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仇兆燕
金融业加快开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在新的开放格局下,金融机构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来应对新的风险问题”。
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经济峰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应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努力以高质量风控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开放。
制度性开放力度更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迭代升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属于“制度性对外开放”。
何为制度性对外开放?李扬表示,这是相对于“政策性对外开放”而言的。“政策性对外开放是我想开什么就开什么,我想关就关了,比较有随意性。制度性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和国际惯例、和最佳实践相契合、相衔接。”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制度性对外开放的力度将逐步增强,这就要求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认为,我国经济不仅克服了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影响,还延续稳中向好态势,这为金融业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金融业加快开放,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李扬建议从两个问题入手:一是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解决储备货币、利率机制、国际宏观协调问题等,这些方面需要有中国声音和意见;二是需要人民币稳步国际化,当人民币国际化在和中国经济发展相称的时候,才能管控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风险。
基于此,就要求机构要有新的制度安排,并关注新的风险问题。李扬认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收支平衡和健康的问题;二是对外资产和负债问题;三是对外投资的分层管理和甄选问题,中国对外投资很多,管理有待改善;四是需要保护海外利益。
新金融风险下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具体到金融风险方面,陈四清认为目前的金融风险呈现出共同治理机制弱化、超常规政策形成长期潜在影响、金融风险高关联问题更加凸显等新的特征。
就此,陈四清表示,去年以来,各国采取超过200次的降息动作,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有限。超级宽松政策虽然有助于解决短期流动性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并可能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全球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扭曲了传统资源配置和投资估值,增加了市场波动和信用违约概率。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资金流与信息流在更大范围联网,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高度关联。金融风险顺沿网络链条快速传播,产生市场共振的可能性加大。
此外,陈四清指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负债端成本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叠加资本补充压力等也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近日,招商银行披露的年报显示,在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净利差、净息差的数据均较上年收窄。2020年,该行净利差2.40%,净息差2.49%,同比分别减少0.08个和0.10个百分点。
首先要提升风险治理能力
如何破局?陈四清认为,在新发展阶段,金融机构首先要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预判,持续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数字化风控水平。加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合作,完善全球风险治理合作机制。其次,提升规范创新能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严格遵守监管规定,按照简单、透明原则,紧贴市场主体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坚持全口径、全维度、全链条、全周期风险管控,实现对金融创新的完整覆盖、充分穿透、智能监控。再次,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优化危机识别、预警、计量、处置和恢复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做好危机的压力测试和攻防演练,保持足够的流动性缓冲,确保极端条件下的安全稳健运行。
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的风险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则代表着机遇。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表示,将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供给参与到中国市场中。他表示,在微观市场层面,中国市场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有太多短期资产。现在的趋势是希望能够高风险高回报,但是,“我们必须要推出合理、健康的产品,提供给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险企,注重中期投资”。
□记者 仇兆燕
金融业加快开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在新的开放格局下,金融机构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来应对新的风险问题”。
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经济峰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应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努力以高质量风控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开放。
制度性开放力度更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迭代升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属于“制度性对外开放”。
何为制度性对外开放?李扬表示,这是相对于“政策性对外开放”而言的。“政策性对外开放是我想开什么就开什么,我想关就关了,比较有随意性。制度性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和国际惯例、和最佳实践相契合、相衔接。”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制度性对外开放的力度将逐步增强,这就要求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认为,我国经济不仅克服了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影响,还延续稳中向好态势,这为金融业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金融业加快开放,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李扬建议从两个问题入手:一是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解决储备货币、利率机制、国际宏观协调问题等,这些方面需要有中国声音和意见;二是需要人民币稳步国际化,当人民币国际化在和中国经济发展相称的时候,才能管控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风险。
基于此,就要求机构要有新的制度安排,并关注新的风险问题。李扬认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收支平衡和健康的问题;二是对外资产和负债问题;三是对外投资的分层管理和甄选问题,中国对外投资很多,管理有待改善;四是需要保护海外利益。
新金融风险下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具体到金融风险方面,陈四清认为目前的金融风险呈现出共同治理机制弱化、超常规政策形成长期潜在影响、金融风险高关联问题更加凸显等新的特征。
就此,陈四清表示,去年以来,各国采取超过200次的降息动作,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有限。超级宽松政策虽然有助于解决短期流动性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并可能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全球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扭曲了传统资源配置和投资估值,增加了市场波动和信用违约概率。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资金流与信息流在更大范围联网,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高度关联。金融风险顺沿网络链条快速传播,产生市场共振的可能性加大。
此外,陈四清指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负债端成本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叠加资本补充压力等也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近日,招商银行披露的年报显示,在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净利差、净息差的数据均较上年收窄。2020年,该行净利差2.40%,净息差2.49%,同比分别减少0.08个和0.10个百分点。
首先要提升风险治理能力
如何破局?陈四清认为,在新发展阶段,金融机构首先要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预判,持续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数字化风控水平。加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合作,完善全球风险治理合作机制。其次,提升规范创新能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严格遵守监管规定,按照简单、透明原则,紧贴市场主体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坚持全口径、全维度、全链条、全周期风险管控,实现对金融创新的完整覆盖、充分穿透、智能监控。再次,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优化危机识别、预警、计量、处置和恢复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做好危机的压力测试和攻防演练,保持足够的流动性缓冲,确保极端条件下的安全稳健运行。
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的风险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则代表着机遇。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表示,将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供给参与到中国市场中。他表示,在微观市场层面,中国市场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有太多短期资产。现在的趋势是希望能够高风险高回报,但是,“我们必须要推出合理、健康的产品,提供给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险企,注重中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