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路上的“挑山工”

发布时间:2020-09-25 10:05:25    作者:郇长亮 姚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郇长亮 记者 姚慧

初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王奉镇西时固村,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派出的第一书记张延兵正忙着招呼社员将刚刚翻出的红薯装车。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两个品种的红薯:一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走批量后土地还能种一茬萝卜;另一种产量低但口感好,主要进超市等高端市场。这里是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红薯,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按每斤0.8-1元的收购价,去除成本,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20亩的红薯可实现纯收入8万多元,再加上卖萝卜的收入,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在该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薯田里,张延兵这样给大家算账。

王梓/制图

“俺们的亲人”

西时固村位于鲁冀交界之地、黄河故道的马颊河畔。30多年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一个项目工程,使所在的乡镇建起了以毛白杨为主的11万亩速生林场,虽然改变了曾经的“出门满脸土,刮风半碗泥”的生态环境,但由于特殊的沙质土壤,保水性差,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再加上地处偏远,至今仍属于聊城市深度贫困连片区。

2019年4月,农行山东省分行张延兵作为省派第一书记,到西时固村驻点扶贫。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扶贫效果怎么样,村里到底有什么变化?当地百姓最有发言权。

贫困村民说:“他既是扶贫路上的‘挑山工’,更是俺们的亲人。”村民张西霞身患重病,独自一人生活,无经济来源,张延兵将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他申报了低保户和贫困户。定期进行探望,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经常是,自己做什么好吃的也送一份给他,冬天下大雪,考虑到张西霞出行不便,张延兵买包子送到家中,看到热腾腾的包子,张西霞顿时热泪盈眶;贫困户张子学,前期在外打工,错过统一安装自来水机会,回村后用水非常不便。张延兵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协调王奉镇相关单位免费安装。

张延兵到西时固村驻点扶贫虽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贫困户和困难群众的心中,早已将他看做亲人一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他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带领党员奋战一线,消毒布防、动员宣传,一个多月没回家;抗疫物资急缺之际,他带头捐款1600元,购买医用口罩500个、消毒液200斤,还联系省农行捐赠消毒液2.5吨,为缺少上网课设备的低保户家庭子女捐赠电脑,保障孩子学习。

村内残疾人张洪涛开办的育苗场受疫情影响,急需流动资金,他积极协调农行莘县支行通过绿色通道,以优惠利率办理了50万元惠农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村里种植的蔬菜因疫情无法及时销售,他动员亲朋好友和同事,将5000斤菠菜全部采购,发给村中贫困户和一线抗击疫情人员。在中秋、春节等节日,他积极向省农行争取经费支持,为困难群众、老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

“与贫困户心连心,方能牢记扶贫初心。”在张延兵看来,唯有带着感情扶贫,扶贫工作才会有温度、有力度。该村村民张洪超一家5口人,妻子全身肌肉严重萎缩常年瘫痪在床,三个孩子,大的15岁,小的不到4岁,其中一个12岁的孩子还没有户口。一家人仅靠张洪超打短工维持生活。全家既不是贫困户,也不是低保户,妻子也没有办理残疾证,无法享受国家残疾人优惠政策。张延兵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心按实际情况帮助张洪超解决困难。

他第一时间与镇民政所沟通,详细介绍张洪超家庭情况,并递交低保申报材料。与县残联联系,上门帮助张洪超妻子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协助办理残疾证。经了解,解决孩子入户问题最大困难是要做亲子鉴定,但孩子母亲常年卧床,无法前去办理。张延兵主动协调县妇幼保健院亲子鉴定中心工作人员下班后上门为张洪超妻子和孩子采集血样,办理相关手续。最终,孩子顺利落户,张洪超一家的低保金逐月发放,张洪超妻子也领到了肢体一级残疾证,按标准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驻村期间张延兵走遍了全村296户,掌握到一手信息,将贫困户、单亲家庭儿童、残疾人、重病患者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关注点,为8户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申请了低保,为两名重症患者申请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他还联系省农行为全村适龄妇女捐赠“国寿女性安康团体疾病保险”,解除了249名女性村民的后顾之忧;联系广电部门为全部贫困户安装有线电视免费收看节目。贫困户张奶奶家没有电视机,张延兵就把自己家的电视机送了过来。

村民将张延兵当成自己的贴心人,遇到困难也总是愿意跟他交流。有的老人跟子女有矛盾,他就两边说合调解矛盾;有村民对发到银行卡上的老龄补贴有疑问,就带他们去银行打印流水、核对账目;家里走失了羊,他就在大喇叭上喊一声,帮着去找。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凭着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付出,在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心里架起了一座希望之桥,引领着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跨越暂时的穷困,迈向更好的明天。

自我造血 持续脱贫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因地制宜发展合适产业,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和困难群众持续脱贫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在这件事上,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19年,省财政对第一书记帮包村划拨60万元扶贫资金。为确保这笔扶贫资金尽快见到效益,他主动与镇政府协商,纳入镇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兴建4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租给当地种植户使用,每年按照投资的10%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对村内困难群众的帮扶。

