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从碳中和到碳金融

发布时间:2021-04-12 08:28: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近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其实,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绿色金融范畴。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预计未来低碳因素标准和要求将纳入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文件。可以想见,碳中和为金融业发展将带来不小的动能,中国需要以国际化视野把握好这样的机遇,促进金融业实现质的提升。

首先,碳中和已然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意向的主流选择之一,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碳中和目标,知名国际型企业也已将碳中和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长远规划。巴克莱、桑坦德等诸多国际主流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已经提出了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我国金融机构可在全球低碳标准、低碳跨境投融资、低碳金融产品、前瞻性研究等领域与国际社会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合适发展路径和目标。

其次,金融产品低碳化创新发展将是当务之急。应遵循国际化发展规律和大势,为个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住房信贷。负债业务方面,可发行碳中和主题投资债券、碳项目收益债,发行碳中和借记卡等。多借鉴海外银行业发达国家有效的市场经验,发挥金融机构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

第三,国际趋势上,特别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低碳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光伏、风电、绿色金融都将处于发展热点中,低碳化升级等也将为金融业创造新的市场机遇,这从客观上需要我们进行适宜的低碳经济转型的投资。同时,国家层面上也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低碳领域,从而促进经济的低碳转型。

碳中和将为金融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些国际经验与发展态势也值得我们警醒,给未来的金融业在碳中和轨道上提出挑战。

首先,国际上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将趋严。目前,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都规定了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有公开报道表明我国也正在着手研究和推动此项工作,比如工商银行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框架下,正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联合牵头推进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方试点的相关标准、工作方案、行动计划已经出台并顺利推进,这将帮助金融业测算、分析和管理自身和投融资端的碳足迹。

其次,企业及金融机构转型风险上升。类似于高排放行业将面临市场空间收窄、收益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等,与之相关的金融资产风险也将随之加大,包括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可能带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违约率上升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等。

在未来,我们有必要将低碳因素纳入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文件,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也将提出相关碳中和的规范条件,并要求金融业机构将环境与气候因素纳入治理架构、政策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持续提升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能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绿色转型。


记者观察:从碳中和到碳金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12

□记者 方磊

近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其实,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绿色金融范畴。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预计未来低碳因素标准和要求将纳入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文件。可以想见,碳中和为金融业发展将带来不小的动能,中国需要以国际化视野把握好这样的机遇,促进金融业实现质的提升。

首先,碳中和已然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意向的主流选择之一,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碳中和目标,知名国际型企业也已将碳中和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长远规划。巴克莱、桑坦德等诸多国际主流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已经提出了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我国金融机构可在全球低碳标准、低碳跨境投融资、低碳金融产品、前瞻性研究等领域与国际社会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合适发展路径和目标。

其次,金融产品低碳化创新发展将是当务之急。应遵循国际化发展规律和大势,为个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住房信贷。负债业务方面,可发行碳中和主题投资债券、碳项目收益债,发行碳中和借记卡等。多借鉴海外银行业发达国家有效的市场经验,发挥金融机构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

第三,国际趋势上,特别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低碳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光伏、风电、绿色金融都将处于发展热点中,低碳化升级等也将为金融业创造新的市场机遇,这从客观上需要我们进行适宜的低碳经济转型的投资。同时,国家层面上也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低碳领域,从而促进经济的低碳转型。

碳中和将为金融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些国际经验与发展态势也值得我们警醒,给未来的金融业在碳中和轨道上提出挑战。

首先,国际上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将趋严。目前,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都规定了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强制性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标准。有公开报道表明我国也正在着手研究和推动此项工作,比如工商银行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框架下,正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联合牵头推进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方试点的相关标准、工作方案、行动计划已经出台并顺利推进,这将帮助金融业测算、分析和管理自身和投融资端的碳足迹。

其次,企业及金融机构转型风险上升。类似于高排放行业将面临市场空间收窄、收益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等,与之相关的金融资产风险也将随之加大,包括企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可能带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违约率上升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等。

在未来,我们有必要将低碳因素纳入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文件,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也将提出相关碳中和的规范条件,并要求金融业机构将环境与气候因素纳入治理架构、政策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持续提升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能力,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绿色转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