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农金30人论坛莫干山会议举行

力推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1 09:46:30    作者:许予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8月7日,以“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推动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农金30人论坛莫干山会议在浙江德清举行。在“后疫情时期农金机构面临的风险压力及创新思考”主题交流中,多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及相关负责人为农金机构在后疫情时代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正在延续的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的跌荡剧变也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对全球经济、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会议上,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指出:“农村金融领域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深化改革、稳中求进,推动农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农信机构亟须防控各类风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后疫情时期的中小银行之“危”

会议上,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受疫情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将面临不良贷款增长、经营利润下降、流动性承压等困局,面临一个艰难的时刻。

“信用风险大面积积聚是绕不开的‘坎’”。黑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石玉龙介绍。农信社的服务对象以抗风险能力偏弱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主体因受疫情影响所产生的风险会迅速向农信社传导。从黑龙江省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收入等略好于全国,但全省经济仍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上半年,农信社账面不良贷款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反映存在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影响,小微企业违约风险将被延缓暴露。随着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逐步显现,信用风险势必会快速上升。

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自身抗风险能力也面临考验。广西壮族自治区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军坦言,农金机构盈利能力降低,一是因为低成本资金来源减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客户营业收入减少、现金流骤减,导致企业存款同比大幅下滑。二是因为业务收入同比下滑。部分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资金链断流,无法按时还贷付息,各金融机构不得不在突破盈亏平衡点的情况下忍痛减费降息,增加经营中的沉没成本。三是因为收入能力持续收窄。受经济下行影响利差持续收窄,财务收入及经营利润增长乏力,不良贷款反弹,需要提取更多的资产减值准备,利润留存减少,资产利润率有所下降。

疫情使潜在风险进一步释放出来,罗军指出,部分区域性客户大面积出现问题,产生大量的呆账与坏账;但与此同时,化险速度却在放缓,不良清收工作因疫情难以正常开展,相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抵质押登记手续,影响了续贷重组的办理。

化解不良风险 积累“革命本钱”

如何有序压降化解不良资产,不让不良出现“暴发式”反弹,是中小银行防范风险的“当务之急”,也是下一步转型发展的“革命本钱”。因此,湖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表示,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抓住政策延期的有利时机,逐步化解风险。

李亚华介绍了湖北省农信机构化解不良的三个着力点:一是台账管理,实时监测。对延期还本付息的大额贷款,专人负责,主动介入生产经营,实时监测。对小额贷款,全面回访,适时调整策略,为客户纾困解难。二是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按照“梁柱子、病秧子、过继子、败家子”四种类型,采取增贷化险、重组纾困、债权转让、司法打击等相应处置措施,化解存量大额贷款风险。三是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化解疫情导致的风险“包袱”。同时,李亚华建议银保监会呼吁向农信系统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置换、剥离农商行因政策原因和疫情影响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

针对不良化解降速的痛点,罗军介绍了广西辖内农金机构创新的清收方式:一是表内清收与表外清收并举。建立不良贷款动态监测台账,同步对表内外不良资产摸底清查,确保表内外不良贷款同步双降。二是“找政府”与“找市场”并举。充分利用好当前化解风险的有利政策,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出面协调;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以产权改革为契机,合理开展增资扩股,通过溢价发行股权,促进资本实力增强。三是内外清收并举。“对内”要摸清底数,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对外”要采取市场化超常规手段,探索创新协议抵债方式,以诉促谈、诉盘结合,稳步推进协议抵债,加快清收盘活不良贷款进程。

吉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高壮介绍,目前吉林省内农金机构正在科学调整结构,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信贷投放上,落实好“资金不出省、业务不跨县”的监管要求,立足本地,服务县域,持续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支农支小尽职免责要求,鼓励和引导增加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在负债方面,坚持存款立行(社),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全员营销,逐步压降高成本同业负债。此外,以强化资本约束为出发点,增加微贷占比,加快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减轻资本压力。充分运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等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增强资本实力。

完善公司治理 提升系统“免疫力”

“与国有大行相比,农金机构作为地方性法人,风险防御缺乏战略纵深,只能自己承担,是先天短板。农金机构要想补长短板,就应该借鉴疫情防控,运用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发力。”比之于多措并举化解不良,李亚华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化解风险的方式。

