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融杰
刚刚过去的庚子年是中国信托业发展不寻常的一年。信托业克服经济增速放缓等困难,在从严监管的大背景下谋求转型发展。就信托业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调整业务方向等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了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
信托业在转型中走出舒适区
《中国银行保险报》:过去一年,信托业积极调整发展方向。您认为在此过程中,信托业在转型方面有哪些特色?
陈赤:一方面,信托业的2020年可以总结为经历“四重考验”的一年:在监管环境方面,面临信托监管趋严趋紧的考验,对信托公司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在信用环境方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增加的考验,对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在市场环境方面,面临围绕优质资产的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考验,对信托公司动员自身力量、整合外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控环境方面,面临应对新兴业务、解决复杂问题的考验,对信托公司风险防范的责任感、方法论、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信托业的2020年也可以总结为“走出舒适区,加强转型升级”的一年:许多信托公司纷纷突破原有路径依赖,跳出以债权融资业务为单一主营业务的“信托初级阶段陷阱”,对债权融资类业务进行创新升级并降低其在业务结构中的占比,显著提高以权益投资、标品投资为主要资产运用方式的资产管理业务占比,逐步形成这两大类业务并行的格局,从而迈入信托发展的中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对传统的债权融资类信托业务进行大力创新;(2) 在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财产持续积累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权益投资业务;(3) 抓住来自家庭部门、社会事业对信托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机会,慈善信托和以家族信托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
信托业要打造五大业务体系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以来,非标债权业务受到压降,信托公司开始转换发展路径。您认为未来信托业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业务模式是什么?
陈赤: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旧思维过时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老套路不灵了。唯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乘势而为,加快新型业务体系的建设,使之对风险更有控制力,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在监管导向上更加合拍。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信托业要坚定地推进业务模式的转换,以“资产管理+债权融资”双主业,代替过去单一债权融资业务的“独轮车”,辅以“服务信托+投资银行”,从而升级和优化信托公司的经营结构。
资产管理是以买方业务为驱动,以发行具有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信托产品为服务方式,以权益和标债投资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以服务居民部门增加其财产性收入为目的的金融业务;这里讲的债权融资(包括主动管理的和事务管理的),是我们过往大量做过的以卖方业务为驱动,以发行适应于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托产品为手段,以贷款及类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服务企业部门融资需求的金融业务;这里讲的服务信托,是指信托公司运用其在账户管理、财产独立、风险隔离、专业购买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和服务能力,不以获得预期货币收益或资金增值为目的,为委托人提供除资产管理服务以外的资产流转,资金结算,财产监督、保障、传承、分配,特定权益享有,实物或服务消费等受托服务的信托业务;这里讲的投资银行,主要是指与信托制度紧密相连的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受托、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基于您的观点,您认为信托业未来应该建立的具体业务体系有哪些类型呢?
陈赤:我认为信托业应打造的五大业务体系,具体包括:
一是房地产投融资业务体系,包括抵押贷款类和项目股权投资类,信托公司应该优化客户结构、区域结构,设计更灵活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基金化融资方案,不断提高准入、尽调、可行性研究、投后管理、退出机制预设的水平和能力。
二是基础产业投融资(信政合作)业务体系,包括地方城投债权融资、地方城投永续债投资和地方城投公募债/私募债投资。信托公司应该优化区域布局,设计系列化、小型化信托产品,引进银行代销和险资直投,推进产融投三合一模式,以应对城投公司融资成本急速下降的挑战。
三是标品信托投资体系,包括以股票投资为主的MOM/FOF业务和以债券投资为主的现金管理业务。在MOM业务方面,应精选投资管理人,建立起规范的收集潜在管理人名单、遴选优秀管理人、尝试投资、有效沟通、定期评价业绩、调整配置的完整程序;在现金管理业务方面,尽快建立投资方案设计、合作关系建立、产品设计、销售策略、推介重点、推广方式、操作规程、分级权限、风险测量、流动性管理、估值管理、IT支持等一系列业务流程。
四是投资银行业务体系,包括资产证券化、非标转标、供应链金融、公募REITs、PE投资等等。
五是服务信托业务模式,包括长租房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等。可以尝试多样化的家族信托,逐步构建专业化团队和品牌;积极形成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慈善信托品牌方阵。
信托文化为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以及信托公司自身都大力推进信托文化建设。在您看来,信托文化建设该如何与行业转型相辅相成?
陈赤:中国信托业在推进转型升级创新的当下加强信托文化建设,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
一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补充法律法规未及之处,提高信托运行效率。受限于各种因素,法律法规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情形全部纳入。很多时候,约束人们行为、协调相互关系的,是文化在发挥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托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创新。相较于其他行业,信托创新活动中,有更多的法律法规未及之处,需要依靠信托文化来把好方向之舵、奠定稳定之锚。
二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为信托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信托公司大力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压通道、去嵌套,朝基金化、净值化方向努力,但截至目前,转型升级尚未取得质的突破。我国信托业发展要实现“质”的升华,切实改变以前的商业模式,单纯从业务层面入手已难以突破,需要从更深层次的信托文化中寻找转换动力,将信托文化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养分,夯实受托人定位,哺育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重塑行业形象,帮助信托业获取良好发展环境。在某些人看来,信托业形象不佳,时常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要改变社会上对信托的负面观感,加强信托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以信托文化建设作为主线,以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的大量实践作为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有利于扭转信托业的负面形象,为后续发展争取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重塑信托从业人员价值体系。信托业加强建设信托文化,将促进信托从业人员思想转换,牢固树立信义精神和以受益人利益为中心的理念,从而使信托文化的价值精髓成为从业人员的共同行为指南。
□记者 樊融杰
刚刚过去的庚子年是中国信托业发展不寻常的一年。信托业克服经济增速放缓等困难,在从严监管的大背景下谋求转型发展。就信托业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调整业务方向等问题,《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了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
信托业在转型中走出舒适区
《中国银行保险报》:过去一年,信托业积极调整发展方向。您认为在此过程中,信托业在转型方面有哪些特色?
