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林鸾
“数字服务看浙江”,这是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浙江主题日的主线。
自2003年“数字浙江”战略部署以来,浙江省抢抓数字“新机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也让浙江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走在领先位置,一系列创新之举在这个民营经济大省落地开花。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活动在浙江首站开启,围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六稳六保”的创新做法和成效展开。如何在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中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如何实现线上科技与线下传统信贷审核的有效结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前往浙江一探究竟。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破除信息不对称
浙江冠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设备及食品加工整体方案的研发、设计、制造与安装,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销售份额。以往,由于产品销路好,企业不缺资金,对银行贷款也不太关心。今年疫情导致出口产品运输受阻,资金回流变慢,在转型扩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出现了资金缺口。
“3月份我们在平台申请贷款,想不到马上就有上虞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跟我联系了,一周内就拿到了610万元的贷款资金,3年到期后可以享受无还本续贷,利率低,还有财政贴息。”浙江冠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峰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笔贷款,企业渡过难关了。“现在国内销量明显增加,等国外疫情好转了,企业还能更上一层楼呢。”
徐国峰口中的“平台”指的是去年以来,浙江银保监局联合浙江省发改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建设的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上虞农商银行设立了以7个贷款产品为主的线上“金融超市”,企业可以在其中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银企信息不对称,背后的顽疾其实就是获取信息成本过高。浙江银保监局副局长崔安明介绍,该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已与市场监督、法院、税务、公安、环保等54个省级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对接,构建了专业化的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
“银行收到企业融资申请后,在信贷调查、审批、放款、直至贷后管理的全流程中,可按照不同环节、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个性化定制‘字段级’查阅权限,精准获取企业信息。”崔安明说,目前通过平台查询获得的数据可覆盖信贷调查环节所需信息大约7成以上,日均信息调用量约10万余次。通过直连政府部门、银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共享数据,银行在线智能审批授信,有效提升信贷服务效率。
有了这样的审批效率,再加上该平台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银行放贷体系汇集形成智能化的“信贷超市”,让企业在线提交融资申请、大数据“智能匹配”、银行快速响应对接成为现实,也才有了上虞农商银行能在一周内给新客户发放贷款的效率。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59家银行机构、7089个网点入驻该平台,发布839款信贷产品。自2019年11月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业务量突破4000亿元,为浙江省小微企业和银行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不过,在绍兴银保监分局局长徐小平看来,线上贷款的大数据模型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企业日常生产所耗的水电气等流量数据是高价值数据,在授信审批时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但由于目前水费、气费等多是由各地独立收缴,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范围还有待提高。”
做好小微企业园区的“伙伴银行”
“难,第一次贷款真的难。”金瑞丝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企业既缺资质又缺抵押,在首次申请贷款时屡屡受限。温州银行通过与小微企业园区的“数据联盟”,为金瑞丝纺织有限公司顺利发放贷款200万元。
近年来,小微园区正成为小微企业“抱团取暖”更好获取金融和社会资源的平台。自2015年起,温州银行与小微企业园运营单位建立“数据联盟”,深度渗透产业场景和产业供应链,实现全链条金融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初创企业的“首贷”难题。
对园区的挖掘不止于此。根据不同小微园入园模式的独特性,温州银行还创新推出两成首付、十年按揭的“园区厂房按揭贷”、核心企业担保的“租金贷”等,解决入园企业“安家”难题。
“一幢3000平方米厂房,如果需要600万元购买,两成首付,支付120万元就可以拥有厂房了。”温州银行董事长叶建清介绍,基于与平阳万洋众创城的运营单位万洋集团的“战略联盟”,该行率先在该园区试行了浙江省第一笔园区厂房按揭贷款业务。
在风控方面,银行也有园区的协作。万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孝锋告诉记者:“我们掌握园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通过平台管理和服务,解决信用赋能以及风险防控。园区516家企业,没有一单贷款出现不良。”
这种直击园区小微企业需求的模式在浙江已经大规模复制推广——温州银保监分局局长朱燕军告诉记者:“根据浙江银保监局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工作意见,温州银保监分局制定深化小微园‘伙伴银行’机制建设十意见,‘五位一体’(金融+科技+园区+政府+监管)推动做好入园企业建档立卡和整园授信工作。截至6月末,辖内银行机构累计支持小微企业园78个、授信21.5亿元,贷款余额10.6亿元;入园企业2375户、授信89.92亿元,其中贷款企业2042户、余额64.93亿元。”
