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件衣裳”藏着脱贫致富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0-09-21 08:43:1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新华社记者 胡锦武 赖星 冯松龄

“一件衣裳”,能撬动多大的产业呢?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2020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梦想。

拼缝、锁边……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和妻子操作缝纫机缝制长裙,裙子缝制完成后将发往广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做的是‘网单’,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杨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他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房。

身体轻微残疾的杨流生靠着打工学来的制衣手艺,利用自家空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8万元。

2017年,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当地充分发挥服装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和杨流生一样,通过“一件衣裳”改变命运的故事,在于都县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邀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后,全县约1.5万名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超过70%。

为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于都在县工业园区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申请居住,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杨玉萍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挖掘消费者穿衣大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智能接单、智能设计、智能排产。

要“钱途”,也要有前途。和许多年轻的工友一样,杨玉萍关注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事业发展平台,这些年一路从普工晋升为生产线组长,现在管理60多名员工,月收入超过7000元。

“有了可奋斗的事业,未来就充满希望。”在杨玉萍看来,物质充裕,内心充实,这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件衣裳”藏着脱贫致富新天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1

□新华社记者 胡锦武 赖星 冯松龄

“一件衣裳”,能撬动多大的产业呢?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2020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梦想。

拼缝、锁边……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和妻子操作缝纫机缝制长裙,裙子缝制完成后将发往广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做的是‘网单’,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杨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他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房。

身体轻微残疾的杨流生靠着打工学来的制衣手艺,利用自家空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8万元。

2017年,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当地充分发挥服装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和杨流生一样,通过“一件衣裳”改变命运的故事,在于都县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邀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后,全县约1.5万名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超过70%。

为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于都在县工业园区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申请居住,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杨玉萍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挖掘消费者穿衣大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智能接单、智能设计、智能排产。

要“钱途”,也要有前途。和许多年轻的工友一样,杨玉萍关注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事业发展平台,这些年一路从普工晋升为生产线组长,现在管理60多名员工,月收入超过7000元。

“有了可奋斗的事业,未来就充满希望。”在杨玉萍看来,物质充裕,内心充实,这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