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乡村振兴进行时

红土地上映红心——农业银行于都县支行支持地方发展纪事

发布时间:2021-05-13 09:44:2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谢文军 宋石长

这是一片地理意义上的红土地——山上的土层、路边的花圃、施工的工地,到处都被富含铁铝氧化物的褐红色土壤所覆盖。

这是一片历史意义上的红土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渡河,开始了人类壮举的2万5千里长征……

回望历史,反哺乡亲。在江西省于都县——这片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润的红土地,一批又一批农行人背负着服务城乡的使命担当,开启了他们面向“三农”的初心实践,留下了一串串平凡日常却饱含真情的故事。

群众需要记在心

“往上数三代,家家有烈士。”在于都县采访时,当地的老百姓几乎众口一词。

有史料为证。当年于都县的大部分青壮年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先后有6.8万余人加入了红军,10万人支前参战,1.7万人参加长征,有姓名可考的烈士1.6万人,而人口从1933年的34万锐减到1936年的17万。

北上无音讯,归来是忠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红色的种子一直深深扎根在当地人民心中。这颗种子,同样也落进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农行人心里。

“谈不上高尚,和先辈们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相比,我们的努力微不足道。”农行于都县贡江支行行长李新宇说:“面对淳朴的于都人民,只想能尽一分力,让这片红土地上的群众早日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李新宇是“红三代”,爷爷李晋禄1933年参加红军,次年在福建作战牺牲。听着爷爷故事长大的他,工作中始终做到服务为民,走好属于红军后代的新“长征”。

有次他下乡收贷,发现借款人家徒四壁,十分震惊。后经了解,原来是借款人刚刚去世,生前因病欠下一屁股外债,留下老伴一人连生计都成问题。“当时,我们帮助老人找齐看病留存下来的票据,向乡民政所工作人员报告,想办法减轻老人的一些负担。”临走时,李新宇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0元现金,塞到了老人的手里。

后来,老人专程到行里感谢和还贷。在老人的眼里,几位戴着党徽来到家里的干部就是她的恩人,没有他们想办法办好几万多元的医疗救助款,她没办法想象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把相处的感悟写进日记,把群众的需要记在心里。”这是农行于都县支行驻小溪乡藤桥村第一书记李小平常说的话。

从2017年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来,李小平就把藤桥村当成了自己的家。贫困户孙兵古常年患病吃药,李小平成了老人的孝顺孩子,几乎天天忙前跑后,端茶喂药。去年新冠疫情来临,李小平又成了村民处理急难事的“第一联系人”:低保户郭灶石家中断粮了,他自掏腰包送去了米与肉;孙春生家小孩上不了网课,他第一时间安排联系装好宽带……

李新宇、李小平,只是农行于都县支行众多普通员工的代表。更多的时候,更多类似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上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业务发展的保障。我们期望,支行的每一名员工走出去,都是一面旗帜,树立起我们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良好形象。”支行党委书记、行长袁永军说。

为民服务一条心

一心为民,无论是苏区精神还是长征精神,都是最为重要的内涵所在。而体现在于都农行人身上,就是两句话——客户利益无小事,服务追求无止境。

“申请银行贷款,谁都想早点拿到贷款,我能做的,就是确保客户贷款不会因我这个环节耽搁太久。”共产党员刘福寿从2013年网点负责人岗位退下来至今、负责信贷审查近8年时间里,他经手的贷款几乎没有过过夜。

按支行的信贷业务量,刘福寿一个人每天平均要审查贷款30笔以上,晚上七八点下班是常态。“有时贷款实在太多了,要做到当日贷款当日审完,要加班到十一二点,眼睛花了就到楼顶吹吹风……”刘福寿说得轻描淡写。

“有加班费吗?”“没有。”“家里不管吗?”“没事。”

“有规定一笔贷款要多久审查完?为什么非要当天加班审查完?”“将心比心吧,每个人都把时间缩短一点,我们给客户的印象就会好不止一点。”

一问一答,言语虽朴素,意义大不同。

赣州市人口最多的县市,系统内员工最少的支行,这就是农行于都县支行金融服务面临的强度和难度。为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像刘福寿这样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员工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串又一串。

王华英,工贸城支行普通员工。怀孕半年的她身体不适遵医嘱在家静养保胎,接到客户的求援电话后,不顾家人反对,骑个电动车就第一时间赶到网点处理好。

张秀炯,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上班期间不慎摔了一跤,还像没事人一样坚守岗位、引导客户,最后实在痛得直接坐到地上,到医院一查才发现骨裂了。