在全省范围内,有更多入驻小微园区的企业获益。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浙江省4.6万家小微园区入园企业贷款授信总额超过1013亿元,贷款余额754.6亿元。小微企业园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重要活力源泉,也成为小微金融创新的沃土。
更多创新服务直击企业融资痛点
浙江银行业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更多服务已落地见效,正推动企业融入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
农行浙江省分行副巡视员朱文达告诉记者,该分行积极探索运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同业中首次实现了线上、无介质授权银行征信查询功能,让小微企业轻松实现线上自助申贷、非接触办贷,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目前,已累计为2.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线上贷款760亿元,小微法人贷款线上化率达75%,线上贷款上线两年半时间,不良率仅0.02%。
“税金贷”是杭州银行首次应用大数据技术尝试“跑数”的典型案例。杭州银行副行长陈岚介绍,该行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积极尝试“跑数”模式,让“税金贷”等产品实现了在线申请、在线自动预审批、线下核实签约、网上自助提款和还款,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需求。“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已累计服务客户超3.6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69亿元,户均贷款19万元左右,目前风险控制良好。”
2019年6月,国开行浙江省分行成为开发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试点分行,发挥“银、政、企、保”优势,共建“融资+担保”的批量融资信贷机制,拟在3年到5年内,向杭州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并优选一批企业提供长期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杭州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科创板培育优质上市企业资源。该分行副行长袁昌斌透露,截至目前,该分行已累计向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6亿元。在这些企业中,已有3家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材料,12家进入上市辅导期。
……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多年来,浙江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持续创新造就了民营经济蓬勃生长,这也必将成为万千民营和小微企业面对困难越战越勇、逆风翻盘的有力支撑。
惊人的“浙江速度”
记者手记
□记者 李林鸾
“浙江速度”究竟有多快?有人回答“包邮”速度,有人回答“最多跑一次”的速度,都很让人羡慕。记者近日在浙江调研发现,金融领域的“浙江速度”也让人惊叹。
金融领域的“浙江速度”首先体现在银行业务转型上。2019年,浙江省健全优化银企信息对接机制,上线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新技术、新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努力践行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
今年,浙江银行业务转型的速度更是与疫情上演“生死时速”——疫情期间,无接触的在线贷款成为小微客户的迫切需求,从浙江网商银行发源的“310”贷款模式(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贷款,0人工干预)在多地开花,精准服务小微和个体经营户。3月5日,无接触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工商联会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与网商银行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推出了10项无接触贷款举措,联合全国数百家金融机构、县域政府及品牌企业,全力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及农户有序复工复产、疫情之后扩大生产。
可以看见,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浙江省大量涌现,浙江省金融业正以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服务新动能,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正是得益于银行高效的业务转型,浙江的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才得到迅速响应。调研期间,记者了解到通过金融综合服务平台,90.1%的贷款3天内完成授信,实现了银企双方高效率对接。“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仅用不到两个月就已实现服务1000万客户的目标,截至7月30日,“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户数超1767.42万户,贷款累计发放7379.14亿元,贷款余额2010.05亿元。
在“浙江速度”的背后,记者发现,以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为引领、金融机构快速响应的“组合拳”逐渐浮出水面。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产品创新,背后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浙江深知,协同联动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效途径。为此,浙江银保监局与省经信、市场监管、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加强联动,共同助推金融资源直达民营、小微企业。
调研期间,记者在浙江银行业人士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银行与民营、小微企业共生共荣,我们不遗余力支持企业也是在帮银行自身”。这是浙江速度,也是浙江态度。