陈赤:一方面,信托业的2020年可以总结为经历“四重考验”的一年:在监管环境方面,面临信托监管趋严趋紧的考验,对信托公司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在信用环境方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增加的考验,对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在市场环境方面,面临围绕优质资产的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考验,对信托公司动员自身力量、整合外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控环境方面,面临应对新兴业务、解决复杂问题的考验,对信托公司风险防范的责任感、方法论、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信托业的2020年也可以总结为“走出舒适区,加强转型升级”的一年:许多信托公司纷纷突破原有路径依赖,跳出以债权融资业务为单一主营业务的“信托初级阶段陷阱”,对债权融资类业务进行创新升级并降低其在业务结构中的占比,显著提高以权益投资、标品投资为主要资产运用方式的资产管理业务占比,逐步形成这两大类业务并行的格局,从而迈入信托发展的中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对传统的债权融资类信托业务进行大力创新;(2) 在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财产持续积累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权益投资业务;(3) 抓住来自家庭部门、社会事业对信托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机会,慈善信托和以家族信托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
信托业要打造五大业务体系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以来,非标债权业务受到压降,信托公司开始转换发展路径。您认为未来信托业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业务模式是什么?
陈赤: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旧思维过时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老套路不灵了。唯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乘势而为,加快新型业务体系的建设,使之对风险更有控制力,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在监管导向上更加合拍。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信托业要坚定地推进业务模式的转换,以“资产管理+债权融资”双主业,代替过去单一债权融资业务的“独轮车”,辅以“服务信托+投资银行”,从而升级和优化信托公司的经营结构。
资产管理是以买方业务为驱动,以发行具有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信托产品为服务方式,以权益和标债投资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以服务居民部门增加其财产性收入为目的的金融业务;这里讲的债权融资(包括主动管理的和事务管理的),是我们过往大量做过的以卖方业务为驱动,以发行适应于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托产品为手段,以贷款及类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服务企业部门融资需求的金融业务;这里讲的服务信托,是指信托公司运用其在账户管理、财产独立、风险隔离、专业购买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和服务能力,不以获得预期货币收益或资金增值为目的,为委托人提供除资产管理服务以外的资产流转,资金结算,财产监督、保障、传承、分配,特定权益享有,实物或服务消费等受托服务的信托业务;这里讲的投资银行,主要是指与信托制度紧密相连的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受托、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基于您的观点,您认为信托业未来应该建立的具体业务体系有哪些类型呢?
陈赤:我认为信托业应打造的五大业务体系,具体包括:
一是房地产投融资业务体系,包括抵押贷款类和项目股权投资类,信托公司应该优化客户结构、区域结构,设计更灵活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基金化融资方案,不断提高准入、尽调、可行性研究、投后管理、退出机制预设的水平和能力。
二是基础产业投融资(信政合作)业务体系,包括地方城投债权融资、地方城投永续债投资和地方城投公募债/私募债投资。信托公司应该优化区域布局,设计系列化、小型化信托产品,引进银行代销和险资直投,推进产融投三合一模式,以应对城投公司融资成本急速下降的挑战。
三是标品信托投资体系,包括以股票投资为主的MOM/FOF业务和以债券投资为主的现金管理业务。在MOM业务方面,应精选投资管理人,建立起规范的收集潜在管理人名单、遴选优秀管理人、尝试投资、有效沟通、定期评价业绩、调整配置的完整程序;在现金管理业务方面,尽快建立投资方案设计、合作关系建立、产品设计、销售策略、推介重点、推广方式、操作规程、分级权限、风险测量、流动性管理、估值管理、IT支持等一系列业务流程。
四是投资银行业务体系,包括资产证券化、非标转标、供应链金融、公募REITs、PE投资等等。
五是服务信托业务模式,包括长租房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等。可以尝试多样化的家族信托,逐步构建专业化团队和品牌;积极形成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慈善信托品牌方阵。
信托文化为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以及信托公司自身都大力推进信托文化建设。在您看来,信托文化建设该如何与行业转型相辅相成?
陈赤:中国信托业在推进转型升级创新的当下加强信托文化建设,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
一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补充法律法规未及之处,提高信托运行效率。受限于各种因素,法律法规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情形全部纳入。很多时候,约束人们行为、协调相互关系的,是文化在发挥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托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创新。相较于其他行业,信托创新活动中,有更多的法律法规未及之处,需要依靠信托文化来把好方向之舵、奠定稳定之锚。
二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为信托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信托公司大力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压通道、去嵌套,朝基金化、净值化方向努力,但截至目前,转型升级尚未取得质的突破。我国信托业发展要实现“质”的升华,切实改变以前的商业模式,单纯从业务层面入手已难以突破,需要从更深层次的信托文化中寻找转换动力,将信托文化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养分,夯实受托人定位,哺育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重塑行业形象,帮助信托业获取良好发展环境。在某些人看来,信托业形象不佳,时常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要改变社会上对信托的负面观感,加强信托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以信托文化建设作为主线,以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的大量实践作为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有利于扭转信托业的负面形象,为后续发展争取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重塑信托从业人员价值体系。信托业加强建设信托文化,将促进信托从业人员思想转换,牢固树立信义精神和以受益人利益为中心的理念,从而使信托文化的价值精髓成为从业人员的共同行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