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实践面面观

发布时间:2021-07-05 08:47:1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委员会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紧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聚焦“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尤其是投融资体系建设,精炼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合作情况,深入分析了较为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各参与主体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宏观政策环境

稳定可预期的支持政策、清晰透明实用性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的互联互通标准,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宏观政策环境,为 “一带一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不断强化、规则陆续制定并完善、标准逐步制定,但也面临着各国宏观政策环境差异较大、政策沟通机制不畅通、政策规则标准不兼容等问题。针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宏观政策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沟通长效机制,加强政策规则标准方面的合作协调,为“一带一路”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支持。

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不同国家间、不同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构建多层次融资市场,加强货币合作并完善支付结算体系,同时需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识别处理机制;在规则方面,需充分借鉴国际规则,使“一带一路”的规则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在标准方面,需要推动同国际性、区域性标准制定机构的合作,建立金融标准合作趋同的常态化机制,推动“一带一路”金融企业标准建设及金融标准相关人才的培养,助力“一带一路”金融标准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信贷支持

在过去几年里,信贷支持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机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主要可分成四类: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专项投资基金(如丝路基金)和商业性银行。但从整体授信规模来看,中国政策性银行仍扮演主导和先行角色,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的项目主要是由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提供融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相对有限。政府及政策性机构需针对“一带一路”信贷支持方面的难点提供针对性的支持,着力帮助降低甚至突破企业、投资者等在沿线国家面对的各种障碍;商业银行也需要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加强金融创新以及做好信贷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在国际合作层面,建议一是建立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二是推进“一带一路”金融治理体系和信用评级机制,三是支持绿色融资标准的共同制定以及推动投资绿色项目,四是实现政府间协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五是构建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在商业银行层面,一是审慎投贷,降低风险,二是推进国际化,提升网络布局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金融合作,提升自身跨境服务能力。

“一带一路”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与实现方式。当前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直接投资(包括非金融类与金融类)日趋多样化,一级市场融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并购市场保持韧性,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补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等。

与此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成熟度参差不齐,区域内股权融资仍存在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国际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未来,仍需不断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提升市场主体自身业务能力,推动金融科技在实践中的运用,降低区域内不同国家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结合股权融资业务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沿线国家股权融资业务可以尝试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一是提升合作,有效管控风险,二是把握机遇,提升服务能力,三是科技赋能,加强信息共享,四是积极宣传,增强国际参与。

“一带一路”债券发行

债券融资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缺的金融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债券相关制度安排逐步建立,“一带一路”债券发行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一带一路”债券发行方面实现了突破,监管层面也给予了“一带一路”债券发行较多的政策便利优惠。但从发行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债券的发行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且面临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的风险。这要求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战略对接,促进信息公开共享,积极进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框架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有针对地推出优质跨境金融产品、积极推动中国的债券指数纳入国际指数,构建跨境风险防范网络,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企业提供更为便利、低廉的融资,并使各国投资者能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红利。建议一是坚持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稳步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债券融资规模,二是充分利用境外或当地金融市场,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融资需求,三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债券,支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四是坚持发展适用原则,构建“一带一路”债券评估机制。

“一带一路”保险服务

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一带一路”跨境合作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与服务,减轻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后顾之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相关保险公司已基本可以覆盖“一带一路”常规险种,承保范围涵盖交通、能源、电信等全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一带一路”跨境保险产品与创新服务稳步发展,中资保险公司加快推进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服务海外中资企业客户的能力,“一带一路”风险管理行业协作平台机制初步建立。然而,保险业在跨国业务方面整体步伐慢于银行业,更落后于实体经济,比起单纯的资本运作,如何推动保险主业跟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更具挑战性,对行业的海外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和监管指导,引导保险公司协调有序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各国保险公司也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自身海外发展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以实现行业更大的发展。建议一是积极推动国际保险业顶层设计,二是持续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建立完善保险行业内外部合作机制,四是落实保险监管互联互通建设。

“一带一路”支付结算

随着“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快速发展,除美元和欧元等世界性货币外,人民币等区域性货币与本币的直接兑换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支付系统是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是确保沿线国家之间跨境资金高效、安全融通的关键。建议一是开发并完善更安全便利、更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二是严格监管新兴支付方式的风险,加强CBDC的基础研究,并加快推动CBDC研发和试点推广,三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适时适度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跨境支付结算法律框架和监测体系,四是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跨境支付结算系统的主体结构,欢迎合格的第三方机构进入跨境支付结算市场。

“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建设

“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产品为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一带一路”投融资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匹配难度大、信任成本高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融资效率。从平台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比其他领域的平台型业态,例如较为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贸易平台等,现有的“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的成熟度还不高,对于平台的发展,建议一是积极开展平台间合作,提升资源聚集能力,二是加强用户赋能,探索建立服务闭环,三是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四是依托强监管的市场,优化平台信用机制。

