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零部件再制造面临发展契机

车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1-08-03 08:56:5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推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确定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行动,在售后维修、保险、商贸、物流、租赁等领域推广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文办设备,再制造产品在售后市场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壮大再制造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再制造领军企业,实现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 2000亿元。

……

近日,发改委公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清晰地描绘了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图。其中,多项规定利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让行业从业者倍感兴奋。

“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储备,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都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持”)董事长郑杰表示。“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行业的推广使用,是险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某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超千万报废汽车循环再利用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产业有着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为例,其节能节材效果突出,再制造过程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还可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是更具循环性与经济性的绿色制造行业。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一辆完整的报废汽车中含有大量可再生资源,约有72%的钢铁(69%钢铁+3%铸铁)、11%的塑料、8%的橡胶和6%的有色金属,汽车上的钢铁、有色金属材料的零部件90%以上都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的可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

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与此相对应,我国报废汽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但按照国际平均5%的报废率推算,全国报废汽车的数量超过1000万辆。

超过1000万辆的报废汽车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宝库,如果不能二次使用,则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显然不符合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目标。而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不仅充分利用废旧零部件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水和原材料,减少原生资源开采,而且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锦持过往积累的数据表明,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达到或超过原品,而价格却只有原品的1/4甚至1/3。再制造的汽车前照灯较新品节能70%,降耗92.6%,减排76.9%;再制造的保险杠较新品节能89.1%,降耗63%,减排81.4%;再制造板金件较新品节能87.3%,降耗64.6%,减排94.5%。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到保险机构作为汽车维修最大的付费方,通过对再制造件的利用,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机遇。

还需提升消费者认知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后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长率,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汽车再制造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将成为新一轮的“蓝海”。

然而普通消费者对于“再制造”的概念仍处于相对陌生的状态。由于对于再制造零部件的工艺生产流程缺乏了解,消费者常常陷入“再制造就是翻新”这样的误区之中。实际上,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专业的改造与修复技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有较高的进入门槛。

据郑杰介绍,依托为保险公司做复勘打假,针对交通事故中受损最多的大灯、保险杠、侧围等外观件,上海锦持通过近10年的积累才逐渐建立起来了一套成熟的旧件回收、再制造的技术体系。

再制造用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化的生产为手段,通过规范的生产流程对零部件进行一系列的修复、改造,使再制造生产的零部件达到符合不亚于新品的产品出厂标准。“为了使消费者放心,我们在原厂件3个月质保的基础上,对我们的再制造件提出了2年质保的承诺。”郑杰对记者表示。

保险+再制造 循环经济的最优路径

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行业的推广使用,还为承压前行的车险行业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路子。

近年来,我国车险市场在艰难中前行。特别是2020年9月最新一轮车险费改实施以来,保费、手续费双双下降,而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压力陡增。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普遍停留在以更换配件为主的阶段,“以换代修”“换新件”的理念一时难以扭转。然而,保险公司面对残酷的现实:70%的汽车后市场费用由保险公司买单,40%-45%的赔款与配件相关,是保险公司成本消耗最多的地方。如果能用成本更低的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替换成本高的原厂件,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手段。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保险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

近期,多项政策的出台也助推了再制造零部件的推广使用。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

2021年4月,发改委、银保监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支持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这为保险公司推广使用再制造件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是保险行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的重要手段。

“对于接受再制造零部件的车主适当给予车险费率优惠,将有助于再制造概念的普及推广,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较强的认知,也是保险业支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手段”。某保险公司人士如是说。


零部件再制造面临发展契机

车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03

□记者 王方琪

推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确定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行动,在售后维修、保险、商贸、物流、租赁等领域推广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文办设备,再制造产品在售后市场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壮大再制造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再制造领军企业,实现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 2000亿元。

……

近日,发改委公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清晰地描绘了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图。其中,多项规定利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让行业从业者倍感兴奋。

“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储备,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都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持”)董事长郑杰表示。“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行业的推广使用,是险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某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超千万报废汽车循环再利用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产业有着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为例,其节能节材效果突出,再制造过程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还可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是更具循环性与经济性的绿色制造行业。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一辆完整的报废汽车中含有大量可再生资源,约有72%的钢铁(69%钢铁+3%铸铁)、11%的塑料、8%的橡胶和6%的有色金属,汽车上的钢铁、有色金属材料的零部件90%以上都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的可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

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与此相对应,我国报废汽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但按照国际平均5%的报废率推算,全国报废汽车的数量超过1000万辆。

超过1000万辆的报废汽车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宝库,如果不能二次使用,则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显然不符合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目标。而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不仅充分利用废旧零部件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水和原材料,减少原生资源开采,而且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锦持过往积累的数据表明,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达到或超过原品,而价格却只有原品的1/4甚至1/3。再制造的汽车前照灯较新品节能70%,降耗92.6%,减排76.9%;再制造的保险杠较新品节能89.1%,降耗63%,减排81.4%;再制造板金件较新品节能87.3%,降耗64.6%,减排94.5%。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到保险机构作为汽车维修最大的付费方,通过对再制造件的利用,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机遇。

还需提升消费者认知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后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3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长率,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4万亿元,汽车再制造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将成为新一轮的“蓝海”。

然而普通消费者对于“再制造”的概念仍处于相对陌生的状态。由于对于再制造零部件的工艺生产流程缺乏了解,消费者常常陷入“再制造就是翻新”这样的误区之中。实际上,再制造不是翻新和维修,而是专业的改造与修复技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有较高的进入门槛。

据郑杰介绍,依托为保险公司做复勘打假,针对交通事故中受损最多的大灯、保险杠、侧围等外观件,上海锦持通过近10年的积累才逐渐建立起来了一套成熟的旧件回收、再制造的技术体系。

再制造用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化的生产为手段,通过规范的生产流程对零部件进行一系列的修复、改造,使再制造生产的零部件达到符合不亚于新品的产品出厂标准。“为了使消费者放心,我们在原厂件3个月质保的基础上,对我们的再制造件提出了2年质保的承诺。”郑杰对记者表示。

保险+再制造 循环经济的最优路径

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行业的推广使用,还为承压前行的车险行业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路子。

近年来,我国车险市场在艰难中前行。特别是2020年9月最新一轮车险费改实施以来,保费、手续费双双下降,而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压力陡增。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普遍停留在以更换配件为主的阶段,“以换代修”“换新件”的理念一时难以扭转。然而,保险公司面对残酷的现实:70%的汽车后市场费用由保险公司买单,40%-45%的赔款与配件相关,是保险公司成本消耗最多的地方。如果能用成本更低的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替换成本高的原厂件,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手段。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保险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

近期,多项政策的出台也助推了再制造零部件的推广使用。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

2021年4月,发改委、银保监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支持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这为保险公司推广使用再制造件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是保险行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的重要手段。

“对于接受再制造零部件的车主适当给予车险费率优惠,将有助于再制造概念的普及推广,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较强的认知,也是保险业支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手段”。某保险公司人士如是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