在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看来,从近几年曝出的高风险事件来看,经营定位跑偏、股权关系混乱、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集中度管理不到位等是中小银行风险的主要成因。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公司治理有形无神,内部控制失衡、“三会一层”未能有效运行、有效履职,决策流于形式。

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治理体系也亟待完善。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落实这一定位要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来考虑。农信社融入社会治理体系,重点是服务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社区治理。只有这样,金融环境才更好,发展基础才更扎实,服务乡村振兴才更有力。

辽宁省联社党委委员、辽宁省纪委监委驻省联社纪检监察组组长刘宝全则指出:“疫情充分暴露了传统银行分散化、人工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在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弊端。如何建立起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成为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思考的课题。”他建议,首先需要完成运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确定运营管理转型目标。其次,应以此为基础,逐步将管控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分散式运营组织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应依据管理流程标准化、线下流程线上化、线上流程移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风控流程嵌入化、事项处理闭环化的原则,实现对运营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再造和重塑。

“疫情是一场考验,增强自我修复能力是成本最小的出路。农商银行应自觉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增强内生动力上,增强自身‘免疫力’。” 宁夏黄河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王晓明说,“多数农商银行体量小,但小有小的好处,船小好调头。应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熟悉本地资源的信息优势、决策链条短的管理优势,优化制度流程,剔除机制流程掣肘。加快农商银行改革步伐,一手抓开拓发展,一手抓机制转换,通过抱团发展来发挥整体合力,有效解决县域农商银行机构规模小、创新不足、管理不规范、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夯实科技实力 巧借外力补内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发生在科技变革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信机构唯有积极拥抱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才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李卫民提出,一定要夯实自身科技实力。据介绍,目前福建农信已经搭建起全省统一的集中式科技平台,同时,巧借外部科技力量,充分借助省政府主导开发的“金服云”平台开展业务与风控。该平台汇聚了工商、税务、电力、人社、公安、法院等17类政务数据,以及企业授权的经营数据和第三方商业数据,既能精准对接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又能精准对接银行,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目前,福建农信已经上线87款金融产品,对接客户1889户,授信35亿元,授信质量和风险状况良好,后续福建农信将深入融合线下渠道资源,探索农信特色的风控道路。

云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倪立认为,应对疫情变局,推动数字化和经营转型,要依靠改革创新强动力、增活力。一是根据银保监会有关政策,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法人机构改革,确保省级机构组织做好金融科技建设、产品研发推广等小法人行社“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的事,发挥规模效应。二是根据数字化转型这一系统性工作的要求,适应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推进省联社和法人机构组织架构改革,建立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系统、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营管理机构。三是建立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构建“相马”变“赛马”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员工创造力,为数字化和经营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以“质量、效益、转型”为导向,加大监管部门监管评级结果应用,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抓住变革窗口期 化危机为机遇

宁夏黄河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王晓明认为,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过后企业持续经营出现问题。“当前,农商银行正处于巩固拓展县域和‘三农’市场的窗口期、机遇期、关键期。应紧紧抓住疫情期间粮食和农副产品始终处于刚性消费和国家政策保护的有力时机,保持战略定力,让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的战略在疫情期间有新收获。”王晓明说。

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也这样认为,真正的变革都发生在危机之中。

河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王勇也在思考如何在危机中抢抓一轮新机遇。“为应对疫情不利冲击,今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系列有力调控政策。近期,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措施,释放出千方百计保发展的强烈信号。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作为,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金融措施,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些都将为农金机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王勇说。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建成指出,疫情强调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性,突显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下一步,内蒙古农信将继续锚定支农支牧支小市场定位,坚持错位竞争,走出一条契合区域实际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本轮农信社改革为农信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内蒙古农信而言尤为重要。内蒙古地域辽阔,原有的‘省(区)管县’体制存在管理服务半径长、成本高等缺陷,一定程度上存在管不过来、服务不到位现象。通过改革,可将股权结构顺置,实行‘三级法人’管理体制,通过盟市分层实现与法人机构的资本联结,有效降低管理服务成本,更加符合内蒙古区域发展实际。” 张建成表示。

王小龙则表示,要从金融业自身发展规律中把握机会和挑战。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临,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和员工职业化水平,特别是向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正如朱进元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36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莫干山会议展开深入讨论;36年后的今天,农村金融业的领军人们思考、讨论的同样是事关农信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压力之下,中小银行只要找到破局的路径,就能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我们一定会共同开创中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让广大农村、农民、农业受益更多。”朱进元说。


