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全国政协委员韩沂:做全国科技金融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1-03-10 08:23:0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沂带来两份提案,分别聚焦发展科技金融与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前者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后者与民生幸福紧密相连。

3月8日,韩沂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进一步阐释了对这两个课题的理解。同时,介绍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所需把握的趋势。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在2021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关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为何选择这一课题?近年来,上海银保监局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韩沂: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做好科技金融的理念始终萦绕心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业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科技金融、支持中国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发展科技金融大有奔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上海肩负着重要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对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巨大机遇。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上海愿立潮头。上海科技金融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实践方面都有大量的探索经验。上海银保监局愿勇立潮头,做全国科技金融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近年来,上海银保监局在科技金融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包括: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17-2020年)》,构建有上海特色的科技金融框架体系,到2020年底,上海银行业已提前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的各项目标。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水平,要求辖内机构从组织架构、管理团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专项考核机制和专属信贷标准等方面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指导银行机构优化内部流程,深化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合作,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实施精准科贷;引导机构通过银税互动、大数据金融应用等平台合法合规获取科技企业数据,提升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

在各方努力下,上海科技金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20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402亿元,同比增长21.7%;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163个重点创新项目累计提供776亿元风险保障。

《中国银行保险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列入重点工作,引起行业高度关注。结合提案与上海实践,您认为在推动养老金融发展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韩沂:目前,上海地区主要开展了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养老保障管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和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业务,满足了群众养老保障需求,但也遇到了业务发展瓶颈。除公众个人养老意识还需培养、产品政策宣传有待加强外,还存在第三支柱内容范围缺乏明确定义、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第三支柱养老账户管理体系、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覆盖面较窄等实际问题。

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促进养老金融发展,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人社部等多部门应共同研究,明确第三支柱的具体涵义、内容和范围,特别是明确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的具体标准。

二是借鉴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中的账户管理经验,推动将符合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标准的各类金融产品纳入统一的税延养老账户,扩大税延养老账户的运用范围。

三是尽快出台新的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或明确延长试点期限,稳步推进试点扩面扩容。在扩大税延养老账户运用范围的前提下,针对账户完善税收和财政补贴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同时,优化养老金领取期税收政策,利用差异化税率引导消费者选择终身领取或15年以上的长期领取,确保资金的养老用途。通过扩大第三支柱积累,发挥税收和财政政策作用,推动第三支柱规范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报》: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上海自贸试验区更是撬动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关键点。在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未来上海银保监局有何规划?

韩沂: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上海银保监局积极推动上海银行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快扩大开放步伐,外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推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落地。全国第一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第一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第一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先后获批设立。

下一步,上海银保监局将继续有力推动上海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结合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上开好局。

一方面,持续吸引各类型外资机构入沪,推进有影响力的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项目在上海更多落地生效。鼓励外资机构发挥境外母行(公司)优势,创新业务产品,进一步丰富上海金融市场的供给体系。鼓励中外资机构在产品设计、股权投资、公司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另一方面,以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契机,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借鉴国际规则和对照国际标准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市场主体不断探索实践,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形成更多制度创新和规则开放的红利。

《中国银行保险报》: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为。在您看来,上海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哪些趋势?

韩沂:一个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融入和主动服务大局。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要实现差异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与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自贸试验区与新片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重要任务充分融合,要抓住上海新时代改革发展再上台阶的重大机遇,在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上台阶。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聚焦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大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重大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投入,更好地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围绕上海重点区域建设、前沿产业集群、新型国际贸易、全球航运枢纽和跨境金融,提供更具专属性的金融服务。在夯实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各类型业务创新,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做好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在发展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全国政协委员韩沂:做全国科技金融排头兵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3-10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沂带来两份提案,分别聚焦发展科技金融与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前者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后者与民生幸福紧密相连。

3月8日,韩沂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进一步阐释了对这两个课题的理解。同时,介绍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所需把握的趋势。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在2021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关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为何选择这一课题?近年来,上海银保监局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韩沂: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做好科技金融的理念始终萦绕心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业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科技金融、支持中国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发展科技金融大有奔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上海肩负着重要使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对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巨大机遇。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上海愿立潮头。上海科技金融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实践方面都有大量的探索经验。上海银保监局愿勇立潮头,做全国科技金融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近年来,上海银保监局在科技金融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包括: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17-2020年)》,构建有上海特色的科技金融框架体系,到2020年底,上海银行业已提前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的各项目标。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水平,要求辖内机构从组织架构、管理团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专项考核机制和专属信贷标准等方面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指导银行机构优化内部流程,深化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合作,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实施精准科贷;引导机构通过银税互动、大数据金融应用等平台合法合规获取科技企业数据,提升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

在各方努力下,上海科技金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20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402亿元,同比增长21.7%;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163个重点创新项目累计提供776亿元风险保障。

《中国银行保险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列入重点工作,引起行业高度关注。结合提案与上海实践,您认为在推动养老金融发展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韩沂:目前,上海地区主要开展了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养老保障管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和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业务,满足了群众养老保障需求,但也遇到了业务发展瓶颈。除公众个人养老意识还需培养、产品政策宣传有待加强外,还存在第三支柱内容范围缺乏明确定义、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第三支柱养老账户管理体系、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覆盖面较窄等实际问题。

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促进养老金融发展,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人社部等多部门应共同研究,明确第三支柱的具体涵义、内容和范围,特别是明确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的具体标准。

二是借鉴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中的账户管理经验,推动将符合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标准的各类金融产品纳入统一的税延养老账户,扩大税延养老账户的运用范围。

三是尽快出台新的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或明确延长试点期限,稳步推进试点扩面扩容。在扩大税延养老账户运用范围的前提下,针对账户完善税收和财政补贴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同时,优化养老金领取期税收政策,利用差异化税率引导消费者选择终身领取或15年以上的长期领取,确保资金的养老用途。通过扩大第三支柱积累,发挥税收和财政政策作用,推动第三支柱规范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报》: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上海自贸试验区更是撬动高层次对外开放的关键点。在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未来上海银保监局有何规划?

韩沂: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上海银保监局积极推动上海银行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快扩大开放步伐,外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推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落地。全国第一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第一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第一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先后获批设立。

下一步,上海银保监局将继续有力推动上海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结合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上开好局。

一方面,持续吸引各类型外资机构入沪,推进有影响力的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项目在上海更多落地生效。鼓励外资机构发挥境外母行(公司)优势,创新业务产品,进一步丰富上海金融市场的供给体系。鼓励中外资机构在产品设计、股权投资、公司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另一方面,以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契机,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借鉴国际规则和对照国际标准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市场主体不断探索实践,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形成更多制度创新和规则开放的红利。

《中国银行保险报》: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为。在您看来,上海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哪些趋势?

韩沂:一个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融入和主动服务大局。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要实现差异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与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自贸试验区与新片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重要任务充分融合,要抓住上海新时代改革发展再上台阶的重大机遇,在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上台阶。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聚焦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大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重大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投入,更好地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围绕上海重点区域建设、前沿产业集群、新型国际贸易、全球航运枢纽和跨境金融,提供更具专属性的金融服务。在夯实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各类型业务创新,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做好数字化转型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在发展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