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互联网平台关闭存款渠道 中小银行揽储承压

发布时间:2021-02-05 08:58:0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关了,留给老用户的申购渠道也关闭了,现在存款业务全部转向自营渠道。”《中国银行保险报》从多家民营银行获悉,为响应监管要求,近日,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多家互联网平台针对银行存款产品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在此前下架新用户申购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关闭了存量用户的购买入口。

作为吸收互联网存款的主力军,彻底告别第三方平台后,如何“自谋出路”,成为中小银行的当务之急。

第三方平台全线下架银行存款

1月26日,《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多位用户反馈,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平台上的银行存款产品页面消失。在此之前,多家互联网平台虽下架了新用户申购存款产品的入口,但老用户的存款产品申购入口仍在。

1月27日,一位华东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实,1月25日晚,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统一采取行动,关闭了平台上供老用户申购存款产品的入口。“受到监管窗口指导,平台间达成了共识,下架了全部银行存款渠道。”该民营银行人士称。

变化或源自近期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表态。1月15日,央行及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针对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存量业务,该通知也明确,到期后应自然结清。随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商业银行“不得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而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吸收存款的,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

1月20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在非自营平台开展的存量定期存款业务到期后将自然结清,用户可通过合作平台入口对到期存款进行支取,已获定期利息不受影响。1月26日,蓝海银行、锡商银行以及新安银行等民营银行发布公告,提示用户在第三方平台已购买的存款产品不受影响,并推荐用户转向银行自营渠道办理业务。

前述华东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该行在第三方平台(如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的个人存款业务,目前全部平移到银行自有平台查询和办理,确保稳妥有序落实监管新规。

中小银行发力自营渠道

我国银行业法人机构中,中小银行占大多数。其中,民营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是发展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的主力。

行业人士认为,民营银行由于物理网点有限,吸储难度大,因此与具有流量优势的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是行业普遍现象。此外,县域城商行、农商行受限于品牌认知度较低,网点较少,也长期存在揽储难的问题。监管政策的出台,尤其会对前述两类银行造成冲击。

开源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平台存款治理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冲击或有限,但是对部分前期参与较多、依赖度较高的中小银行影响可能较大。

随着监管信号的明确,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加大了自营渠道的推广力度,更多依靠自营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客。但是,由于部分银行长期依赖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同银行的自营渠道运营水平、技术能力显现出较大差异。

一位东北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该行自营渠道存款占比在50%,APP用户大概在20万左右。“互联网存款的新规定出台后,我们加大了自营APP和微信端的推广,年底有望能够达到70万用户。”

“央行第一次公开警示时,我们就在着手落实和准备,但是从第三方平台转到自营渠道的过程,没有那么快。我们的科技实力、运营能力与互联网平台、大行相比有不少差距,APP的用户数量也有限。全部下架对我们来说有点突然,也没太准备好。”北方某民营银行人士坦言。

周期付息产品成“新招”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在这场存款大迁移中,不少中小银行将存款产品由第三方平台平移至自有渠道的同时,也在同步加大自营产品的推广,“周期付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等“微创新”产品近期成为不少民营银行力推的主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19家民营银行中,有至少8家银行上线了“周期付息”的存款产品。此外,百信银行、天津滨海银行、贵州乌当农商行也有类似分期付息产品在售。

不过,由于周期付息的产品利率普遍较高,并且突出提前支取、灵活派息等特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定期存款整存整取的既定规则,也引发了质疑。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周期派息产品或有打擦边球之嫌,其与靠档计息产品类似,虽然在底层资产的流动性优于前者,但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选择面不多,从利率来看,这种‘短期长息’的产品或为中小银行的无奈之举。”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多次提及“合规”,明确划定违规返利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假创新”“伪创新”红线。该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及规范吸收存款行为等有关规定。

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近年来,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确面临更大的竞争,无论是互联网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比以前要更加激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正值岁末年初,各家银行处于揽储关键时期,这也迫使部分中小银行采取更多创新手段。

“监管政策的核心主旨是‘堵偏门’‘开正门’,即叫停违规的互联网存款,堵住个别商业银行揽存的旁门左道和歪门邪道,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合法渠道开展存款业务,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公众存款需求。”一位地方监管人士如是说。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往往与资产挂钩,二者要始终保持适度的平衡。李广子认为,银行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吸储,在实际中,部分中小银行并不是资金来源不够,而是用不出去。疫情期间调研发现,有一些银行实际是存款吸收过快却用不出去,反而导致负债成本上升。

“中小银行要从资金来源角度考虑存款,截至目前,监管已下发了很多政策,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这也是增加资金来源的方式之一。”李广子说。

金融监管研究人士周毅钦也指出,除了揽存这一方式,中小银行要发挥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等传统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功能,通过加强同业融资来缓解负债压力,同时也要根据监管要求认真评估监管指标,做好压力测试和流动性管理。


