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乡村振兴进行时

特色产业“牵手”幸福生活

——茌平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2020-12-08 09:35:1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娄嵩 记者 姚慧

棚外,寒风凛冽,草木萧萧;棚内,暖意融融,春意盎然。11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聊城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屯村的绿通果蔬农业种植合作社,只见23个冬暖式大棚整齐地分列在道路两旁,温暖的大棚内,绿油油的西葫芦苗,静静地扎根在地垄上,预示着不久后的丰收。

查看完棚内的温度、湿度后,业屯村党支部书记王震兴奋地说道:“这是我们合作社栽下的第一批蔬菜苗,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我们业屯村走进了产业致富的新时代。迈出这一步,咱们茌平农商银行功不可没,在他们的信贷支持下,村民们有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我们村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顺利运营了起来。”

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民富裕是根本。身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茌平农商银行深知这一点,聚焦产业兴旺,因地制宜、着力创新,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做好“一村一品”文章,以金融力量激活产业帮扶“造血”功能,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户拥有稳定、持久的收入来源,收获满满的“金融获得感”。

让产业更兴旺,助力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咱们合作社所有大棚都采用了最新的技术,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卷帘机、智能放风机等等这些先进技术与设备一应俱全,日后产出的西葫也将全部销往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在大棚基地里,合作社理事王登华高兴地介绍着。

王登华是业屯村村民,也是村里果蔬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拥有着20多年蔬菜销售经验的他,在2016年开始返乡创业,全力发展大棚蔬菜。经过四年的发展,王登华的蔬菜种植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与村两委结合后,他便萌生了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念头。“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现在富裕了,也得带领我的乡亲们一起富起来才行啊,这也是我当初回乡创业的初衷。”王登华说,“但是呢,我们这一个大棚的投入得有20多万元,去哪里找钱这一个问题就先把我们难住了。”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兴旺的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王登华及业屯村村两委的想法与茌平农商银行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中,茌平农商银行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金融产品上、渠道上、机制上做到围绕特色做文章、立足特色抓创新、瞄准特色创品牌,全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品牌,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得知业屯村的发展思路后,茌平农商银行迅速行动,上门走访、深入交流,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后,为村里特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金融服务方案,为合作社第一批成员、12户村民提供“鲁担惠农贷”信贷支持,共计400万元,解了合作社发展的燃眉之急。资金问题解决了,村民们便加足劲儿干了起来。如今,合作社流转了180亩地,建起了23个大棚,搞起了果蔬特色种植。


茌平农商行客户经理(左一、右一)和客户在山东聊城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屯村的绿通果蔬农业种植合作社大棚里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发展投资。 曹国栋/摄

让农民更富裕,助力打造“有温度”的普惠金融

“你瞧,这会儿我这棚里雾蒙蒙的,这可不是‘雾’,这是我们刚刚给西葫苗施的有机肥。”站在自家的冬暖式大棚里,业屯村村民于洪山高兴地说:“敢于走出这一步,得亏了咱村支部的带动,但是能够走出这一步,可是得亏了咱们茌平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了。”

以前,于洪山从事物流运输行业,每日在外奔波的生活让他精疲力尽。“我们夫妻两人一起跑运输,不安全,收入也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孩子。”蹲在地垄间,于洪山一边细致地查看着每一株西葫苗的生长状况,一边说道,“在得知村委的决定后,我便赶紧报了名。咱们茌平农商银行又给我办理了4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还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有了资金支持,我便先弄了两个棚来尝试一下,积累积累经验,以后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业屯村的果蔬种植产业是茌平农商银行以产业为媒撬动乡村振兴引擎的一次生动实践,而对每一户村民的信贷支持则得益于该行长久以来坚持发展普惠金融,让村民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实际行动。近年来,茌平农商银行切实增强为农而立、因农而变的定力,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深耕农村金融市场,面向千家万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将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为支农助农兴农注入强大的金融能量。

方峰是另一名受益于茌平农商银行金融支持的业屯村村民。“我一直从事着肉鸭养殖行业,说实话,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这次村里搞果蔬特色种植,我第一个就报了名,有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有合作社引领,还能在家门口创业,一举多得啊!今后,我们合作社还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建起自己的交易市场,相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如今,在茌平农商银行“有温度”的普惠金融支持下,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业屯村村民走上了产业致富之路,还带动了周边村近3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乡村振兴进行时

