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娜娜
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国有大型银行一直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经营效率取得长足进步。
近期,银保监会选取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的17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包括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13家国际大型银行。对比发现,我国大型银行竞争力显著增强,与发达国家大型银行差距明显缩小,经营效率基本相当。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国大型银行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形成了独特优势,但我国大型银行在资产管理、综合化经营、跨国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大型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改革,提高服务实体能力,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型银行领先优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银行主体建立,且各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互补的银行体系。在此体系里,大型银行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4家银行均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多样性,都位居世界前列。
英国《银行家》杂志基于一级资本作为衡量银行实力的关键指标,每年发布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已连续3年蝉联前1000强银行前4名。
在202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名单时提到,中国大型银行对美国银行的领先优势有所增加。上述四大行的增长速度和利润增幅均超过排名前10名中的4家美国银行。
2020年是英国《银行家》杂志1000强排名创办50周年。1970年的首届排名中并没有中国的银行。随着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银行开始变得更加突出,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银行一直在排行榜上占据领先位置。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分析认为,2020年1000强银行榜单发布意味着全球银行业格局持续变迁。欧美地区低(负)利率的环境将进一步损伤银行业的盈利空间和规模增长,预计全球银行业“东升西降”格局持续,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和实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一系列核心指标或可说明大型银行领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银行资产规模逐步增加。截至2020年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等4家大型银行总资产分别为33.35万亿元、28.13万亿元、27.21万亿元、24.4万亿元。
疫情冲击下,大型国有银行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盈利能力方面,四大行2020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00%、1.02%、0.83%、0.8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95%、12.12%、11.35%、10.61%。盈利能力指标相较国际大行具有优势。
在风险抵御能力指标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8%、13.62%、11.04%、11.28%;拨备覆盖率为180.68%、213.59%、260.64%、177.84%,保持较为充足的风险抵御能力。
经营效率逐步提升
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大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银行从传统线下向线上转变,互联网银行、移动端持续发展,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
有业内人士介绍,我国4家大行电子银行分流率超过95%,较十年前上升近50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大行人均存贷款规模不断提高,四大行人均存贷款均已超过相关国际大行。
工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截至2020年末,该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到4.16亿户,月动户突破1.1亿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保持同业第一。2020年,该行在技术上打通线上网络金融平台、线下网点、客户经理与远程银行中心,实现全渠道连接。同时去年和前年推行线上下单、线下受理服务,推出之后增长非常快,两年内就对传统业务替代率超过了80%。
中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该行全渠道的数字化、开放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2.11亿户,交易额达到32.28万亿元,个人有效客户中手机银行用户占比超过66%,手机银行月活客户中,交易客户的占比超过了62%。
作为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在成本管理方面,四大行持续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成本收入比继续保持在良好水平。
服务小微逐步增量提效
近年来,大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服务小微作为战略业务方向,以普惠金融事业部为中心,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体制。
2020年末,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5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近两年平均增速达53.95%。2020年,四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19%,信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0.51个百分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领先绝大多数国家,2009-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存量贷款增长了2.4倍,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世界性难题。数字化转型助力开拓普惠金融新局面。如,建行推出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惠懂你”服务平台,实现立等可贷,相比传统方式大幅提升办贷效率,申贷获得率提高至90%以上,不良贷款率也控制在1%以内。
近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介绍了今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提效的新目标,包括金融供给增量、优化结构、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和能力建设等。总的目标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实现增速、户数“两增”,其中5家大型银行要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继续稳中有降。继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中,普惠金融类指标比重占比要不低于10%;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要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不少于50个基点的优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6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1万亿元,同比增速33.8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21.3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40.04万户,同比增加531.75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55.78%;一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6%,较2020年下降0.2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
丁晓芳还表示,银保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具有适应性、可持续、高质量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记者 冯娜娜
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国有大型银行一直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经营效率取得长足进步。
近期,银保监会选取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的17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包括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13家国际大型银行。对比发现,我国大型银行竞争力显著增强,与发达国家大型银行差距明显缩小,经营效率基本相当。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国大型银行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形成了独特优势,但我国大型银行在资产管理、综合化经营、跨国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大型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改革,提高服务实体能力,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型银行领先优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银行主体建立,且各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互补的银行体系。在此体系里,大型银行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4家银行均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多样性,都位居世界前列。
英国《银行家》杂志基于一级资本作为衡量银行实力的关键指标,每年发布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已连续3年蝉联前1000强银行前4名。
在202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名单时提到,中国大型银行对美国银行的领先优势有所增加。上述四大行的增长速度和利润增幅均超过排名前10名中的4家美国银行。
2020年是英国《银行家》杂志1000强排名创办50周年。1970年的首届排名中并没有中国的银行。随着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银行开始变得更加突出,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银行一直在排行榜上占据领先位置。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分析认为,2020年1000强银行榜单发布意味着全球银行业格局持续变迁。欧美地区低(负)利率的环境将进一步损伤银行业的盈利空间和规模增长,预计全球银行业“东升西降”格局持续,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和实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一系列核心指标或可说明大型银行领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银行资产规模逐步增加。截至2020年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等4家大型银行总资产分别为33.35万亿元、28.13万亿元、27.21万亿元、24.4万亿元。
疫情冲击下,大型国有银行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盈利能力方面,四大行2020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00%、1.02%、0.83%、0.8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95%、12.12%、11.35%、10.61%。盈利能力指标相较国际大行具有优势。
在风险抵御能力指标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8%、13.62%、11.04%、11.28%;拨备覆盖率为180.68%、213.59%、260.64%、177.84%,保持较为充足的风险抵御能力。
经营效率逐步提升
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大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银行从传统线下向线上转变,互联网银行、移动端持续发展,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
有业内人士介绍,我国4家大行电子银行分流率超过95%,较十年前上升近50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大行人均存贷款规模不断提高,四大行人均存贷款均已超过相关国际大行。
工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截至2020年末,该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到4.16亿户,月动户突破1.1亿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保持同业第一。2020年,该行在技术上打通线上网络金融平台、线下网点、客户经理与远程银行中心,实现全渠道连接。同时去年和前年推行线上下单、线下受理服务,推出之后增长非常快,两年内就对传统业务替代率超过了80%。
中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该行全渠道的数字化、开放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2.11亿户,交易额达到32.28万亿元,个人有效客户中手机银行用户占比超过66%,手机银行月活客户中,交易客户的占比超过了62%。
作为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在成本管理方面,四大行持续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成本收入比继续保持在良好水平。
服务小微逐步增量提效
近年来,大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服务小微作为战略业务方向,以普惠金融事业部为中心,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体制。
2020年末,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5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近两年平均增速达53.95%。2020年,四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19%,信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了0.51个百分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领先绝大多数国家,2009-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存量贷款增长了2.4倍,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世界性难题。数字化转型助力开拓普惠金融新局面。如,建行推出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惠懂你”服务平台,实现立等可贷,相比传统方式大幅提升办贷效率,申贷获得率提高至90%以上,不良贷款率也控制在1%以内。
近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介绍了今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提效的新目标,包括金融供给增量、优化结构、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和能力建设等。总的目标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实现增速、户数“两增”,其中5家大型银行要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继续稳中有降。继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中,普惠金融类指标比重占比要不低于10%;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要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不少于50个基点的优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6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1万亿元,同比增速33.8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21.3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40.04万户,同比增加531.75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55.78%;一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6%,较2020年下降0.2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
丁晓芳还表示,银保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具有适应性、可持续、高质量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