“一带一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区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第一产业和小微经济占比较大,对普惠金融需求旺盛。在“一带一路”普惠金融合作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确度;加大普惠金融专项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消费者教育力度,强化消费者风险控制理念,防范金融科技滥用;深化普惠金融认知,重视金融赋能,将金融服务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评估与管理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面临各类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不单是融资开展项目的企业自身需要关注的,为项目提供投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应关注。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是变化的、动态的,新的挑战会不断出现,因此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有一个健全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来支撑,主要包括组织职能、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等方面。组织职能方面,建议企业建立“权责清晰、全员参与”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组织分工。管理体系方面,建议企业通过优化设计及执行,充分发挥战略先行效益。管理程序方面,针对管理流程不完善,投资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闭环式管理程序的缺失等内部管理问题,企业可建立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的风险管理程序,每一环节的管理内容与管理结果应作为其他环节管理活动的必要依据,实现事前调查评审、事中及时跟踪、事后全面评价的闭环管理。

“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大量民商事、投资争议也随之产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及法治环境复杂、法律制度差异较大、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习惯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灵活、高效的“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的“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仍以诉讼和仲裁为主,调解、和解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应用仍十分有限,“一带一路”争端解决仍面临复杂性强、地方保护主义、执行困难等多重挑战,未来还需要通过建立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一带一路”商事仲裁机制、加快国际商事法庭的建设等措施,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障。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展望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跨地区、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疫情限制了人员物资往来,重创了国际贸易与投资,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疫情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捐款捐物支援抗疫工作,并迅速采取多种举措应对疫情对金融机构影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效保障了金融供给的“生命线”。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严峻的宏观形势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带来了不少变数。短期来看,资本市场震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主要的风险。中长期来看,疫情进一步暴露了一些国家在债务方面的脆弱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减贫脱贫负担,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或将加剧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亚金协作为区域性、非政府、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将充分发挥其国际化优势,调动成员机构利用自身禀赋,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振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朝着更加包容、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方面,提出以下七点建议:一是促进标准互通,加强政策沟通。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服务设施联通。三是优化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促进贸易畅通。四是做实普惠金融,促进民心相通。五是用好金融科技,赋能资金融通。六是强化风险管理,强化管理能力。七是践行绿色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实践面面观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05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委员会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紧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聚焦“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尤其是投融资体系建设,精炼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合作情况,深入分析了较为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各参与主体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宏观政策环境

稳定可预期的支持政策、清晰透明实用性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的互联互通标准,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宏观政策环境,为 “一带一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不断强化、规则陆续制定并完善、标准逐步制定,但也面临着各国宏观政策环境差异较大、政策沟通机制不畅通、政策规则标准不兼容等问题。针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宏观政策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沟通长效机制,加强政策规则标准方面的合作协调,为“一带一路”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支持。

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强不同国家间、不同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构建多层次融资市场,加强货币合作并完善支付结算体系,同时需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识别处理机制;在规则方面,需充分借鉴国际规则,使“一带一路”的规则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在标准方面,需要推动同国际性、区域性标准制定机构的合作,建立金融标准合作趋同的常态化机制,推动“一带一路”金融企业标准建设及金融标准相关人才的培养,助力“一带一路”金融标准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信贷支持

在过去几年里,信贷支持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机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主要可分成四类: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专项投资基金(如丝路基金)和商业性银行。但从整体授信规模来看,中国政策性银行仍扮演主导和先行角色,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的项目主要是由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提供融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相对有限。政府及政策性机构需针对“一带一路”信贷支持方面的难点提供针对性的支持,着力帮助降低甚至突破企业、投资者等在沿线国家面对的各种障碍;商业银行也需要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加强金融创新以及做好信贷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在国际合作层面,建议一是建立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二是推进“一带一路”金融治理体系和信用评级机制,三是支持绿色融资标准的共同制定以及推动投资绿色项目,四是实现政府间协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五是构建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在商业银行层面,一是审慎投贷,降低风险,二是推进国际化,提升网络布局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金融合作,提升自身跨境服务能力。

“一带一路”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与实现方式。当前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直接投资(包括非金融类与金融类)日趋多样化,一级市场融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并购市场保持韧性,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补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等。

与此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成熟度参差不齐,区域内股权融资仍存在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国际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未来,仍需不断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提升市场主体自身业务能力,推动金融科技在实践中的运用,降低区域内不同国家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结合股权融资业务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沿线国家股权融资业务可以尝试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一是提升合作,有效管控风险,二是把握机遇,提升服务能力,三是科技赋能,加强信息共享,四是积极宣传,增强国际参与。

