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如何国际化?

发布时间:2020-12-29 10:58:1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银研究”)发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银行业国际化策略》,认为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银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银行业调整和优化海外机构及业务布局,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战略。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金融业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中资银行主要通过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和境外并购两种模式实施国际化战略。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之前,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模式主要以设立分支机构,即开设分行为主。2006年以后,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展模式以发起跨境并购为主。

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态势也表现为总体布局上的调整。传统上,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思路是主要立足于欧美金融中心,但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中资银行的布局正在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进行倾斜。

应更好服务“双循环”

中银研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资银行要调整发展思路和模式,更好地提供金融支持。具体来看,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扩大内需是“双循环”发展的核心,这要求中资银行应积极筹集资金促进国内循环;二是“双循环”是统筹国内国际的“双循环”,这要求中资银行应当优化自身境外的机构布局;三是“双循环”强调中国企业的产业链布局优化,这要求中资银行应当帮助企业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构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四是技术创新依然是“双循环”过程中的关键,这要求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对创新活动给予更多支持;五是金融安全是“双循环”发展的底线,这要求中资银行开展境外业务应注意控制风险。

中银研究认为,经济复苏已经使中国和境外主要国家产生了较大利差,中资银行如果能把握机遇,及时在境外寻求低成本的债务融资,无疑将有利于促进“内部大循环”的顺利运行。中资银行应当积极借助“一带一路”等对外投资项目,在沿线各国建设和形成以人民币为主的结算体系和支付体系,拓宽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逐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下一步,中资银行国际化业务应更加注重风险防范。比如高度关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做好流动性风险防范,更加注重监管合规;做好极端事件发生的准备,提前设计应对方案,减少因意外政治事件或贸易摩擦使中资银行境外业务遭受损失等。

“双循环”下的银行国际化

结合当前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中银研究对“双循环”下的银行国际化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优化全球化布局,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格局。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前景,调整并优化境内外市场业务比重,实现量和质的新平衡。及时调整国际化区域布局,加大对亚太地区的业务渗透和网点布局力度。重新评估、动态调整部分地区的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降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别或行业风险暴露。

二是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支持构建新型全球产业链。支持中国企业优化产业链,优化境外结构布局,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基本思路。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境外合作园区。加强交易银行业务,实现“去美国化”下的全球化。中资银行要根据企业跨境资产摆布的新变化,帮助跨境企业做好资金在境内的归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还要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运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

三是加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势在必行。从全球数字化领先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需要长期、高额的持续战略投入,因此必须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和全面的战略布局做支撑。

四是有序拓展境外金融债券尤其是相关人民币债券业务。在疫情扩散过程中,为了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各国央行都推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或负利率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宜加大境外债券发行力度。

五是完善全球资产负债管理,守住风险底线。针对负利率或零利率的背景,完善基于国别视角的全球资产负债管理。负利率使收益率曲线呈扁平化,长端利率较短端利率出现更大幅度下降,使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大于计息负债成本率降幅,这显著压缩了银行净息差空间。欧洲主要上市银行的贷款/资产比例由61.6%降至60.6%;现金持有比例平均由3.1%升至5.1%。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的全球化配置,在低利率或零利率地区加大负债,在高利率地区增配资产。还要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如何国际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29

□本报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银研究”)发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银行业国际化策略》,认为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银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银行业调整和优化海外机构及业务布局,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战略。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金融业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中资银行主要通过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和境外并购两种模式实施国际化战略。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之前,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模式主要以设立分支机构,即开设分行为主。2006年以后,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展模式以发起跨境并购为主。

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态势也表现为总体布局上的调整。传统上,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思路是主要立足于欧美金融中心,但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中资银行的布局正在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进行倾斜。

应更好服务“双循环”

中银研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资银行要调整发展思路和模式,更好地提供金融支持。具体来看,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扩大内需是“双循环”发展的核心,这要求中资银行应积极筹集资金促进国内循环;二是“双循环”是统筹国内国际的“双循环”,这要求中资银行应当优化自身境外的机构布局;三是“双循环”强调中国企业的产业链布局优化,这要求中资银行应当帮助企业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构建更加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四是技术创新依然是“双循环”过程中的关键,这要求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对创新活动给予更多支持;五是金融安全是“双循环”发展的底线,这要求中资银行开展境外业务应注意控制风险。

中银研究认为,经济复苏已经使中国和境外主要国家产生了较大利差,中资银行如果能把握机遇,及时在境外寻求低成本的债务融资,无疑将有利于促进“内部大循环”的顺利运行。中资银行应当积极借助“一带一路”等对外投资项目,在沿线各国建设和形成以人民币为主的结算体系和支付体系,拓宽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逐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下一步,中资银行国际化业务应更加注重风险防范。比如高度关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做好流动性风险防范,更加注重监管合规;做好极端事件发生的准备,提前设计应对方案,减少因意外政治事件或贸易摩擦使中资银行境外业务遭受损失等。

“双循环”下的银行国际化

结合当前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中银研究对“双循环”下的银行国际化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优化全球化布局,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格局。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前景,调整并优化境内外市场业务比重,实现量和质的新平衡。及时调整国际化区域布局,加大对亚太地区的业务渗透和网点布局力度。重新评估、动态调整部分地区的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降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别或行业风险暴露。

二是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支持构建新型全球产业链。支持中国企业优化产业链,优化境外结构布局,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基本思路。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境外合作园区。加强交易银行业务,实现“去美国化”下的全球化。中资银行要根据企业跨境资产摆布的新变化,帮助跨境企业做好资金在境内的归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还要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运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

三是加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势在必行。从全球数字化领先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需要长期、高额的持续战略投入,因此必须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和全面的战略布局做支撑。

四是有序拓展境外金融债券尤其是相关人民币债券业务。在疫情扩散过程中,为了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各国央行都推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或负利率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宜加大境外债券发行力度。

五是完善全球资产负债管理,守住风险底线。针对负利率或零利率的背景,完善基于国别视角的全球资产负债管理。负利率使收益率曲线呈扁平化,长端利率较短端利率出现更大幅度下降,使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大于计息负债成本率降幅,这显著压缩了银行净息差空间。欧洲主要上市银行的贷款/资产比例由61.6%降至60.6%;现金持有比例平均由3.1%升至5.1%。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的全球化配置,在低利率或零利率地区加大负债,在高利率地区增配资产。还要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