开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灌溉设施。张延兵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首先解决村内灌溉难的问题。村里过去有20余口机井一直没有接上电,村民每次浇地都得自己架电,浇完之后再撤掉,费时费力。张延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与省、市、县电力公司沟通,最终,电力部门投资110余万元,增容变压器两台,为24口机井通电。今年,他又针对机井分布不均匀,离井较远的土地浇水不便、机井缺潜水泵的问题,筹集资金90余万元,为村中农田安装管灌设施,为机井配齐潜水泵,目前正在施工,完工后将彻底解决村内浇地难的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原有的变压器负荷无法承载,村中经常出现用电跳闸的问题。张延兵带领村干部到电力部门协调,为村内扩容400KVA生活用变压器一台。开始一切都比较顺利,但在现场施工时被周围村民以离家太近为由阻挠,施工被叫停。张延兵与村干部10余次到村民家中做工作,用耐心和真诚渐渐取得村民理解,同时积极与电力部门对接,终于找到满意的方案,将变压器安装到位,保障了村民正常用电。

西时固村是典型的沙土土质。由于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再加上传统小麦、玉米产量低等原因,过去村里只能种植易管理维护的杨树,平均每亩每年收益不过四、五百元,效益不高。张延兵意识到,只有改变遍地种植杨树的格局,主动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才有可能依靠土地提升村民收入。但短期内让村民砍树种植其他经济作为,在劳动力短缺,收益未知的情况下,村民一时又难以接受,极易引发干群矛盾,好心办坏事。

面对颇为棘手的“两难”问题,他多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交流、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听取意见、汲取经验,最终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明确了由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资金及土地入股,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合作社带头示范种植山药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进而引导村民发展高产种植业,从根本上突破种植结构单一的发展“瓶颈”。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西时固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32人,入社土地超过150亩。合作社收益的2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其他收益根据村民入股分红。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参加劳动,通过工资性收入,帮助贫困户增收。产品注册“西时固”商标,打造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参加农行山东省分行开展的扶贫日“消费扶贫 你我同行”重点贫困县农特产品电商展销推介会,搭建农行掌银以及“微银行”线上销售平台,不断扩大销售渠道。2019年,合作社共销售山药、地瓜5万多元,村集体增收5000多元,入股农户户均分红1万多元。2020年,合作社全部种上红薯、萝卜,一年收两茬,每股分红超过2000元。产业支撑犹如一泓清泉,源源不断为西时固村注入了发展活水,让这个昔日黄泛区小村庄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路上的“挑山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5

□郇长亮 记者 姚慧

初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王奉镇西时固村,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派出的第一书记张延兵正忙着招呼社员将刚刚翻出的红薯装车。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两个品种的红薯:一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走批量后土地还能种一茬萝卜;另一种产量低但口感好,主要进超市等高端市场。这里是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红薯,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按每斤0.8-1元的收购价,去除成本,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20亩的红薯可实现纯收入8万多元,再加上卖萝卜的收入,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在该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薯田里,张延兵这样给大家算账。

王梓/制图

“俺们的亲人”

西时固村位于鲁冀交界之地、黄河故道的马颊河畔。30多年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一个项目工程,使所在的乡镇建起了以毛白杨为主的11万亩速生林场,虽然改变了曾经的“出门满脸土,刮风半碗泥”的生态环境,但由于特殊的沙质土壤,保水性差,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再加上地处偏远,至今仍属于聊城市深度贫困连片区。

2019年4月,农行山东省分行张延兵作为省派第一书记,到西时固村驻点扶贫。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扶贫效果怎么样,村里到底有什么变化?当地百姓最有发言权。

贫困村民说:“他既是扶贫路上的‘挑山工’,更是俺们的亲人。”村民张西霞身患重病,独自一人生活,无经济来源,张延兵将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他申报了低保户和贫困户。定期进行探望,送去必要的生活用品。经常是,自己做什么好吃的也送一份给他,冬天下大雪,考虑到张西霞出行不便,张延兵买包子送到家中,看到热腾腾的包子,张西霞顿时热泪盈眶;贫困户张子学,前期在外打工,错过统一安装自来水机会,回村后用水非常不便。张延兵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协调王奉镇相关单位免费安装。

张延兵到西时固村驻点扶贫虽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贫困户和困难群众的心中,早已将他看做亲人一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他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带领党员奋战一线,消毒布防、动员宣传,一个多月没回家;抗疫物资急缺之际,他带头捐款1600元,购买医用口罩500个、消毒液200斤,还联系省农行捐赠消毒液2.5吨,为缺少上网课设备的低保户家庭子女捐赠电脑,保障孩子学习。

村内残疾人张洪涛开办的育苗场受疫情影响,急需流动资金,他积极协调农行莘县支行通过绿色通道,以优惠利率办理了50万元惠农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村里种植的蔬菜因疫情无法及时销售,他动员亲朋好友和同事,将5000斤菠菜全部采购,发给村中贫困户和一线抗击疫情人员。在中秋、春节等节日,他积极向省农行争取经费支持,为困难群众、老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