特色产业“牵手”幸福生活

——茌平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08

□娄嵩 记者 姚慧

棚外,寒风凛冽,草木萧萧;棚内,暖意融融,春意盎然。11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聊城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屯村的绿通果蔬农业种植合作社,只见23个冬暖式大棚整齐地分列在道路两旁,温暖的大棚内,绿油油的西葫芦苗,静静地扎根在地垄上,预示着不久后的丰收。

查看完棚内的温度、湿度后,业屯村党支部书记王震兴奋地说道:“这是我们合作社栽下的第一批蔬菜苗,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我们业屯村走进了产业致富的新时代。迈出这一步,咱们茌平农商银行功不可没,在他们的信贷支持下,村民们有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我们村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顺利运营了起来。”

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民富裕是根本。身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茌平农商银行深知这一点,聚焦产业兴旺,因地制宜、着力创新,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做好“一村一品”文章,以金融力量激活产业帮扶“造血”功能,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户拥有稳定、持久的收入来源,收获满满的“金融获得感”。

让产业更兴旺,助力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咱们合作社所有大棚都采用了最新的技术,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卷帘机、智能放风机等等这些先进技术与设备一应俱全,日后产出的西葫也将全部销往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在大棚基地里,合作社理事王登华高兴地介绍着。

王登华是业屯村村民,也是村里果蔬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拥有着20多年蔬菜销售经验的他,在2016年开始返乡创业,全力发展大棚蔬菜。经过四年的发展,王登华的蔬菜种植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与村两委结合后,他便萌生了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念头。“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现在富裕了,也得带领我的乡亲们一起富起来才行啊,这也是我当初回乡创业的初衷。”王登华说,“但是呢,我们这一个大棚的投入得有20多万元,去哪里找钱这一个问题就先把我们难住了。”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兴旺的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王登华及业屯村村两委的想法与茌平农商银行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中,茌平农商银行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金融产品上、渠道上、机制上做到围绕特色做文章、立足特色抓创新、瞄准特色创品牌,全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品牌,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得知业屯村的发展思路后,茌平农商银行迅速行动,上门走访、深入交流,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后,为村里特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金融服务方案,为合作社第一批成员、12户村民提供“鲁担惠农贷”信贷支持,共计400万元,解了合作社发展的燃眉之急。资金问题解决了,村民们便加足劲儿干了起来。如今,合作社流转了180亩地,建起了23个大棚,搞起了果蔬特色种植。


茌平农商行客户经理(左一、右一)和客户在山东聊城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屯村的绿通果蔬农业种植合作社大棚里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发展投资。 曹国栋/摄

让农民更富裕,助力打造“有温度”的普惠金融

“你瞧,这会儿我这棚里雾蒙蒙的,这可不是‘雾’,这是我们刚刚给西葫苗施的有机肥。”站在自家的冬暖式大棚里,业屯村村民于洪山高兴地说:“敢于走出这一步,得亏了咱村支部的带动,但是能够走出这一步,可是得亏了咱们茌平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了。”

以前,于洪山从事物流运输行业,每日在外奔波的生活让他精疲力尽。“我们夫妻两人一起跑运输,不安全,收入也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孩子。”蹲在地垄间,于洪山一边细致地查看着每一株西葫苗的生长状况,一边说道,“在得知村委的决定后,我便赶紧报了名。咱们茌平农商银行又给我办理了4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还可以享受优惠利率。有了资金支持,我便先弄了两个棚来尝试一下,积累积累经验,以后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业屯村的果蔬种植产业是茌平农商银行以产业为媒撬动乡村振兴引擎的一次生动实践,而对每一户村民的信贷支持则得益于该行长久以来坚持发展普惠金融,让村民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实际行动。近年来,茌平农商银行切实增强为农而立、因农而变的定力,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深耕农村金融市场,面向千家万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将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为支农助农兴农注入强大的金融能量。

方峰是另一名受益于茌平农商银行金融支持的业屯村村民。“我一直从事着肉鸭养殖行业,说实话,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这次村里搞果蔬特色种植,我第一个就报了名,有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有合作社引领,还能在家门口创业,一举多得啊!今后,我们合作社还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建起自己的交易市场,相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如今,在茌平农商银行“有温度”的普惠金融支持下,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业屯村村民走上了产业致富之路,还带动了周边村近3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