□记者 李林鸾
“数字服务看浙江”,这是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浙江主题日的主线。
自2003年“数字浙江”战略部署以来,浙江省抢抓数字“新机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也让浙江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走在领先位置,一系列创新之举在这个民营经济大省落地开花。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活动在浙江首站开启,围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六稳六保”的创新做法和成效展开。如何在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中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如何实现线上科技与线下传统信贷审核的有效结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前往浙江一探究竟。
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破除信息不对称
浙江冠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设备及食品加工整体方案的研发、设计、制造与安装,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销售份额。以往,由于产品销路好,企业不缺资金,对银行贷款也不太关心。今年疫情导致出口产品运输受阻,资金回流变慢,在转型扩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出现了资金缺口。
“3月份我们在平台申请贷款,想不到马上就有上虞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跟我联系了,一周内就拿到了610万元的贷款资金,3年到期后可以享受无还本续贷,利率低,还有财政贴息。”浙江冠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峰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笔贷款,企业渡过难关了。“现在国内销量明显增加,等国外疫情好转了,企业还能更上一层楼呢。”
徐国峰口中的“平台”指的是去年以来,浙江银保监局联合浙江省发改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建设的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上虞农商银行设立了以7个贷款产品为主的线上“金融超市”,企业可以在其中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银企信息不对称,背后的顽疾其实就是获取信息成本过高。浙江银保监局副局长崔安明介绍,该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已与市场监督、法院、税务、公安、环保等54个省级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对接,构建了专业化的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
“银行收到企业融资申请后,在信贷调查、审批、放款、直至贷后管理的全流程中,可按照不同环节、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个性化定制‘字段级’查阅权限,精准获取企业信息。”崔安明说,目前通过平台查询获得的数据可覆盖信贷调查环节所需信息大约7成以上,日均信息调用量约10万余次。通过直连政府部门、银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共享数据,银行在线智能审批授信,有效提升信贷服务效率。
有了这样的审批效率,再加上该平台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银行放贷体系汇集形成智能化的“信贷超市”,让企业在线提交融资申请、大数据“智能匹配”、银行快速响应对接成为现实,也才有了上虞农商银行能在一周内给新客户发放贷款的效率。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59家银行机构、7089个网点入驻该平台,发布839款信贷产品。自2019年11月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业务量突破4000亿元,为浙江省小微企业和银行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不过,在绍兴银保监分局局长徐小平看来,线上贷款的大数据模型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企业日常生产所耗的水电气等流量数据是高价值数据,在授信审批时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但由于目前水费、气费等多是由各地独立收缴,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范围还有待提高。”
做好小微企业园区的“伙伴银行”
“难,第一次贷款真的难。”金瑞丝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企业既缺资质又缺抵押,在首次申请贷款时屡屡受限。温州银行通过与小微企业园区的“数据联盟”,为金瑞丝纺织有限公司顺利发放贷款200万元。
近年来,小微园区正成为小微企业“抱团取暖”更好获取金融和社会资源的平台。自2015年起,温州银行与小微企业园运营单位建立“数据联盟”,深度渗透产业场景和产业供应链,实现全链条金融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初创企业的“首贷”难题。
对园区的挖掘不止于此。根据不同小微园入园模式的独特性,温州银行还创新推出两成首付、十年按揭的“园区厂房按揭贷”、核心企业担保的“租金贷”等,解决入园企业“安家”难题。
“一幢3000平方米厂房,如果需要600万元购买,两成首付,支付120万元就可以拥有厂房了。”温州银行董事长叶建清介绍,基于与平阳万洋众创城的运营单位万洋集团的“战略联盟”,该行率先在该园区试行了浙江省第一笔园区厂房按揭贷款业务。
在风控方面,银行也有园区的协作。万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孝锋告诉记者:“我们掌握园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通过平台管理和服务,解决信用赋能以及风险防控。园区516家企业,没有一单贷款出现不良。”
这种直击园区小微企业需求的模式在浙江已经大规模复制推广——温州银保监分局局长朱燕军告诉记者:“根据浙江银保监局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工作意见,温州银保监分局制定深化小微园‘伙伴银行’机制建设十意见,‘五位一体’(金融+科技+园区+政府+监管)推动做好入园企业建档立卡和整园授信工作。截至6月末,辖内银行机构累计支持小微企业园78个、授信21.5亿元,贷款余额10.6亿元;入园企业2375户、授信89.92亿元,其中贷款企业2042户、余额64.93亿元。”
