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许予朋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养老财富管理需求,是银行资管的努力方向。自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一年之中,养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今年已有16家银行共发行了122只养老理财产品。城商行发行量最多,达68只;国有大行的发行数量明显增加,达35只,且均由理财子公司发行。
对银行而言,养老金业务并非新事,不过从范围来看,多数银行的服务仅局限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随着我国以个人养老金制度为中心的第三支柱建设开始起步,银行系金融机构也开始布局个人养老金融,与商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同台竞技”。然而,无论在产品定位还是产品设计方面,银行理财仍需进一步诠释“养老”理念,才能做出特色,赢得未来。
驱动储蓄金转化为养老金
今年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撰文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是最高的,但养老基金规模却是最低的。如何将国民储蓄“转化”为养老基金,成为入市的长期资金,提高国民财富的收益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养老”)是我国唯一一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建信养老有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了银行系机构做养老金融产品的三个优势,“首先,银行系养老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商业银行股东背景、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以及渠道能力,具备为养老金客户提供全面、综合养老金管理服务的能力。其次,养老资金具有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等特征,而银行系公司在固收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及非标资产配置等方面经验丰富。再次,银行系养老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账户管理优势,聚集了大量的个人账户信息,特别是在养老金融的C端具有重要的流量优势,可以为以后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核心流量入口。”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商业银行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和不同层次资金类型的需求更显急迫。第三支柱资金的锁定期为退休日,属于长期资金,因此布局养老金融,也是银行业获取长期优质资金的内生需求。
产品风险等级整体偏低
普益标准报告指出,对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养老型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产品投资期限整体偏长且产品风险等级整体偏低。
2019年发行的152只养老型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超过1年,达428天,而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仅为185天。从产品风险等级分布来看,养老型理财产品以一级产品为主,一级产品占比近七成,二级产品占比近三成,三级产品占比不足3%。而普通理财产品以二级产品为主,二级产品占比超七成,一级产品占比不足两成。
尽管养老型理财产品已渐渐形成了期限长、风险低的特点,但仍存在着产品趋于同质化、养老概念不突出等问题。
去年,兴业银行研究团队在梳理了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后指出,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一般为一个季度、半年、1年、3年,且资产投向单一,即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研究认为,养老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导致其在市场上无法异军突起,很难真正吸引相应投资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业银行未能充分运用好中老年高净值客户这一特殊的细分客群,适时调整其理财产品,甚至是资产负债结构。
在“养老”属性上下功夫
不过《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部分银行已开始在诠释产品“养老”属性上下功夫。比如,光大理财于今年2月推出的公募理财产品“阳光金养老1号”,采用5年期封闭式管理,封闭期更长;在产品设计上引入了流动性安排,在产品成立满2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一定份额,以用于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建信养老有关负责人也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加强产品创新”是该公司在提升养老财富管理“专业性”方面做的最重要的探索。“一方面,要根据生命周期特点,研发符合不同风险特点的多元化、多策略的养老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合规前提下多维度、多方位收集和分析客户信息,形成对客户的全面画像和立体认知,在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该负责人说。
除了从定位与产品设计层面突出银行理财产品的养老属性,搭建中的第三支柱顶层设计也可考虑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推动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守住定位,本固枝荣。“理论上讲,第三支柱养老金的税优政策载体是第三支柱个人账户,而不是产品或行业,账户持有人可通过账户对保险业、基金业、银行业提供的产品自由选择。因此,如银行业欲进入第三支柱个人账户投资产品的‘篮子’,应先争取纳入税延政策的支持范围。”郑秉文表示。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养老财富管理需求,是银行资管的努力方向。自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一年之中,养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今年已有16家银行共发行了122只养老理财产品。城商行发行量最多,达68只;国有大行的发行数量明显增加,达35只,且均由理财子公司发行。
对银行而言,养老金业务并非新事,不过从范围来看,多数银行的服务仅局限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随着我国以个人养老金制度为中心的第三支柱建设开始起步,银行系金融机构也开始布局个人养老金融,与商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同台竞技”。然而,无论在产品定位还是产品设计方面,银行理财仍需进一步诠释“养老”理念,才能做出特色,赢得未来。
驱动储蓄金转化为养老金
今年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撰文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是最高的,但养老基金规模却是最低的。如何将国民储蓄“转化”为养老基金,成为入市的长期资金,提高国民财富的收益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养老”)是我国唯一一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建信养老有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了银行系机构做养老金融产品的三个优势,“首先,银行系养老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商业银行股东背景、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以及渠道能力,具备为养老金客户提供全面、综合养老金管理服务的能力。其次,养老资金具有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等特征,而银行系公司在固收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及非标资产配置等方面经验丰富。再次,银行系养老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账户管理优势,聚集了大量的个人账户信息,特别是在养老金融的C端具有重要的流量优势,可以为以后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核心流量入口。”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商业银行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和不同层次资金类型的需求更显急迫。第三支柱资金的锁定期为退休日,属于长期资金,因此布局养老金融,也是银行业获取长期优质资金的内生需求。
产品风险等级整体偏低
普益标准报告指出,对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养老型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产品投资期限整体偏长且产品风险等级整体偏低。
2019年发行的152只养老型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超过1年,达428天,而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仅为185天。从产品风险等级分布来看,养老型理财产品以一级产品为主,一级产品占比近七成,二级产品占比近三成,三级产品占比不足3%。而普通理财产品以二级产品为主,二级产品占比超七成,一级产品占比不足两成。
尽管养老型理财产品已渐渐形成了期限长、风险低的特点,但仍存在着产品趋于同质化、养老概念不突出等问题。
去年,兴业银行研究团队在梳理了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后指出,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一般为一个季度、半年、1年、3年,且资产投向单一,即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研究认为,养老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导致其在市场上无法异军突起,很难真正吸引相应投资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业银行未能充分运用好中老年高净值客户这一特殊的细分客群,适时调整其理财产品,甚至是资产负债结构。
在“养老”属性上下功夫
不过《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部分银行已开始在诠释产品“养老”属性上下功夫。比如,光大理财于今年2月推出的公募理财产品“阳光金养老1号”,采用5年期封闭式管理,封闭期更长;在产品设计上引入了流动性安排,在产品成立满2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一定份额,以用于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建信养老有关负责人也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加强产品创新”是该公司在提升养老财富管理“专业性”方面做的最重要的探索。“一方面,要根据生命周期特点,研发符合不同风险特点的多元化、多策略的养老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合规前提下多维度、多方位收集和分析客户信息,形成对客户的全面画像和立体认知,在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该负责人说。
除了从定位与产品设计层面突出银行理财产品的养老属性,搭建中的第三支柱顶层设计也可考虑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推动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守住定位,本固枝荣。“理论上讲,第三支柱养老金的税优政策载体是第三支柱个人账户,而不是产品或行业,账户持有人可通过账户对保险业、基金业、银行业提供的产品自由选择。因此,如银行业欲进入第三支柱个人账户投资产品的‘篮子’,应先争取纳入税延政策的支持范围。”郑秉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