蒙永长,担任网点负责人近20年的老共产党员。参加工作30多年,有一次又一次回城照顾妻儿老小的机会,至今却仍在乡村奔忙、与农户打交道……

振兴发展真用心

囿于历史及区位等因素,于都县多年来被列入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罗霄山扶贫攻坚片区县。直至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超过13万余人,占赣州市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于都儿女的梦想。金融“输血”帮助于都人民圆梦,也成了一代代农行人的不懈追求。

古嶂片区是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集中贫困区和危旧土坯房区,这个当地人称“小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山区,也是县里地质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143户、451名村民长期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

金融输血,助力发展。农行于都县支行创造性地开发出“移民搬迁贷”“金穗光伏贷”“产业信贷通”等系列金融产品,对村民搬新居、稳收入、兴产业全链条进行扶持,同时把金融工作站开进了移民新村,把“融资”与“融智”结合,新建设的大桥新村不仅成了村民创业发展的样板,也成了传播金融知识、综合金融服务的“示范田”。

每一项产品的创新,都源于对这片红土地的厚爱,源于实现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需要。在全市农行系统乃至赣州市级层面推出的许多金融产品,于都是第一块试验田。“银政扶贫信贷通”由当地政府与农行共同研发,随后以“产业扶贫信贷通”形式在赣州全市推广;“金穗光伏贷”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成了全市金融系统的一个主推产品……

随着2020年4月与全省25个县市一起退出脱贫县市序列,于都县自此迈出了从脱贫退出到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我在圩镇开了一家摩托车专卖店,年初厂里搞活动,我想趁活动价购进80辆摩托车,但手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没想到农行推出了商铺贷,利息低,额度高,而且免担保抵押,随用随借,真帮了我的大忙。”在原中央苏区兵工厂、中共胜利县委所在地银坑镇,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个体工商户彭世文,在农行成功办理“商铺贷”后,先后介绍当地20多户个体工商户顺利贷到了款。如今,这款在农行于都县支行试点推出的产品,不到一年时间累计发放贷款5800余万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一名从外地调往农行于都县支行工作的员工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在这片红土地上,有着我所认识的最淳朴的人民,他们无私地馈赠给我最好的“长征行囊”——里面装着信仰、勇气和前行的动力。


农行于都县支行客户经理上门开展农户信贷调查。 谢文军/摄


乡村振兴进行时

红土地上映红心——农业银行于都县支行支持地方发展纪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5-13

□谢文军 宋石长

这是一片地理意义上的红土地——山上的土层、路边的花圃、施工的工地,到处都被富含铁铝氧化物的褐红色土壤所覆盖。

这是一片历史意义上的红土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渡河,开始了人类壮举的2万5千里长征……

回望历史,反哺乡亲。在江西省于都县——这片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润的红土地,一批又一批农行人背负着服务城乡的使命担当,开启了他们面向“三农”的初心实践,留下了一串串平凡日常却饱含真情的故事。

群众需要记在心

“往上数三代,家家有烈士。”在于都县采访时,当地的老百姓几乎众口一词。

有史料为证。当年于都县的大部分青壮年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先后有6.8万余人加入了红军,10万人支前参战,1.7万人参加长征,有姓名可考的烈士1.6万人,而人口从1933年的34万锐减到1936年的17万。

北上无音讯,归来是忠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红色的种子一直深深扎根在当地人民心中。这颗种子,同样也落进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农行人心里。

“谈不上高尚,和先辈们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相比,我们的努力微不足道。”农行于都县贡江支行行长李新宇说:“面对淳朴的于都人民,只想能尽一分力,让这片红土地上的群众早日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李新宇是“红三代”,爷爷李晋禄1933年参加红军,次年在福建作战牺牲。听着爷爷故事长大的他,工作中始终做到服务为民,走好属于红军后代的新“长征”。

有次他下乡收贷,发现借款人家徒四壁,十分震惊。后经了解,原来是借款人刚刚去世,生前因病欠下一屁股外债,留下老伴一人连生计都成问题。“当时,我们帮助老人找齐看病留存下来的票据,向乡民政所工作人员报告,想办法减轻老人的一些负担。”临走时,李新宇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0元现金,塞到了老人的手里。

后来,老人专程到行里感谢和还贷。在老人的眼里,几位戴着党徽来到家里的干部就是她的恩人,没有他们想办法办好几万多元的医疗救助款,她没办法想象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把相处的感悟写进日记,把群众的需要记在心里。”这是农行于都县支行驻小溪乡藤桥村第一书记李小平常说的话。

