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银保助力广西金融扶贫 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发布时间:2020-09-29 15:42:14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黄明明】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短板中的短板。广西银行业保险业把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过硬的举措,给予更加倾斜的政策,开展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296.18亿元,较年初增速13.56%,高于全区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

坚持扶贫扶智 让群众思想“活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广西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提高其思想认识,改变其思想观念,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进而树立脱贫信心。

广西银保监局积极组织开展“金融扶贫五进村”活动,推动金融政策进村、金融知识进村、金融人才进村、金融服务进村、金融电商进村,活动累计进村11.7万人次,发放43.8万份宣传资料,开办培训班及讲座811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共计13亿元。

发挥金融作用 让实验示范区“建起来”

百色市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更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广西银保监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多方联动推动百色市建设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与“三区三州”享有同等优惠政策。从降低贷款门槛、贷款优惠利率、放款担保要求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累计发放扶贫类贷款222.7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近13万人。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政策性银行主动担任经济总顾问,成立“总行领导+总行扶贫专员+区分行扶贫干部”的三人小组,帮助隆林县政府谋划脱贫攻坚思路、协助推进扶贫项目、改善全县投融资环境。一方面,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该县建设16个乡镇的222条屯级道路,超30万人受益,惠及2.5万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立足当地林业优势产业,探索出政策性银行放款、林业企业聘用贫困户做护林员的合作模式,帮助7369名贫困户实现就业。

创新金融模式 让白糖事业“甜起来”

广西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60%,是广西也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支柱产业。

结合广西推广“双高”糖料蔗的实际,广西银保监局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罗城试点运用保险和期货两种金融工具,在全国创新开展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县域全覆盖项目试点,通过交易所出资金、保险出保障、期货对冲风险,化解糖料蔗价格波动风险,保障蔗农基本收益,稳定罗城糖业发展,实现农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三方共赢。

目前,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对罗城“双高”糖料蔗实现全覆盖,试点以来,为包括3590户次贫困户在内的1.2万户次蔗农赔款1078.2万元。

倾斜信贷资源 让扶贫产业“兴起来”

广西银行业将金融资源和服务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结合深度贫困地区特点和实际需求,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多样化信贷产品。

例如,支持三江侗族自治县打造优质高效油茶林项目,5年来累计支持油茶林项目近3亿元,服务实施优质高效油茶林种植项目49.5万亩,支持项目油茶造林面积13.5万亩,低产林抚育改造面积4.8万亩,辐射带动贫困人口约2.7万人,贫困户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占全县总人数6.65%,带贫益贫成效显著。

引入金融活水 让群众就业“稳起来”

广西银行业保险业充分发挥支农融资作用。围绕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放保险支农融资款1.15亿元,带动产业项目19个,解决贫困户13.5万人就业,推动产业协同就业发展。依托“土地增减挂资金+易地搬迁产业园+扶贫车间+配套企业”模式,充分释放“土地增减挂+N(项目)”多元效应,为河池5个深度贫困自治县12个土地增减挂项目发放贷款16.55亿元,支持发展产业9个,带动贫困户就业近3000人,实现“搬得出来,住得下来”。

此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推动金融扶贫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效融合,贷款支持河池旅游项目18个11.14亿元,助力打造国际康养旅游IP、红水河生态旅游、“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等民俗文化旅游。

推动规避风险 让返贫防线“筑起来”

广西保险业建立“贫困人口+人身保险+医疗保险”脱贫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作用。在河池5个深度贫困自治县,农业保险赔付达1440.35万元;承保生猪16.86万头,理赔金额328.46万元;赔付医疗费用5281.66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09万人次,有效防止贫困户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银保助力广西金融扶贫 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9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黄明明】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短板中的短板。广西银行业保险业把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过硬的举措,给予更加倾斜的政策,开展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296.18亿元,较年初增速13.56%,高于全区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

坚持扶贫扶智 让群众思想“活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广西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提高其思想认识,改变其思想观念,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进而树立脱贫信心。

广西银保监局积极组织开展“金融扶贫五进村”活动,推动金融政策进村、金融知识进村、金融人才进村、金融服务进村、金融电商进村,活动累计进村11.7万人次,发放43.8万份宣传资料,开办培训班及讲座811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共计13亿元。

发挥金融作用 让实验示范区“建起来”

百色市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更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广西银保监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多方联动推动百色市建设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与“三区三州”享有同等优惠政策。从降低贷款门槛、贷款优惠利率、放款担保要求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累计发放扶贫类贷款222.7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近13万人。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政策性银行主动担任经济总顾问,成立“总行领导+总行扶贫专员+区分行扶贫干部”的三人小组,帮助隆林县政府谋划脱贫攻坚思路、协助推进扶贫项目、改善全县投融资环境。一方面,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该县建设16个乡镇的222条屯级道路,超30万人受益,惠及2.5万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立足当地林业优势产业,探索出政策性银行放款、林业企业聘用贫困户做护林员的合作模式,帮助7369名贫困户实现就业。

创新金融模式 让白糖事业“甜起来”

广西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60%,是广西也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支柱产业。

结合广西推广“双高”糖料蔗的实际,广西银保监局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罗城试点运用保险和期货两种金融工具,在全国创新开展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县域全覆盖项目试点,通过交易所出资金、保险出保障、期货对冲风险,化解糖料蔗价格波动风险,保障蔗农基本收益,稳定罗城糖业发展,实现农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三方共赢。

目前,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对罗城“双高”糖料蔗实现全覆盖,试点以来,为包括3590户次贫困户在内的1.2万户次蔗农赔款1078.2万元。

倾斜信贷资源 让扶贫产业“兴起来”

广西银行业将金融资源和服务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结合深度贫困地区特点和实际需求,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多样化信贷产品。

例如,支持三江侗族自治县打造优质高效油茶林项目,5年来累计支持油茶林项目近3亿元,服务实施优质高效油茶林种植项目49.5万亩,支持项目油茶造林面积13.5万亩,低产林抚育改造面积4.8万亩,辐射带动贫困人口约2.7万人,贫困户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占全县总人数6.65%,带贫益贫成效显著。

引入金融活水 让群众就业“稳起来”

广西银行业保险业充分发挥支农融资作用。围绕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放保险支农融资款1.15亿元,带动产业项目19个,解决贫困户13.5万人就业,推动产业协同就业发展。依托“土地增减挂资金+易地搬迁产业园+扶贫车间+配套企业”模式,充分释放“土地增减挂+N(项目)”多元效应,为河池5个深度贫困自治县12个土地增减挂项目发放贷款16.55亿元,支持发展产业9个,带动贫困户就业近3000人,实现“搬得出来,住得下来”。

此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推动金融扶贫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效融合,贷款支持河池旅游项目18个11.14亿元,助力打造国际康养旅游IP、红水河生态旅游、“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等民俗文化旅游。

推动规避风险 让返贫防线“筑起来”

广西保险业建立“贫困人口+人身保险+医疗保险”脱贫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作用。在河池5个深度贫困自治县,农业保险赔付达1440.35万元;承保生猪16.86万头,理赔金额328.46万元;赔付医疗费用5281.66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09万人次,有效防止贫困户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