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我的第二故乡》传承篇背后:招行的定点扶贫范本

发布时间:2021-03-09 10:48:5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晶晶,快下来,都要开学了!”

“山子哥,要干的事情多着呢,我要帮家里人摘果子。”

茂盛的石榴树种满了各个山头,在田间地头,少年山子召集小伙伴一起帮助晶晶摘石榴,又大又红的石榴被采摘到箩筐中。后来,晶晶和大家一起回到了课堂上,而石榴树依然在山野间烂漫,成为无数家庭的经济来源。

这是近期上线的扶贫题材电影《我的第二故乡》传承篇中的场景。电影以真实扶贫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七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传承”的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云南永仁,那年招行向武定和永仁两县派出第一批挂职扶贫干部,开启了定点扶贫的风雨历程,此后的22年间,招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组合拳”,逐渐打造了一套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两县先后脱贫摘帽。而在电影中的“石榴”,就是招行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爱心石榴”里走出脱贫新路子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通过加强产业扶贫,结合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帮助他们把自身产业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在多年的定点扶贫探索历程中,本着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招商银行渐渐为武定县与永仁县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良方——“互联网+农业产业化”。

坐落在彩云之南的永仁县与武定县,由于日照时间长,盛产各种水果和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当地的“石榴”,每当石榴成熟的季节,如果有游客到访永仁县,当地村民都会拿出自家的石榴分享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不少游客在品尝到当地的石榴后,临别都会带一些回去给自己的亲友。但因为位置偏远,无法解决保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实际困难,优质农产品并无法为当地贫困种植户带来实际收益。

针对上述难题,在2015年初,当地还没有电商的情况下,招行挂职扶贫干部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当地物流、保鲜和包装企业、农业部专家及风险投资人等,进行多次多地水果物流测试,形成《“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调研报告》。

在2016年,招行在当地提出了开展“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即“当地优质农业品+政府政策支持+高效电商平台+招商银行员工采购”合作方式,实现“农户+政府+企业+招行员工”多赢的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爱心石榴”应运而生。在2016-2019年间,2000多吨“爱心石榴”运出大山,创造销售总额约3000万元,为当地农户增收带来了巨大贡献。在“爱心石榴”成功之后,招行又结合武定县当地的特色,定制了“爱心核桃”项目,并于2019年成功实现采购量60余吨,销售总额360余万元。

“互联网+农业产业化”的产业扶贫之路持续升级

可以说,“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是招行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一个全新突破。

2020年,招行进一步拓展供应链扶贫模式,将产业扶贫工作从品牌端、产品端、市场端、服务端、人才端进行全链条优化,将“爱心石榴”产品名称升级为“阳光城石榴”,并首次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溯源功能,助力打造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阳光城石榴”品牌。这一升级直接为当地带来的销售收入达到889万元。

除此之外,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解决武定县农产品滞销困境,招行推出了“招银爱心蔬菜包”,探索实践武定小净菜出滇“T+1”模式(当日采摘、次日送达)。根据疫情环境,迅速地将工业化流水线操作流程经验运用到“武定小净菜”的收储、分拣、运输各个环节,实现了5天时间从“零”建立净菜加工流水线,12个品种、40吨蔬菜当天采摘入库分拣,次日销往全国10个城市送达餐桌的目标。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招行探索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给钱不如给观念’的扶贫工作思路渐成为了招行的核心方针。通过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手段,助力当地实现内源式发展,也就是在“输血”的同时,也实现了“造血”功能,两者协同互动,既兼顾区域扶贫,也能照顾到个体的精准扶贫。

“武定、永仁不脱贫,招行不脱钩;武定、永仁脱贫了,招行也不脱钩”,这是招行对定点扶贫地区最长久的告白和陪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招商银行将矢志不渝,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两县乡村振兴发展。

 

AD


《我的第二故乡》传承篇背后:招行的定点扶贫范本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3-09

“晶晶,快下来,都要开学了!”

“山子哥,要干的事情多着呢,我要帮家里人摘果子。”

茂盛的石榴树种满了各个山头,在田间地头,少年山子召集小伙伴一起帮助晶晶摘石榴,又大又红的石榴被采摘到箩筐中。后来,晶晶和大家一起回到了课堂上,而石榴树依然在山野间烂漫,成为无数家庭的经济来源。

这是近期上线的扶贫题材电影《我的第二故乡》传承篇中的场景。电影以真实扶贫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七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传承”的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云南永仁,那年招行向武定和永仁两县派出第一批挂职扶贫干部,开启了定点扶贫的风雨历程,此后的22年间,招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组合拳”,逐渐打造了一套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两县先后脱贫摘帽。而在电影中的“石榴”,就是招行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爱心石榴”里走出脱贫新路子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通过加强产业扶贫,结合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帮助他们把自身产业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在多年的定点扶贫探索历程中,本着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招商银行渐渐为武定县与永仁县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良方——“互联网+农业产业化”。

坐落在彩云之南的永仁县与武定县,由于日照时间长,盛产各种水果和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当地的“石榴”,每当石榴成熟的季节,如果有游客到访永仁县,当地村民都会拿出自家的石榴分享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不少游客在品尝到当地的石榴后,临别都会带一些回去给自己的亲友。但因为位置偏远,无法解决保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实际困难,优质农产品并无法为当地贫困种植户带来实际收益。

针对上述难题,在2015年初,当地还没有电商的情况下,招行挂职扶贫干部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当地物流、保鲜和包装企业、农业部专家及风险投资人等,进行多次多地水果物流测试,形成《“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调研报告》。

在2016年,招行在当地提出了开展“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即“当地优质农业品+政府政策支持+高效电商平台+招商银行员工采购”合作方式,实现“农户+政府+企业+招行员工”多赢的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爱心石榴”应运而生。在2016-2019年间,2000多吨“爱心石榴”运出大山,创造销售总额约3000万元,为当地农户增收带来了巨大贡献。在“爱心石榴”成功之后,招行又结合武定县当地的特色,定制了“爱心核桃”项目,并于2019年成功实现采购量60余吨,销售总额360余万元。

“互联网+农业产业化”的产业扶贫之路持续升级

可以说,“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是招行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一个全新突破。

2020年,招行进一步拓展供应链扶贫模式,将产业扶贫工作从品牌端、产品端、市场端、服务端、人才端进行全链条优化,将“爱心石榴”产品名称升级为“阳光城石榴”,并首次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溯源功能,助力打造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阳光城石榴”品牌。这一升级直接为当地带来的销售收入达到889万元。

除此之外,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解决武定县农产品滞销困境,招行推出了“招银爱心蔬菜包”,探索实践武定小净菜出滇“T+1”模式(当日采摘、次日送达)。根据疫情环境,迅速地将工业化流水线操作流程经验运用到“武定小净菜”的收储、分拣、运输各个环节,实现了5天时间从“零”建立净菜加工流水线,12个品种、40吨蔬菜当天采摘入库分拣,次日销往全国10个城市送达餐桌的目标。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招行探索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给钱不如给观念’的扶贫工作思路渐成为了招行的核心方针。通过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手段,助力当地实现内源式发展,也就是在“输血”的同时,也实现了“造血”功能,两者协同互动,既兼顾区域扶贫,也能照顾到个体的精准扶贫。

“武定、永仁不脱贫,招行不脱钩;武定、永仁脱贫了,招行也不脱钩”,这是招行对定点扶贫地区最长久的告白和陪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招商银行将矢志不渝,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两县乡村振兴发展。

 

AD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