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

——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专题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0-12-15 10:08: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非接触式服务越来越受到推崇,整个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都被迫进入“快车道”,农信机构也不例外。波士顿咨询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部分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法人行,今年2-4月,可以每天新增流入80-100户(500万元资产规模的法人行),而数字化转型做得不足甚至投入非常少的法人行,3个月可能损失3000户。

可以说,就“数字化转型”而言,现阶段已经不是农信机构“转不转”的问题,而是“转多快”、“怎么转”的问题。

12月10日,在以“共创共建、共生共赢,谱写农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上,全国近30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的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和有关负责人围绕农信机构提高数字化水平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新格局呼唤“数字化”新动能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进元指出,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农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稳健发展,携手奔跑在支持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特别是“三农”工作提供了应有的服务,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出现了大行下沉市场的新特征,大行纷纷开始聚焦农村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领域,为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京东数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特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上来说,农村、县域、长尾、中小企业客户呈现出存量小而散,单户产出低,风险识别难,需求低频、增长缓慢。从客户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本地客户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从客户分层结构来看,优质和普通客户的比例甚至达不到“二八定律”,普通客户占比达到九成以上。从客户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长尾客群的有效信息有限,获取和风控方式也较为传统且成本偏高。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顶层部署下,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以县域为主的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逐渐转变成“新农民”。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客户,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逐渐呈现上述演进,缺乏创新的产品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国有行、股份行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下沉竞争,使得农村中小银行对于产品创新和需求响应能力的提升更加迫切。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供需循环,释放各方面内生动力,这也要求金融业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与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助力各类主体更好地接入国内供需循环。

在这种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只有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才能守住农信机构在传统的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

“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提速换挡”的大背景下,农信机构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钟园分析指出,一方面,强化金融科技引领是农信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的兴起,倒逼农信机构下大气力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跟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业务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利好政策也为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乡村产业发展、新型主体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都蕴含着巨大投资机会,必将带来巨大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辽宁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川也认同这种“危”与“机”并行的观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农村中小机构服务客户的触点,优化了金融供给模式,改变了金融发展生态。我们也加快了金融科技赋能的脚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推动数字化转型。未来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多地借助科技在产品的精准性、便捷性、定制化及交付体验方面升级迭代,农村中小银行在科技支撑上相对滞后,急需补足金融科技短板,应全面提升网银、手机银行等活跃度,着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不断优化升级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以金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广东省联社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主任张帆则表示,从外部环境看,大中型银行积极运用新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疫情进一步冲击线下迎客的传统模式,农信机构线下传统优势面临巨大挑战。从自身情况来看,少数头部农信机构积极借助金融科技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步;但大多数县域农信机构刚开始在部分领域探索数字化,覆盖深度和力度有待提升。面对外部挑战和自身不足,农信机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紧跟数字化趋势,确保数字化转型行动有力有为。

探索数字化全面赋能之路

那么,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四川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强调,要加强战略布局。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考虑农信机构两级法人及辖内机构经济、地域差异,在战略上形成共识,在文化、理念、管理机制、运行体系等方面改革优化,特别要重视对人才培育和激励等的统筹安排。“做好组织和人才升级,能够为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应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的‘部门银行’,构建‘敏捷-专业-高效’的运营架构,推动传统银行的繁杂运行机制向‘敏捷’组织转变,实现内部各项资源的高效协同,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内培外引,提升金融科技专业人才能力。根据IT人力资源估算模型测算人员需求,通过内部挖掘资源、引入专家资源的方式培养兼顾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才队伍的金融科技能力和核心软件开发的自主可控能力。”他具体分析道。

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蔡湘也提到了突出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要以战略规划引领数字化转型,围绕整体战略目标、业务模式、生态圈场景、流程、产品、风控、运营等能力建设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制定未来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蓝图,确保数字化全面覆盖业务与支撑体系,逐步构建数字驱动、共生共荣共赢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除此之外,蔡湘还给出了几方面建议:首先是注重数据运用,以智能营销驱动数字化转型。要依托深耕三农、县域市场的数据资源基础,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方面下功夫,加强数据模型建立、优化和迭代,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发挥线下资源优势,补充完善无互联网行为人群相关数据、合规合理引入外部数据,丰富数据来源。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确保数据持续处于一种“可控”“可用”就绪状态。

其次是坚持科技引领,以技术创新赋能数字化转型。充分抓住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创造的发展机遇,积极利用新技术为支撑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发展赋予更大动能,促进智慧化、普惠化、开放化金融服务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在支撑金融服务新业态、极致客户体验、敏捷灵活创新等方面的变革。以供应链金融为例,农信机构更应注重对农业特色化企业及中下游小B端商户的金融服务支持,通过建立B2B平台解决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难题,并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银企密切合作、快速精准获客、实时数据抓取、系统风控分析、高效贷款审批、全程风险监测,赋能小微服务全面发展。

最后是强化跨界整合,以构建生态重塑数字化转型。通过“行业云+金融云”的模式,打造开放合作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政务、零售、医药、教育、康养、旅游等闭环生态,相互协同、相互赋能,价值共享,在开放、共享的良性合作关系下,整个闭环生态可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

——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专题报道之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15

