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彰显绿色金融的“中国力量”

发布时间:2021-03-18 08:04:2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瓶颈需破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也更加相信绿色金融能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陈雨露表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是多层次的。多边平台主要有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人民银行作为中方代表,是这些平台的主要发起者和引领者。在双边平台方面,我国也与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绿色金融发展前沿国家有着很好的交流与合作。

陈雨露表示,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随着讨论的深入,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增加,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也在拓展。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十八大、十九大的报告里也多次强调绿色贷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以及相关的产品,绿色发展基金、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以及相关政策,同时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之一。在国际上绿色发展也是一个愈显重要的世界性经济议题,绿色金融的国际化合作已是时代大势所趋。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国际上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一些眼前的瓶颈还需要突破。总体而言,绿色金融的规模与绿色投资的需求相比,仍有巨大落差。除了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自身面临的问题之外,包括绿色定义的缺失和不统一、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环境气候风险分析能力等,在国际合作方面也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在G20等多边合作机制下,个别主要国家的政策转向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等财经政策的态度存在理念上的不统一。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需要破冰的关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共通的定义与标准,需要国际合作上的共同理念。目前国际上绿色金融缺乏绿色金融定义和分类标准,且现有定义和标准在短期内难以统一。

就目前而言,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绿色资产(主要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定义和资产分类标准,比如只有中国、孟加拉和巴西推出了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和中国绿金委也分别推出了对绿色债券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但是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制定或采纳任何一种绿色定义,这阻碍了绿色金融在各国和国际层面的发展,相关国际合作也就难以大步向前。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都将导致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缺乏共同语言,也将大大增加绿色资本跨国流动的交易成本,阻碍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进程。

可喜的是,在政策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或打算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绿色发展路线图或绿色金融体系,包括出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的标准和鼓励措施。但许多国家,对绿色金融的内容还不理解,需要技术援助,包括制定绿色金融政策的能力建设。另外,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需要将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政策与实际经营策略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而多数金融机构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缺乏数据、分析工具、人才和经验),也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指导其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中国力量”令全球期许

中国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中逐渐成为核心力量,带动力量。中国在绿色金融全球发展中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

首先,我国正积极推动并加强绿色金融多边国际合作。很多国家都极大诚意显示出愿意与中国进行双边绿色金融合作的意愿。一些国际间合作正在有序进行并卓有成效,金融双边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比如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近年来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就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意识和对绿色资产的偏好,倒逼企业做好环境风险管理,最终减少污染性投资,增加绿色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想见,中国将带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会更趋向多元化。通过数据与分析工具的共享和国际交流,提升全球机构投资者对绿色投资的评估能力;主要金融市场应加强合作,争取建立一致的绿色债券国际市场规则(包括界定与分类),为跨境绿色投资提供便利。

其次,我国对于绿色金融体系建立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与指导,这将激发国际上与中国进行绿色金融合作的热情,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这将极大促进国际上对于中国的绿色投资。一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将被积极促成,这振奋绿色投资者的信心。

第三,中国在市场层面的能力建设已经具有很多经验与资源,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绿色发展能力,指导其他国家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记者观察:彰显绿色金融的“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3-18

□记者 方磊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瓶颈需破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也更加相信绿色金融能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陈雨露表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是多层次的。多边平台主要有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人民银行作为中方代表,是这些平台的主要发起者和引领者。在双边平台方面,我国也与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绿色金融发展前沿国家有着很好的交流与合作。

陈雨露表示,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随着讨论的深入,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增加,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也在拓展。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十八大、十九大的报告里也多次强调绿色贷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以及相关的产品,绿色发展基金、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以及相关政策,同时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之一。在国际上绿色发展也是一个愈显重要的世界性经济议题,绿色金融的国际化合作已是时代大势所趋。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国际上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一些眼前的瓶颈还需要突破。总体而言,绿色金融的规模与绿色投资的需求相比,仍有巨大落差。除了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自身面临的问题之外,包括绿色定义的缺失和不统一、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环境气候风险分析能力等,在国际合作方面也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在G20等多边合作机制下,个别主要国家的政策转向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等财经政策的态度存在理念上的不统一。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需要破冰的关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共通的定义与标准,需要国际合作上的共同理念。目前国际上绿色金融缺乏绿色金融定义和分类标准,且现有定义和标准在短期内难以统一。

就目前而言,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绿色资产(主要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定义和资产分类标准,比如只有中国、孟加拉和巴西推出了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和中国绿金委也分别推出了对绿色债券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但是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制定或采纳任何一种绿色定义,这阻碍了绿色金融在各国和国际层面的发展,相关国际合作也就难以大步向前。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都将导致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缺乏共同语言,也将大大增加绿色资本跨国流动的交易成本,阻碍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进程。

可喜的是,在政策层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或打算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绿色发展路线图或绿色金融体系,包括出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的标准和鼓励措施。但许多国家,对绿色金融的内容还不理解,需要技术援助,包括制定绿色金融政策的能力建设。另外,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需要将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政策与实际经营策略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而多数金融机构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缺乏数据、分析工具、人才和经验),也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指导其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中国力量”令全球期许

中国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中逐渐成为核心力量,带动力量。中国在绿色金融全球发展中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

首先,我国正积极推动并加强绿色金融多边国际合作。很多国家都极大诚意显示出愿意与中国进行双边绿色金融合作的意愿。一些国际间合作正在有序进行并卓有成效,金融双边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比如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近年来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就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意识和对绿色资产的偏好,倒逼企业做好环境风险管理,最终减少污染性投资,增加绿色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想见,中国将带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会更趋向多元化。通过数据与分析工具的共享和国际交流,提升全球机构投资者对绿色投资的评估能力;主要金融市场应加强合作,争取建立一致的绿色债券国际市场规则(包括界定与分类),为跨境绿色投资提供便利。

其次,我国对于绿色金融体系建立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与指导,这将激发国际上与中国进行绿色金融合作的热情,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这将极大促进国际上对于中国的绿色投资。一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将被积极促成,这振奋绿色投资者的信心。

第三,中国在市场层面的能力建设已经具有很多经验与资源,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绿色发展能力,指导其他国家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