从2017年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来,李小平就把藤桥村当成了自己的家。贫困户孙兵古常年患病吃药,李小平成了老人的孝顺孩子,几乎天天忙前跑后,端茶喂药。去年新冠疫情来临,李小平又成了村民处理急难事的“第一联系人”:低保户郭灶石家中断粮了,他自掏腰包送去了米与肉;孙春生家小孩上不了网课,他第一时间安排联系装好宽带……

李新宇、李小平,只是农行于都县支行众多普通员工的代表。更多的时候,更多类似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上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业务发展的保障。我们期望,支行的每一名员工走出去,都是一面旗帜,树立起我们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良好形象。”支行党委书记、行长袁永军说。

为民服务一条心

一心为民,无论是苏区精神还是长征精神,都是最为重要的内涵所在。而体现在于都农行人身上,就是两句话——客户利益无小事,服务追求无止境。

“申请银行贷款,谁都想早点拿到贷款,我能做的,就是确保客户贷款不会因我这个环节耽搁太久。”共产党员刘福寿从2013年网点负责人岗位退下来至今、负责信贷审查近8年时间里,他经手的贷款几乎没有过过夜。

按支行的信贷业务量,刘福寿一个人每天平均要审查贷款30笔以上,晚上七八点下班是常态。“有时贷款实在太多了,要做到当日贷款当日审完,要加班到十一二点,眼睛花了就到楼顶吹吹风……”刘福寿说得轻描淡写。

“有加班费吗?”“没有。”“家里不管吗?”“没事。”

“有规定一笔贷款要多久审查完?为什么非要当天加班审查完?”“将心比心吧,每个人都把时间缩短一点,我们给客户的印象就会好不止一点。”

一问一答,言语虽朴素,意义大不同。

赣州市人口最多的县市,系统内员工最少的支行,这就是农行于都县支行金融服务面临的强度和难度。为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像刘福寿这样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员工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串又一串。

王华英,工贸城支行普通员工。怀孕半年的她身体不适遵医嘱在家静养保胎,接到客户的求援电话后,不顾家人反对,骑个电动车就第一时间赶到网点处理好。

张秀炯,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上班期间不慎摔了一跤,还像没事人一样坚守岗位、引导客户,最后实在痛得直接坐到地上,到医院一查才发现骨裂了。

蒙永长,担任网点负责人近20年的老共产党员。参加工作30多年,有一次又一次回城照顾妻儿老小的机会,至今却仍在乡村奔忙、与农户打交道……

振兴发展真用心

囿于历史及区位等因素,于都县多年来被列入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罗霄山扶贫攻坚片区县。直至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超过13万余人,占赣州市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于都儿女的梦想。金融“输血”帮助于都人民圆梦,也成了一代代农行人的不懈追求。

古嶂片区是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集中贫困区和危旧土坯房区,这个当地人称“小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山区,也是县里地质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143户、451名村民长期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

金融输血,助力发展。农行于都县支行创造性地开发出“移民搬迁贷”“金穗光伏贷”“产业信贷通”等系列金融产品,对村民搬新居、稳收入、兴产业全链条进行扶持,同时把金融工作站开进了移民新村,把“融资”与“融智”结合,新建设的大桥新村不仅成了村民创业发展的样板,也成了传播金融知识、综合金融服务的“示范田”。

每一项产品的创新,都源于对这片红土地的厚爱,源于实现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需要。在全市农行系统乃至赣州市级层面推出的许多金融产品,于都是第一块试验田。“银政扶贫信贷通”由当地政府与农行共同研发,随后以“产业扶贫信贷通”形式在赣州全市推广;“金穗光伏贷”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成了全市金融系统的一个主推产品……

随着2020年4月与全省25个县市一起退出脱贫县市序列,于都县自此迈出了从脱贫退出到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我在圩镇开了一家摩托车专卖店,年初厂里搞活动,我想趁活动价购进80辆摩托车,但手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没想到农行推出了商铺贷,利息低,额度高,而且免担保抵押,随用随借,真帮了我的大忙。”在原中央苏区兵工厂、中共胜利县委所在地银坑镇,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个体工商户彭世文,在农行成功办理“商铺贷”后,先后介绍当地20多户个体工商户顺利贷到了款。如今,这款在农行于都县支行试点推出的产品,不到一年时间累计发放贷款5800余万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一名从外地调往农行于都县支行工作的员工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在这片红土地上,有着我所认识的最淳朴的人民,他们无私地馈赠给我最好的“长征行囊”——里面装着信仰、勇气和前行的动力。


农行于都县支行客户经理上门开展农户信贷调查。 谢文军/摄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