□本报记者 胡杨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非接触式服务越来越受到推崇,整个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都被迫进入“快车道”,农信机构也不例外。波士顿咨询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部分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法人行,今年2-4月,可以每天新增流入80-100户(500万元资产规模的法人行),而数字化转型做得不足甚至投入非常少的法人行,3个月可能损失3000户。

可以说,就“数字化转型”而言,现阶段已经不是农信机构“转不转”的问题,而是“转多快”、“怎么转”的问题。

12月10日,在以“共创共建、共生共赢,谱写农信事业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上,全国近30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的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和有关负责人围绕农信机构提高数字化水平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新格局呼唤“数字化”新动能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进元指出,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农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稳健发展,携手奔跑在支持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特别是“三农”工作提供了应有的服务,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出现了大行下沉市场的新特征,大行纷纷开始聚焦农村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领域,为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京东数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特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上来说,农村、县域、长尾、中小企业客户呈现出存量小而散,单户产出低,风险识别难,需求低频、增长缓慢。从客户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本地客户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从客户分层结构来看,优质和普通客户的比例甚至达不到“二八定律”,普通客户占比达到九成以上。从客户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长尾客群的有效信息有限,获取和风控方式也较为传统且成本偏高。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顶层部署下,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以县域为主的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逐渐转变成“新农民”。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客户,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农村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逐渐呈现上述演进,缺乏创新的产品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国有行、股份行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下沉竞争,使得农村中小银行对于产品创新和需求响应能力的提升更加迫切。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供需循环,释放各方面内生动力,这也要求金融业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与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助力各类主体更好地接入国内供需循环。

在这种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只有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才能守住农信机构在传统的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

“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提速换挡”的大背景下,农信机构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安徽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钟园分析指出,一方面,强化金融科技引领是农信机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的兴起,倒逼农信机构下大气力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跟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业务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利好政策也为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乡村产业发展、新型主体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都蕴含着巨大投资机会,必将带来巨大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辽宁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川也认同这种“危”与“机”并行的观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农村中小机构服务客户的触点,优化了金融供给模式,改变了金融发展生态。我们也加快了金融科技赋能的脚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推动数字化转型。未来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多地借助科技在产品的精准性、便捷性、定制化及交付体验方面升级迭代,农村中小银行在科技支撑上相对滞后,急需补足金融科技短板,应全面提升网银、手机银行等活跃度,着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业务线上化、智能化,不断优化升级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以金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广东省联社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主任张帆则表示,从外部环境看,大中型银行积极运用新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疫情进一步冲击线下迎客的传统模式,农信机构线下传统优势面临巨大挑战。从自身情况来看,少数头部农信机构积极借助金融科技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步;但大多数县域农信机构刚开始在部分领域探索数字化,覆盖深度和力度有待提升。面对外部挑战和自身不足,农信机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紧跟数字化趋势,确保数字化转型行动有力有为。

探索数字化全面赋能之路

那么,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四川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强调,要加强战略布局。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考虑农信机构两级法人及辖内机构经济、地域差异,在战略上形成共识,在文化、理念、管理机制、运行体系等方面改革优化,特别要重视对人才培育和激励等的统筹安排。“做好组织和人才升级,能够为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应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分明的‘部门银行’,构建‘敏捷-专业-高效’的运营架构,推动传统银行的繁杂运行机制向‘敏捷’组织转变,实现内部各项资源的高效协同,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内培外引,提升金融科技专业人才能力。根据IT人力资源估算模型测算人员需求,通过内部挖掘资源、引入专家资源的方式培养兼顾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才队伍的金融科技能力和核心软件开发的自主可控能力。”他具体分析道。

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蔡湘也提到了突出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要以战略规划引领数字化转型,围绕整体战略目标、业务模式、生态圈场景、流程、产品、风控、运营等能力建设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制定未来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蓝图,确保数字化全面覆盖业务与支撑体系,逐步构建数字驱动、共生共荣共赢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除此之外,蔡湘还给出了几方面建议:首先是注重数据运用,以智能营销驱动数字化转型。要依托深耕三农、县域市场的数据资源基础,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方面下功夫,加强数据模型建立、优化和迭代,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发挥线下资源优势,补充完善无互联网行为人群相关数据、合规合理引入外部数据,丰富数据来源。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确保数据持续处于一种“可控”“可用”就绪状态。

其次是坚持科技引领,以技术创新赋能数字化转型。充分抓住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创造的发展机遇,积极利用新技术为支撑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发展赋予更大动能,促进智慧化、普惠化、开放化金融服务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在支撑金融服务新业态、极致客户体验、敏捷灵活创新等方面的变革。以供应链金融为例,农信机构更应注重对农业特色化企业及中下游小B端商户的金融服务支持,通过建立B2B平台解决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难题,并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银企密切合作、快速精准获客、实时数据抓取、系统风控分析、高效贷款审批、全程风险监测,赋能小微服务全面发展。

最后是强化跨界整合,以构建生态重塑数字化转型。通过“行业云+金融云”的模式,打造开放合作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政务、零售、医药、教育、康养、旅游等闭环生态,相互协同、相互赋能,价值共享,在开放、共享的良性合作关系下,整个闭环生态可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