦。
(记者仇兆燕、李林鸾、于晗、谭乐之、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逐梦国际金融中心政策盘点
已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四的上海,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各类政策支持。
30年来,上海始终朝着建设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从一开始提出“金融先行”,到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国家战略,再到将战略构想变成清晰的战略规划,直至明确建设目标和推进举措,在各类政策的支持下,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中心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开花。
以下为记者对近30年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些重要政策的梳理和回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制定“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启动浦东开发的时候,上海就提出“金融先行”的口号。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2004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根据文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分“三步走”: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2006 年11 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推出,进一步提出量化目标,并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入快车道。该文件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当时的“一行三会”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出台总计51条支持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意见。
2014年,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出台13项实施细则,以自由贸易账户落地为标志,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行。
2016年4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之一。
2017年12月,《关于做好新时代上海金融工作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形成了新时代指导推进上海金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9年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2020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记者 樊融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