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鑫日谈

以金融供给助力供需互促平衡

发布时间:2021-02-02 09:02:1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大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金利佳

“需求侧管理”的提出,既是应对疫情冲击内需不足的政策调整,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应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等多角度发力,以多元、精准、普惠的金融服务供给激发经济需求结构优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认识金融支持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一周以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需求侧改革”表述变成了“需求侧管理”,其他表述基本未变。这是继2015年末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政策再优化,标志着当前促进经济循环的发力重点从供给侧向供求两侧同推互促转化。如何改善优化金融供给,以多元、精准、普惠的金融服务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满足扩大内需战略需求,在现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存供需失衡的主要症结和改进要求

近年来,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依然是供需不平衡、不充分。2020年疫情给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逆周期政策精准调控之下,供给端率先复苏,传统经济动能基建、房地产和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逐步恢复至常态。但也出现了供给端修复进度快于需求端,国际疫情影响投资、出口,国内消费修复迟迟未达预期的供求不平衡局面。“双循环”战略下需求侧管理,应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等多方面发力,有效改善经济需求结构。

修复消费、扩大内需是需求侧管理的首要任务。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而我国居民消费占比常年偏低,GDP最终使用中,用于居民消费的只有3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由2013年的70%降低至目前的66%,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一些促进消费政策如果缺乏改革政策配合,易形成透支消费,难以实质拉动内需。

提升收入总量、推动收入分配变革是需求侧管理的根本要求。扩大内需,既要提高居民收入,还要缩小收入差距。近年来,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反映居民部门内部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由降转升,都对消费扩大升级产生阻力。急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提升投资效率、降低增长对投资依赖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抓手。过去30年中,中国的高投资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但是部分产业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过剩产能,且增量资本产出比的快速上涨,均代表我国投资效率的下降。中国资本形成总额的GDP占比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9年达到43.3%,远高于OECD国家22%的平均占比。

据统计,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从2001年-2005年的平均3.9增加到了2015年-2019年的平均6.4,投资产出效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以综合化金融供给助力形成供需互促平衡

供需互促、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统筹推进,系统谋划。大连银行业保险业作为辖区金融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切实围绕需求侧管理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改善产品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发挥金融服务对需求侧管理的积极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有力度的金融服务。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提升线上消费信贷的可得性、便利性。积极对接健康、文旅、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金融需求,创新特色化金融产品,发展财富咨询、理财资管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城市住房租赁、老旧小区改造等配套金融服务,多维释放城市消费潜力。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及消费类金融产品,提振大宗消费,促进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

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助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小微金融“拓质增量”,深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扩面升级活动,加大对无贷小微企业“首贷”、缺押品企业“信用贷”、周转难企业“续贷”等支持力度。持续深化“银税互动”“银金互动”“银医联动”等业务模式,依托科技赋能,引导银行业机构创新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深度,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利性。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创新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产品服务。推进农户信用建档,持续优化创新小额信贷和农村保险模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畅通经济循环“堵点”。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强化金融支持“稳外贸”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跨境服务网络,与境外同业机构合作,共同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信用支持和融资服务。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动态平衡。把握好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坚持救急救灾不救腐,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引导信贷资金有序退出“僵尸企业”;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防止对地区经济产生溢出效应。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反弹回潮,有效隔离外部输入性风险。坚持救助、恢复、改革并举,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破局,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鑫日谈

以金融供给助力供需互促平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02

□大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金利佳

“需求侧管理”的提出,既是应对疫情冲击内需不足的政策调整,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应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等多角度发力,以多元、精准、普惠的金融服务供给激发经济需求结构优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认识金融支持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一周以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需求侧改革”表述变成了“需求侧管理”,其他表述基本未变。这是继2015年末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政策再优化,标志着当前促进经济循环的发力重点从供给侧向供求两侧同推互促转化。如何改善优化金融供给,以多元、精准、普惠的金融服务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满足扩大内需战略需求,在现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存供需失衡的主要症结和改进要求

近年来,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依然是供需不平衡、不充分。2020年疫情给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逆周期政策精准调控之下,供给端率先复苏,传统经济动能基建、房地产和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逐步恢复至常态。但也出现了供给端修复进度快于需求端,国际疫情影响投资、出口,国内消费修复迟迟未达预期的供求不平衡局面。“双循环”战略下需求侧管理,应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等多方面发力,有效改善经济需求结构。

修复消费、扩大内需是需求侧管理的首要任务。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而我国居民消费占比常年偏低,GDP最终使用中,用于居民消费的只有3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由2013年的70%降低至目前的66%,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一些促进消费政策如果缺乏改革政策配合,易形成透支消费,难以实质拉动内需。

提升收入总量、推动收入分配变革是需求侧管理的根本要求。扩大内需,既要提高居民收入,还要缩小收入差距。近年来,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反映居民部门内部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由降转升,都对消费扩大升级产生阻力。急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提升投资效率、降低增长对投资依赖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抓手。过去30年中,中国的高投资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但是部分产业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过剩产能,且增量资本产出比的快速上涨,均代表我国投资效率的下降。中国资本形成总额的GDP占比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9年达到43.3%,远高于OECD国家22%的平均占比。

据统计,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从2001年-2005年的平均3.9增加到了2015年-2019年的平均6.4,投资产出效率的下降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以综合化金融供给助力形成供需互促平衡

供需互促、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统筹推进,系统谋划。大连银行业保险业作为辖区金融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切实围绕需求侧管理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改善产品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发挥金融服务对需求侧管理的积极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有力度的金融服务。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提升线上消费信贷的可得性、便利性。积极对接健康、文旅、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金融需求,创新特色化金融产品,发展财富咨询、理财资管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城市住房租赁、老旧小区改造等配套金融服务,多维释放城市消费潜力。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及消费类金融产品,提振大宗消费,促进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

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助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小微金融“拓质增量”,深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扩面升级活动,加大对无贷小微企业“首贷”、缺押品企业“信用贷”、周转难企业“续贷”等支持力度。持续深化“银税互动”“银金互动”“银医联动”等业务模式,依托科技赋能,引导银行业机构创新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深度,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利性。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创新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产品服务。推进农户信用建档,持续优化创新小额信贷和农村保险模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畅通经济循环“堵点”。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强化金融支持“稳外贸”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跨境服务网络,与境外同业机构合作,共同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信用支持和融资服务。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动态平衡。把握好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坚持救急救灾不救腐,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引导信贷资金有序退出“僵尸企业”;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防止对地区经济产生溢出效应。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反弹回潮,有效隔离外部输入性风险。坚持救助、恢复、改革并举,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破局,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