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政策+碳市场”双重驱动

“绿金”蔚然成风

发布时间:2021-08-12 09:44:3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碳中和已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出,围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传统高碳企业降耗升级、绿色转型和安全保供。其后召开的央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也提到,整体协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不久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大规模的碳交易,也为碳金融服务打开空间。金融业围绕“碳减排”的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各类金融产品首单相继出现。展望下半年,在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绿色投融资必将加速增长。

李月敏/制图

绿色金融蔚然成风

据银保监会统计显示,上半年,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加超过1万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结合央行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来看,绿色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一季度末高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87万亿元。绿色贷款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7月31日,央行召开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到,上半年,央行按照发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基本框架的总体思路,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各项工作。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发布了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励相容的评价机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

在政策具体落地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明确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则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正式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受政策的激励和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也明显升温。今年2月,“21四川机场GN001”等6只首批碳中和债同日发行。此后,我国碳中和债市场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绿色债券市场中最重要的子市场之一。

截至2021年7月6日,市场共发行110只碳中和债,发行总量为1207.04亿元。虽然近3个月碳中和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在近半年的时间内,碳中和债占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的比重已高达44.77%。

同期,以“碳中和”为主题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明显增多。市场先后落地了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碳汇贷”以及首笔债指挂钩结构性存款等。前不久,中银理财还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此之前,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发布了近百款ESG理财产品。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中国银行全球化办公室研究人士张晓青认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还将大幅提高,交易主体和需求也将更趋多元化,可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将迅速增长,这将为碳金融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力度持续加大

近期,监管部门密集部署下半年工作,绿色金融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在银保监会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前,银保监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杭州召开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会议提到,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逐步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把握好减污降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央行在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中也强调“整体协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些具体工作方向包括: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扎实推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强对绿色金融重点问题调查研究。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与此前央行提出的“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表述相比,央行工作会议“推动落地”的表述更进了一步,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将在下半年落地。

至于具体落地形式,钟林楠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类似于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设立绿色中期借贷便利(GMLF),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更低;二是类似于小微企业或三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设立利率更低的绿色再贷款再贴现;三是类似于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设立绿色企业贷款支持计划,更具有直达性和有效性。

近期,碳中和债密集发行,但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年发行规模占国内债券总体发行规模的比例仍然较低,不足0.5%,需要政策持续激励。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如果将碳中和债纳入(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央行票据互换(CBD)等担保品范围,甚至设立以碳中和债为唯一抵押品的绿色MLF等,将能有效提升碳中和债的市场流动性,促进更广泛的市场投资者参与。

碳金融迎来窗口期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标志着我国碳减排市场化进入新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正式上线有利于碳排放价格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让企业更有动力进行设备的升级和节能减排。而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契机,利用碳交易数据来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服务。

张晓青认为,碳市场的启动,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银行业应凭借自身渠道、资金、信息、风险控制、信誉等优势,加快碳金融布局。首先,应进一步发展传统碳金融业务,积极为碳金融提供开户、结算、存款等服务,夯实基础业务。积极开展碳融资业务,为碳减排交易的企业和碳交易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应持续创新完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成熟,银行机构参与碳配额交易将是大势所趋。届时,银行更要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类碳资产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银行机构更要高度重视并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银行业应将碳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建立全流程的碳金融风控体系。特别应加强对重大碳金融项目的风险监测、审批、授信与管理;加强对企业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

为此,银行业仍需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碳金融业务管理理念、相关技术、运营管理、操作流程、风控体系等。加大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碳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


“政策+碳市场”双重驱动

“绿金”蔚然成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2

□记者 于晗

碳中和已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出,围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传统高碳企业降耗升级、绿色转型和安全保供。其后召开的央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也提到,整体协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不久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大规模的碳交易,也为碳金融服务打开空间。金融业围绕“碳减排”的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各类金融产品首单相继出现。展望下半年,在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绿色投融资必将加速增长。

李月敏/制图

绿色金融蔚然成风

据银保监会统计显示,上半年,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加超过1万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结合央行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来看,绿色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一季度末高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87万亿元。绿色贷款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7月31日,央行召开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到,上半年,央行按照发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基本框架的总体思路,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各项工作。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发布了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励相容的评价机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

在政策具体落地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明确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则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正式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受政策的激励和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也明显升温。今年2月,“21四川机场GN001”等6只首批碳中和债同日发行。此后,我国碳中和债市场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绿色债券市场中最重要的子市场之一。

截至2021年7月6日,市场共发行110只碳中和债,发行总量为1207.04亿元。虽然近3个月碳中和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但在近半年的时间内,碳中和债占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的比重已高达44.77%。

同期,以“碳中和”为主题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明显增多。市场先后落地了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碳汇贷”以及首笔债指挂钩结构性存款等。前不久,中银理财还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此之前,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发布了近百款ESG理财产品。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中国银行全球化办公室研究人士张晓青认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还将大幅提高,交易主体和需求也将更趋多元化,可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将迅速增长,这将为碳金融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力度持续加大

近期,监管部门密集部署下半年工作,绿色金融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在银保监会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前,银保监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杭州召开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会议提到,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逐步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把握好减污降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央行在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中也强调“整体协同、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些具体工作方向包括: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扎实推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强对绿色金融重点问题调查研究。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与此前央行提出的“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表述相比,央行工作会议“推动落地”的表述更进了一步,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将在下半年落地。

至于具体落地形式,钟林楠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类似于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设立绿色中期借贷便利(GMLF),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更低;二是类似于小微企业或三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设立利率更低的绿色再贷款再贴现;三是类似于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设立绿色企业贷款支持计划,更具有直达性和有效性。

近期,碳中和债密集发行,但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年发行规模占国内债券总体发行规模的比例仍然较低,不足0.5%,需要政策持续激励。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如果将碳中和债纳入(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央行票据互换(CBD)等担保品范围,甚至设立以碳中和债为唯一抵押品的绿色MLF等,将能有效提升碳中和债的市场流动性,促进更广泛的市场投资者参与。

碳金融迎来窗口期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标志着我国碳减排市场化进入新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正式上线有利于碳排放价格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让企业更有动力进行设备的升级和节能减排。而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契机,利用碳交易数据来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服务。

张晓青认为,碳市场的启动,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银行业应凭借自身渠道、资金、信息、风险控制、信誉等优势,加快碳金融布局。首先,应进一步发展传统碳金融业务,积极为碳金融提供开户、结算、存款等服务,夯实基础业务。积极开展碳融资业务,为碳减排交易的企业和碳交易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应持续创新完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成熟,银行机构参与碳配额交易将是大势所趋。届时,银行更要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类碳资产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银行机构更要高度重视并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银行业应将碳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建立全流程的碳金融风控体系。特别应加强对重大碳金融项目的风险监测、审批、授信与管理;加强对企业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

为此,银行业仍需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碳金融业务管理理念、相关技术、运营管理、操作流程、风控体系等。加大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碳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