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农商行:打造服务“三农”的护城河

发布时间:2021-04-21 08:30:5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胡杨

自本世纪初登上中国的金融舞台以来,农商行这个群体就始终与“三农”领域共起舞、同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金融支农支小导向得到进一步强化,大行服务下沉,“三农”和小微领域不再只是农商行的“自留地”。

农商行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未来式”,如何平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上述问题,农商行已有诸多思考。

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就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而言,银保监会近日印发的《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这意味着“三农”领域将迎来更加多样的服务主体和更为丰富的金融资源。随着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服务重心不断下沉、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配套机制不断完善,“三农”领域不再只是农商行的“自留地”。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商行的传统优势不再牢固,该怎么办?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乡村振兴给农商行提供了发展机会,因此农商行必须对乡村振兴进行系统研究。

从内部发展而言,一位中东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认为,农商行应个性化发展,分析当地特色产业,挖掘客户需求,顺应政策推出相应支持“三农”的金融产品,与大行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注重发展质量,深耕细作,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农商行。正如《通知》中要求,“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深耕当地的优势,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

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重点

找准定位、做足主业是农商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经营的“主心骨”。但农商行应聚焦的业务方向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在北部地区某农商行人士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建设行动等为抓手的五大方面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都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给农商行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北京农商行日前印发了《金融支持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方案》,详细部署2021年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工作,力争实现涉农贷款稳步增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的经营目标。

为契合首都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北京农商行研发推出五大类17款配套融资产品;积极助力新农村建设,累计为旧村改造、农民回迁安置、集体产业发展等项目提供近1300亿元授信;全面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累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信贷资金逾40亿元;针对农村地区征信不完善等问题,该行还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项目,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系统,填补了北京地区农村信用体系的空白。

对于农村地区抵押担保措施不健全等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上述北部地区农商行人士建议,下一步,农商行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风险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无疑让银行服务“三农”具备更多可能。反过来看,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新型客户主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也为银行今后的风险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山东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欧永生提示称,乡村振兴中,农商行要把握好风险与发展的平衡关系,既要注重预防,又要加强危机处理,特别是要针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松散、涉农信贷项目风险增多等问题,着力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加强逆周期管理,稳健控制新增量,全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严控大额贷款准入,专注做小做散,不断提升零售业务占比及综合贡献度。此外,重新审视定位金融市场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上述北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认为,在服务乡村振兴这个长期过程中,农商行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关注客户风险与收益,寻找最佳平衡点。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网点覆盖面广的地缘优势,在基于对当地企业、农户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风控有效落实到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上,真正做到农村客户身边的银行;二是将信贷投放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和农户上,通过进一步落实“增量、扩面”的金融服务要求,在投放上做到小额、分散,从而控制风险;三是在与属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经营机遇,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型农业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有部分农商行采取分散风险的办法。奉化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通过与当地农合联、保险公司达成合作,由当地政府设立200万元“风险池”资金,该行按照1∶100的规模提供2亿元授信额度,保险公司为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并根据农合联会员信用等级,在贷款、保险利率上分别给予1%-1.2%的优惠,从根本上实现风险共担、降低各方风险,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

(记者李林鸾、实习记者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农商行:打造服务“三农”的护城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21

□记者 胡杨

自本世纪初登上中国的金融舞台以来,农商行这个群体就始终与“三农”领域共起舞、同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金融支农支小导向得到进一步强化,大行服务下沉,“三农”和小微领域不再只是农商行的“自留地”。

农商行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未来式”,如何平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上述问题,农商行已有诸多思考。

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就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而言,银保监会近日印发的《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这意味着“三农”领域将迎来更加多样的服务主体和更为丰富的金融资源。随着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服务重心不断下沉、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配套机制不断完善,“三农”领域不再只是农商行的“自留地”。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商行的传统优势不再牢固,该怎么办?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乡村振兴给农商行提供了发展机会,因此农商行必须对乡村振兴进行系统研究。

从内部发展而言,一位中东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认为,农商行应个性化发展,分析当地特色产业,挖掘客户需求,顺应政策推出相应支持“三农”的金融产品,与大行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注重发展质量,深耕细作,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农商行。正如《通知》中要求,“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深耕当地的优势,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

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重点

找准定位、做足主业是农商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经营的“主心骨”。但农商行应聚焦的业务方向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在北部地区某农商行人士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建设行动等为抓手的五大方面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都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给农商行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北京农商行日前印发了《金融支持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方案》,详细部署2021年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工作,力争实现涉农贷款稳步增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的经营目标。

为契合首都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北京农商行研发推出五大类17款配套融资产品;积极助力新农村建设,累计为旧村改造、农民回迁安置、集体产业发展等项目提供近1300亿元授信;全面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累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信贷资金逾40亿元;针对农村地区征信不完善等问题,该行还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项目,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系统,填补了北京地区农村信用体系的空白。

对于农村地区抵押担保措施不健全等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上述北部地区农商行人士建议,下一步,农商行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风险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无疑让银行服务“三农”具备更多可能。反过来看,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新型客户主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也为银行今后的风险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山东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欧永生提示称,乡村振兴中,农商行要把握好风险与发展的平衡关系,既要注重预防,又要加强危机处理,特别是要针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松散、涉农信贷项目风险增多等问题,着力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加强逆周期管理,稳健控制新增量,全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严控大额贷款准入,专注做小做散,不断提升零售业务占比及综合贡献度。此外,重新审视定位金融市场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上述北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认为,在服务乡村振兴这个长期过程中,农商行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关注客户风险与收益,寻找最佳平衡点。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网点覆盖面广的地缘优势,在基于对当地企业、农户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风控有效落实到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上,真正做到农村客户身边的银行;二是将信贷投放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和农户上,通过进一步落实“增量、扩面”的金融服务要求,在投放上做到小额、分散,从而控制风险;三是在与属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经营机遇,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型农业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有部分农商行采取分散风险的办法。奉化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通过与当地农合联、保险公司达成合作,由当地政府设立200万元“风险池”资金,该行按照1∶100的规模提供2亿元授信额度,保险公司为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并根据农合联会员信用等级,在贷款、保险利率上分别给予1%-1.2%的优惠,从根本上实现风险共担、降低各方风险,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

(记者李林鸾、实习记者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