互联网平台关闭存款渠道 中小银行揽储承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05

□记者 于晗

“关了,留给老用户的申购渠道也关闭了,现在存款业务全部转向自营渠道。”《中国银行保险报》从多家民营银行获悉,为响应监管要求,近日,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多家互联网平台针对银行存款产品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在此前下架新用户申购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关闭了存量用户的购买入口。

作为吸收互联网存款的主力军,彻底告别第三方平台后,如何“自谋出路”,成为中小银行的当务之急。

第三方平台全线下架银行存款

1月26日,《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多位用户反馈,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平台上的银行存款产品页面消失。在此之前,多家互联网平台虽下架了新用户申购存款产品的入口,但老用户的存款产品申购入口仍在。

1月27日,一位华东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证实,1月25日晚,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统一采取行动,关闭了平台上供老用户申购存款产品的入口。“受到监管窗口指导,平台间达成了共识,下架了全部银行存款渠道。”该民营银行人士称。

变化或源自近期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表态。1月15日,央行及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针对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存量业务,该通知也明确,到期后应自然结清。随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商业银行“不得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而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吸收存款的,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

1月20日,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在非自营平台开展的存量定期存款业务到期后将自然结清,用户可通过合作平台入口对到期存款进行支取,已获定期利息不受影响。1月26日,蓝海银行、锡商银行以及新安银行等民营银行发布公告,提示用户在第三方平台已购买的存款产品不受影响,并推荐用户转向银行自营渠道办理业务。

前述华东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该行在第三方平台(如京东金融、陆金所、度小满金融等)的个人存款业务,目前全部平移到银行自有平台查询和办理,确保稳妥有序落实监管新规。

中小银行发力自营渠道

我国银行业法人机构中,中小银行占大多数。其中,民营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是发展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的主力。

行业人士认为,民营银行由于物理网点有限,吸储难度大,因此与具有流量优势的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是行业普遍现象。此外,县域城商行、农商行受限于品牌认知度较低,网点较少,也长期存在揽储难的问题。监管政策的出台,尤其会对前述两类银行造成冲击。

开源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平台存款治理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冲击或有限,但是对部分前期参与较多、依赖度较高的中小银行影响可能较大。

随着监管信号的明确,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加大了自营渠道的推广力度,更多依靠自营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客。但是,由于部分银行长期依赖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同银行的自营渠道运营水平、技术能力显现出较大差异。

一位东北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该行自营渠道存款占比在50%,APP用户大概在20万左右。“互联网存款的新规定出台后,我们加大了自营APP和微信端的推广,年底有望能够达到70万用户。”

“央行第一次公开警示时,我们就在着手落实和准备,但是从第三方平台转到自营渠道的过程,没有那么快。我们的科技实力、运营能力与互联网平台、大行相比有不少差距,APP的用户数量也有限。全部下架对我们来说有点突然,也没太准备好。”北方某民营银行人士坦言。

周期付息产品成“新招”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在这场存款大迁移中,不少中小银行将存款产品由第三方平台平移至自有渠道的同时,也在同步加大自营产品的推广,“周期付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等“微创新”产品近期成为不少民营银行力推的主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19家民营银行中,有至少8家银行上线了“周期付息”的存款产品。此外,百信银行、天津滨海银行、贵州乌当农商行也有类似分期付息产品在售。

不过,由于周期付息的产品利率普遍较高,并且突出提前支取、灵活派息等特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定期存款整存整取的既定规则,也引发了质疑。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周期派息产品或有打擦边球之嫌,其与靠档计息产品类似,虽然在底层资产的流动性优于前者,但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选择面不多,从利率来看,这种‘短期长息’的产品或为中小银行的无奈之举。”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多次提及“合规”,明确划定违规返利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假创新”“伪创新”红线。该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及规范吸收存款行为等有关规定。

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近年来,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确面临更大的竞争,无论是互联网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比以前要更加激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正值岁末年初,各家银行处于揽储关键时期,这也迫使部分中小银行采取更多创新手段。

“监管政策的核心主旨是‘堵偏门’‘开正门’,即叫停违规的互联网存款,堵住个别商业银行揽存的旁门左道和歪门邪道,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合法渠道开展存款业务,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公众存款需求。”一位地方监管人士如是说。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往往与资产挂钩,二者要始终保持适度的平衡。李广子认为,银行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吸储,在实际中,部分中小银行并不是资金来源不够,而是用不出去。疫情期间调研发现,有一些银行实际是存款吸收过快却用不出去,反而导致负债成本上升。

“中小银行要从资金来源角度考虑存款,截至目前,监管已下发了很多政策,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这也是增加资金来源的方式之一。”李广子说。

金融监管研究人士周毅钦也指出,除了揽存这一方式,中小银行要发挥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等传统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功能,通过加强同业融资来缓解负债压力,同时也要根据监管要求认真评估监管指标,做好压力测试和流动性管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