在全省范围内,有更多入驻小微园区的企业获益。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浙江省4.6万家小微园区入园企业贷款授信总额超过1013亿元,贷款余额754.6亿元。小微企业园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重要活力源泉,也成为小微金融创新的沃土。
更多创新服务直击企业融资痛点
浙江银行业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更多服务已落地见效,正推动企业融入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
农行浙江省分行副巡视员朱文达告诉记者,该分行积极探索运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同业中首次实现了线上、无介质授权银行征信查询功能,让小微企业轻松实现线上自助申贷、非接触办贷,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目前,已累计为2.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线上贷款760亿元,小微法人贷款线上化率达75%,线上贷款上线两年半时间,不良率仅0.02%。
“税金贷”是杭州银行首次应用大数据技术尝试“跑数”的典型案例。杭州银行副行长陈岚介绍,该行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积极尝试“跑数”模式,让“税金贷”等产品实现了在线申请、在线自动预审批、线下核实签约、网上自助提款和还款,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需求。“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已累计服务客户超3.6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69亿元,户均贷款19万元左右,目前风险控制良好。”
2019年6月,国开行浙江省分行成为开发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试点分行,发挥“银、政、企、保”优势,共建“融资+担保”的批量融资信贷机制,拟在3年到5年内,向杭州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0亿元,并优选一批企业提供长期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杭州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科创板培育优质上市企业资源。该分行副行长袁昌斌透露,截至目前,该分行已累计向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6亿元。在这些企业中,已有3家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材料,12家进入上市辅导期。
……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多年来,浙江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持续创新造就了民营经济蓬勃生长,这也必将成为万千民营和小微企业面对困难越战越勇、逆风翻盘的有力支撑。
惊人的“浙江速度”
记者手记
□记者 李林鸾
“浙江速度”究竟有多快?有人回答“包邮”速度,有人回答“最多跑一次”的速度,都很让人羡慕。记者近日在浙江调研发现,金融领域的“浙江速度”也让人惊叹。
金融领域的“浙江速度”首先体现在银行业务转型上。2019年,浙江省健全优化银企信息对接机制,上线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新技术、新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努力践行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
今年,浙江银行业务转型的速度更是与疫情上演“生死时速”——疫情期间,无接触的在线贷款成为小微客户的迫切需求,从浙江网商银行发源的“310”贷款模式(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贷款,0人工干预)在多地开花,精准服务小微和个体经营户。3月5日,无接触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工商联会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与网商银行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推出了10项无接触贷款举措,联合全国数百家金融机构、县域政府及品牌企业,全力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及农户有序复工复产、疫情之后扩大生产。
可以看见,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浙江省大量涌现,浙江省金融业正以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服务新动能,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正是得益于银行高效的业务转型,浙江的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才得到迅速响应。调研期间,记者了解到通过金融综合服务平台,90.1%的贷款3天内完成授信,实现了银企双方高效率对接。“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仅用不到两个月就已实现服务1000万客户的目标,截至7月30日,“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户数超1767.42万户,贷款累计发放7379.14亿元,贷款余额2010.05亿元。
在“浙江速度”的背后,记者发现,以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为引领、金融机构快速响应的“组合拳”逐渐浮出水面。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产品创新,背后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浙江深知,协同联动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效途径。为此,浙江银保监局与省经信、市场监管、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加强联动,共同助推金融资源直达民营、小微企业。
调研期间,记者在浙江银行业人士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银行与民营、小微企业共生共荣,我们不遗余力支持企业也是在帮银行自身”。这是浙江速度,也是浙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