“与贫困户心连心,方能牢记扶贫初心。”在张延兵看来,唯有带着感情扶贫,扶贫工作才会有温度、有力度。该村村民张洪超一家5口人,妻子全身肌肉严重萎缩常年瘫痪在床,三个孩子,大的15岁,小的不到4岁,其中一个12岁的孩子还没有户口。一家人仅靠张洪超打短工维持生活。全家既不是贫困户,也不是低保户,妻子也没有办理残疾证,无法享受国家残疾人优惠政策。张延兵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心按实际情况帮助张洪超解决困难。

他第一时间与镇民政所沟通,详细介绍张洪超家庭情况,并递交低保申报材料。与县残联联系,上门帮助张洪超妻子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协助办理残疾证。经了解,解决孩子入户问题最大困难是要做亲子鉴定,但孩子母亲常年卧床,无法前去办理。张延兵主动协调县妇幼保健院亲子鉴定中心工作人员下班后上门为张洪超妻子和孩子采集血样,办理相关手续。最终,孩子顺利落户,张洪超一家的低保金逐月发放,张洪超妻子也领到了肢体一级残疾证,按标准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驻村期间张延兵走遍了全村296户,掌握到一手信息,将贫困户、单亲家庭儿童、残疾人、重病患者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关注点,为8户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申请了低保,为两名重症患者申请了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他还联系省农行为全村适龄妇女捐赠“国寿女性安康团体疾病保险”,解除了249名女性村民的后顾之忧;联系广电部门为全部贫困户安装有线电视免费收看节目。贫困户张奶奶家没有电视机,张延兵就把自己家的电视机送了过来。

村民将张延兵当成自己的贴心人,遇到困难也总是愿意跟他交流。有的老人跟子女有矛盾,他就两边说合调解矛盾;有村民对发到银行卡上的老龄补贴有疑问,就带他们去银行打印流水、核对账目;家里走失了羊,他就在大喇叭上喊一声,帮着去找。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凭着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付出,在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心里架起了一座希望之桥,引领着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跨越暂时的穷困,迈向更好的明天。

自我造血 持续脱贫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因地制宜发展合适产业,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和困难群众持续脱贫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在这件事上,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19年,省财政对第一书记帮包村划拨60万元扶贫资金。为确保这笔扶贫资金尽快见到效益,他主动与镇政府协商,纳入镇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兴建4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租给当地种植户使用,每年按照投资的10%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对村内困难群众的帮扶。

开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灌溉设施。张延兵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首先解决村内灌溉难的问题。村里过去有20余口机井一直没有接上电,村民每次浇地都得自己架电,浇完之后再撤掉,费时费力。张延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与省、市、县电力公司沟通,最终,电力部门投资110余万元,增容变压器两台,为24口机井通电。今年,他又针对机井分布不均匀,离井较远的土地浇水不便、机井缺潜水泵的问题,筹集资金90余万元,为村中农田安装管灌设施,为机井配齐潜水泵,目前正在施工,完工后将彻底解决村内浇地难的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原有的变压器负荷无法承载,村中经常出现用电跳闸的问题。张延兵带领村干部到电力部门协调,为村内扩容400KVA生活用变压器一台。开始一切都比较顺利,但在现场施工时被周围村民以离家太近为由阻挠,施工被叫停。张延兵与村干部10余次到村民家中做工作,用耐心和真诚渐渐取得村民理解,同时积极与电力部门对接,终于找到满意的方案,将变压器安装到位,保障了村民正常用电。

西时固村是典型的沙土土质。由于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再加上传统小麦、玉米产量低等原因,过去村里只能种植易管理维护的杨树,平均每亩每年收益不过四、五百元,效益不高。张延兵意识到,只有改变遍地种植杨树的格局,主动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才有可能依靠土地提升村民收入。但短期内让村民砍树种植其他经济作为,在劳动力短缺,收益未知的情况下,村民一时又难以接受,极易引发干群矛盾,好心办坏事。

面对颇为棘手的“两难”问题,他多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交流、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听取意见、汲取经验,最终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明确了由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资金及土地入股,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合作社带头示范种植山药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进而引导村民发展高产种植业,从根本上突破种植结构单一的发展“瓶颈”。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西时固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32人,入社土地超过150亩。合作社收益的2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其他收益根据村民入股分红。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参加劳动,通过工资性收入,帮助贫困户增收。产品注册“西时固”商标,打造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参加农行山东省分行开展的扶贫日“消费扶贫 你我同行”重点贫困县农特产品电商展销推介会,搭建农行掌银以及“微银行”线上销售平台,不断扩大销售渠道。2019年,合作社共销售山药、地瓜5万多元,村集体增收5000多元,入股农户户均分红1万多元。2020年,合作社全部种上红薯、萝卜,一年收两茬,每股分红超过2000元。产业支撑犹如一泓清泉,源源不断为西时固村注入了发展活水,让这个昔日黄泛区小村庄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