“一带一路”债券发行

债券融资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缺的金融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债券相关制度安排逐步建立,“一带一路”债券发行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一带一路”债券发行方面实现了突破,监管层面也给予了“一带一路”债券发行较多的政策便利优惠。但从发行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债券的发行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且面临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的风险。这要求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战略对接,促进信息公开共享,积极进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框架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有针对地推出优质跨境金融产品、积极推动中国的债券指数纳入国际指数,构建跨境风险防范网络,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企业提供更为便利、低廉的融资,并使各国投资者能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红利。建议一是坚持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稳步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债券融资规模,二是充分利用境外或当地金融市场,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融资需求,三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债券,支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四是坚持发展适用原则,构建“一带一路”债券评估机制。

“一带一路”保险服务

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一带一路”跨境合作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与服务,减轻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后顾之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相关保险公司已基本可以覆盖“一带一路”常规险种,承保范围涵盖交通、能源、电信等全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一带一路”跨境保险产品与创新服务稳步发展,中资保险公司加快推进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服务海外中资企业客户的能力,“一带一路”风险管理行业协作平台机制初步建立。然而,保险业在跨国业务方面整体步伐慢于银行业,更落后于实体经济,比起单纯的资本运作,如何推动保险主业跟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更具挑战性,对行业的海外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和监管指导,引导保险公司协调有序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各国保险公司也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自身海外发展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以实现行业更大的发展。建议一是积极推动国际保险业顶层设计,二是持续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建立完善保险行业内外部合作机制,四是落实保险监管互联互通建设。

“一带一路”支付结算

随着“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快速发展,除美元和欧元等世界性货币外,人民币等区域性货币与本币的直接兑换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支付系统是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是确保沿线国家之间跨境资金高效、安全融通的关键。建议一是开发并完善更安全便利、更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二是严格监管新兴支付方式的风险,加强CBDC的基础研究,并加快推动CBDC研发和试点推广,三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适时适度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跨境支付结算法律框架和监测体系,四是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跨境支付结算系统的主体结构,欢迎合格的第三方机构进入跨境支付结算市场。

“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建设

“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产品为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一带一路”投融资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匹配难度大、信任成本高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融资效率。从平台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比其他领域的平台型业态,例如较为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贸易平台等,现有的“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的成熟度还不高,对于平台的发展,建议一是积极开展平台间合作,提升资源聚集能力,二是加强用户赋能,探索建立服务闭环,三是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四是依托强监管的市场,优化平台信用机制。

“一带一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区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第一产业和小微经济占比较大,对普惠金融需求旺盛。在“一带一路”普惠金融合作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确度;加大普惠金融专项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消费者教育力度,强化消费者风险控制理念,防范金融科技滥用;深化普惠金融认知,重视金融赋能,将金融服务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评估与管理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面临各类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不单是融资开展项目的企业自身需要关注的,为项目提供投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应关注。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是变化的、动态的,新的挑战会不断出现,因此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有一个健全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来支撑,主要包括组织职能、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等方面。组织职能方面,建议企业建立“权责清晰、全员参与”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组织分工。管理体系方面,建议企业通过优化设计及执行,充分发挥战略先行效益。管理程序方面,针对管理流程不完善,投资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闭环式管理程序的缺失等内部管理问题,企业可建立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的风险管理程序,每一环节的管理内容与管理结果应作为其他环节管理活动的必要依据,实现事前调查评审、事中及时跟踪、事后全面评价的闭环管理。

“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大量民商事、投资争议也随之产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及法治环境复杂、法律制度差异较大、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习惯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灵活、高效的“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的“一带一路”投资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仍以诉讼和仲裁为主,调解、和解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应用仍十分有限,“一带一路”争端解决仍面临复杂性强、地方保护主义、执行困难等多重挑战,未来还需要通过建立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一带一路”商事仲裁机制、加快国际商事法庭的建设等措施,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障。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展望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跨地区、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疫情限制了人员物资往来,重创了国际贸易与投资,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疫情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捐款捐物支援抗疫工作,并迅速采取多种举措应对疫情对金融机构影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效保障了金融供给的“生命线”。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严峻的宏观形势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带来了不少变数。短期来看,资本市场震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主要的风险。中长期来看,疫情进一步暴露了一些国家在债务方面的脆弱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减贫脱贫负担,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或将加剧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亚金协作为区域性、非政府、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将充分发挥其国际化优势,调动成员机构利用自身禀赋,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振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朝着更加包容、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方面,提出以下七点建议:一是促进标准互通,加强政策沟通。二是拓展融资渠道,服务设施联通。三是优化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促进贸易畅通。四是做实普惠金融,促进民心相通。五是用好金融科技,赋能资金融通。六是强化风险管理,强化管理能力。七是践行绿色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