中国农金30人论坛莫干山会议举行

力推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8-11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8月7日,以“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推动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农金30人论坛莫干山会议在浙江德清举行。在“后疫情时期农金机构面临的风险压力及创新思考”主题交流中,多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及相关负责人为农金机构在后疫情时代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正在延续的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的跌荡剧变也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对全球经济、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会议上,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指出:“农村金融领域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深化改革、稳中求进,推动农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农信机构亟须防控各类风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后疫情时期的中小银行之“危”

会议上,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受疫情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将面临不良贷款增长、经营利润下降、流动性承压等困局,面临一个艰难的时刻。

“信用风险大面积积聚是绕不开的‘坎’”。黑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石玉龙介绍。农信社的服务对象以抗风险能力偏弱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主体因受疫情影响所产生的风险会迅速向农信社传导。从黑龙江省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收入等略好于全国,但全省经济仍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上半年,农信社账面不良贷款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反映存在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影响,小微企业违约风险将被延缓暴露。随着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逐步显现,信用风险势必会快速上升。

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自身抗风险能力也面临考验。广西壮族自治区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军坦言,农金机构盈利能力降低,一是因为低成本资金来源减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客户营业收入减少、现金流骤减,导致企业存款同比大幅下滑。二是因为业务收入同比下滑。部分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资金链断流,无法按时还贷付息,各金融机构不得不在突破盈亏平衡点的情况下忍痛减费降息,增加经营中的沉没成本。三是因为收入能力持续收窄。受经济下行影响利差持续收窄,财务收入及经营利润增长乏力,不良贷款反弹,需要提取更多的资产减值准备,利润留存减少,资产利润率有所下降。

疫情使潜在风险进一步释放出来,罗军指出,部分区域性客户大面积出现问题,产生大量的呆账与坏账;但与此同时,化险速度却在放缓,不良清收工作因疫情难以正常开展,相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抵质押登记手续,影响了续贷重组的办理。

化解不良风险 积累“革命本钱”

如何有序压降化解不良资产,不让不良出现“暴发式”反弹,是中小银行防范风险的“当务之急”,也是下一步转型发展的“革命本钱”。因此,湖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表示,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抓住政策延期的有利时机,逐步化解风险。

李亚华介绍了湖北省农信机构化解不良的三个着力点:一是台账管理,实时监测。对延期还本付息的大额贷款,专人负责,主动介入生产经营,实时监测。对小额贷款,全面回访,适时调整策略,为客户纾困解难。二是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按照“梁柱子、病秧子、过继子、败家子”四种类型,采取增贷化险、重组纾困、债权转让、司法打击等相应处置措施,化解存量大额贷款风险。三是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化解疫情导致的风险“包袱”。同时,李亚华建议银保监会呼吁向农信系统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置换、剥离农商行因政策原因和疫情影响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

针对不良化解降速的痛点,罗军介绍了广西辖内农金机构创新的清收方式:一是表内清收与表外清收并举。建立不良贷款动态监测台账,同步对表内外不良资产摸底清查,确保表内外不良贷款同步双降。二是“找政府”与“找市场”并举。充分利用好当前化解风险的有利政策,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出面协调;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以产权改革为契机,合理开展增资扩股,通过溢价发行股权,促进资本实力增强。三是内外清收并举。“对内”要摸清底数,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对外”要采取市场化超常规手段,探索创新协议抵债方式,以诉促谈、诉盘结合,稳步推进协议抵债,加快清收盘活不良贷款进程。

吉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高壮介绍,目前吉林省内农金机构正在科学调整结构,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信贷投放上,落实好“资金不出省、业务不跨县”的监管要求,立足本地,服务县域,持续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支农支小尽职免责要求,鼓励和引导增加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在负债方面,坚持存款立行(社),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全员营销,逐步压降高成本同业负债。此外,以强化资本约束为出发点,增加微贷占比,加快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减轻资本压力。充分运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等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增强资本实力。

完善公司治理 提升系统“免疫力”

“与国有大行相比,农金机构作为地方性法人,风险防御缺乏战略纵深,只能自己承担,是先天短板。农金机构要想补长短板,就应该借鉴疫情防控,运用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发力。”比之于多措并举化解不良,李亚华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化解风险的方式。

在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看来,从近几年曝出的高风险事件来看,经营定位跑偏、股权关系混乱、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集中度管理不到位等是中小银行风险的主要成因。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公司治理有形无神,内部控制失衡、“三会一层”未能有效运行、有效履职,决策流于形式。

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治理体系也亟待完善。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落实这一定位要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来考虑。农信社融入社会治理体系,重点是服务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社区治理。只有这样,金融环境才更好,发展基础才更扎实,服务乡村振兴才更有力。

辽宁省联社党委委员、辽宁省纪委监委驻省联社纪检监察组组长刘宝全则指出:“疫情充分暴露了传统银行分散化、人工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在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弊端。如何建立起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成为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思考的课题。”他建议,首先需要完成运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确定运营管理转型目标。其次,应以此为基础,逐步将管控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分散式运营组织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应依据管理流程标准化、线下流程线上化、线上流程移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风控流程嵌入化、事项处理闭环化的原则,实现对运营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再造和重塑。

“疫情是一场考验,增强自我修复能力是成本最小的出路。农商银行应自觉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增强内生动力上,增强自身‘免疫力’。” 宁夏黄河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王晓明说,“多数农商银行体量小,但小有小的好处,船小好调头。应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熟悉本地资源的信息优势、决策链条短的管理优势,优化制度流程,剔除机制流程掣肘。加快农商银行改革步伐,一手抓开拓发展,一手抓机制转换,通过抱团发展来发挥整体合力,有效解决县域农商银行机构规模小、创新不足、管理不规范、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夯实科技实力 巧借外力补内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发生在科技变革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信机构唯有积极拥抱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才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李卫民提出,一定要夯实自身科技实力。据介绍,目前福建农信已经搭建起全省统一的集中式科技平台,同时,巧借外部科技力量,充分借助省政府主导开发的“金服云”平台开展业务与风控。该平台汇聚了工商、税务、电力、人社、公安、法院等17类政务数据,以及企业授权的经营数据和第三方商业数据,既能精准对接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又能精准对接银行,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目前,福建农信已经上线87款金融产品,对接客户1889户,授信35亿元,授信质量和风险状况良好,后续福建农信将深入融合线下渠道资源,探索农信特色的风控道路。

云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倪立认为,应对疫情变局,推动数字化和经营转型,要依靠改革创新强动力、增活力。一是根据银保监会有关政策,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法人机构改革,确保省级机构组织做好金融科技建设、产品研发推广等小法人行社“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的事,发挥规模效应。二是根据数字化转型这一系统性工作的要求,适应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推进省联社和法人机构组织架构改革,建立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系统、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营管理机构。三是建立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构建“相马”变“赛马”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员工创造力,为数字化和经营转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以“质量、效益、转型”为导向,加大监管部门监管评级结果应用,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抓住变革窗口期 化危机为机遇

宁夏黄河农商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王晓明认为,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过后企业持续经营出现问题。“当前,农商银行正处于巩固拓展县域和‘三农’市场的窗口期、机遇期、关键期。应紧紧抓住疫情期间粮食和农副产品始终处于刚性消费和国家政策保护的有力时机,保持战略定力,让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的战略在疫情期间有新收获。”王晓明说。

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也这样认为,真正的变革都发生在危机之中。

河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王勇也在思考如何在危机中抢抓一轮新机遇。“为应对疫情不利冲击,今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系列有力调控政策。近期,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措施,释放出千方百计保发展的强烈信号。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作为,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金融措施,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些都将为农金机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王勇说。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建成指出,疫情强调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性,突显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下一步,内蒙古农信将继续锚定支农支牧支小市场定位,坚持错位竞争,走出一条契合区域实际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本轮农信社改革为农信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内蒙古农信而言尤为重要。内蒙古地域辽阔,原有的‘省(区)管县’体制存在管理服务半径长、成本高等缺陷,一定程度上存在管不过来、服务不到位现象。通过改革,可将股权结构顺置,实行‘三级法人’管理体制,通过盟市分层实现与法人机构的资本联结,有效降低管理服务成本,更加符合内蒙古区域发展实际。” 张建成表示。

王小龙则表示,要从金融业自身发展规律中把握机会和挑战。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临,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和员工职业化水平,特别是向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正如朱进元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36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莫干山会议展开深入讨论;36年后的今天,农村金融业的领军人们思考、讨论的同样是事关农信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压力之下,中小银行只要找到破局的路径,就能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我们一定会共同开创中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让广大农村、农民、农业受益更多。”朱进元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