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仇兆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且目前有效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
尽管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是“评估难、处置难”依旧是目前银行业帮助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知本”与“资本”转换的一道难题。
“畏贷”局面未完全转变
知识产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在我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优势,是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知识产权局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1074亿元,同比增长25.9%;质押项目数6195个,同比增长32.4%。
但受困于科创企业需求与银行业传统信贷模式不匹配的现状,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愿意押,银行看不上;银行看得上,企业不愿押”的局面尚未完全转变。
浦发银行认为,技术和研发能力是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恰恰是科创企业发展初期最主要的价值储备。处于初创研发阶段的科创企业,在形成市场销售前,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但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资产实力积累均较弱,如何融资便成了企业头疼的首要问题。
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小型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无充足抵押物等特点,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该阶段企业科研费用支出高、科研成果商业化落地周期长、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限,该阶段科创企业往往不符合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而中大型科创企业在发展成熟后,往往可以通过自身的稳健经营和综合发展获得信用贷款,无需质押知识产权。”
评估、处置难成“拦路虎”
除去银行传统借贷模式的限制,价值评估和处置难也是引发银行“畏贷”的导火索。
目前银行业在这方面并不具备较高的评判能力。知识产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非物质性、价值不确定性等特点。其价值评估涉及技术、法律、会计、统计、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评估人员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
天津银保监局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科创企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转让、行业发展方向、企业技术水平及发展前景等,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作出科学判断,从外部机构获取也存在较大困难。这些问题导致银行一定程度存在“畏贷”现象。
作为我国西部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重庆,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制造业向智造业的转型。但是评判能力弱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重庆银行业。
“科创企业主要分布在‘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融’等领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八大新型产业,银行自身不具备评判能力。”重庆银保监局认为,同时对相关企业的专利价值、品牌价值、知识商业价值判断需要评估机构、法律机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成本高、难度大、流程长,缺少专门的人才队伍和牵头部门为银保机构提供专业、便捷、低成本的服务。
借助外力成为银行提升自身能力的首选路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些骨感”。
天津大海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为了加强研发扩大市场,希望能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九江银行的授信。虽然九江银行有相关业务,但由于江西当地权威的评估机构不多,需要送到国家级的评估机构才可以,这让公司获得支持的概率和效率大打折扣。
流转和处置难也同样限制了银行业在此领域的探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知识产权的处置拍卖极难达成交易,且转让程序复杂。同时,知识产权应用并不具备普适性,授权许可需要找到同行业或者同领域企业进行合作,在原实施企业未能良好运作的情况下,新的实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这无疑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湖北武汉高新技术区光谷采访时,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相关负责人就坦言,为了解决企业发展初期无担保无抵押的困境,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很多信贷发放都是以信用方式和质押方式来实现的。不过在开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障碍,比如专利权质押约占武汉80%以上的份额,如果真正出现风险,专利的处置是非常困难的。重庆银保监局也指出,目前专业的知识产权转让(拍卖)平台尚未形成,机构处置风险难度很大。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银行在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时,知识产权质押尚作为辅助担保的方式运用。对于原因,浦发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坦言,其中的难点在于,如将知识产权作为信贷的风险缓释手段,其公允价值和流通性便成为了核心要点,但评估难、评估贵、质押登记难、变现难等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知识产权成为个性化极强的非标类押品。
亟需完善知识产权评估
评估制度缺失、产权质量不高,是引发知识产权评估和处置难的根本原因。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知识产权融资最重要的环节是知识产权的评估,但我国目前欠缺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且对于特性差异显著的专利技术、商标和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没有制定单独的评估细则,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评估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评估结果。
深耕知识产权领域多年的从先生坦言,知识产权价格评估的标准没有明文规定,根本原因是因为无形资产的价格很难量化。所以只能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主要考虑知识产权的属性差异、法律状况差异以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在现阶段实际上是看有没有卖家,价格则是买卖双方磋商确定。”他说。
更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还有赖于知识产权自身质量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一些专利本身还存在质量问题,转化率不高、营利前景不明等。“知识产权的申请门槛我个人认为很低。”从先生表示,知识产权申请价格很透明,从官方公布的价格来看,门槛很低,这导致了知识产权质量不高。“此前有过一天申请几千个商标的案例。”
要想看到更大世界就必须破局。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政府层面,建议尽快明确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及行业细则,适时设立具备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的评估机构;同时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流通,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的集聚程度,规范知识产权流通交易的工作机制,便于各方高效对接,为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发展建好基础设施。
在监管部门层面,需要制定知识产权融资产品的监管细则和考核激励机制,给予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一定的风险容忍度,提高商业银行针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在金融机构层面,应积极转变思路,创新信贷产品,并通过合作引入知识产权中介公司、评估公司、大数据公司合理判断知识产权价值,有效缓释风险。
在企业层面,应规范自身经营管理,注重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布局和运用,加大科研力度,保持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先进性和含金量。
某银行业内专家认为,最急需的是在国家和政策层面提供专业能力的指导;同时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主导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分担及联合担保机制,通过多方共担风险的模式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
(记者李林鸾、房文彬、实习记者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下期请关注系列报道之三:《股权还是信贷?不如“强强联手”》)
□记者 仇兆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且目前有效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
尽管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是“评估难、处置难”依旧是目前银行业帮助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知本”与“资本”转换的一道难题。
“畏贷”局面未完全转变
知识产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在我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优势,是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知识产权局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1074亿元,同比增长25.9%;质押项目数6195个,同比增长32.4%。
但受困于科创企业需求与银行业传统信贷模式不匹配的现状,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愿意押,银行看不上;银行看得上,企业不愿押”的局面尚未完全转变。
浦发银行认为,技术和研发能力是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恰恰是科创企业发展初期最主要的价值储备。处于初创研发阶段的科创企业,在形成市场销售前,急需外部资金支持,但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资产实力积累均较弱,如何融资便成了企业头疼的首要问题。
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小型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无充足抵押物等特点,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该阶段企业科研费用支出高、科研成果商业化落地周期长、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限,该阶段科创企业往往不符合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而中大型科创企业在发展成熟后,往往可以通过自身的稳健经营和综合发展获得信用贷款,无需质押知识产权。”
评估、处置难成“拦路虎”
除去银行传统借贷模式的限制,价值评估和处置难也是引发银行“畏贷”的导火索。
目前银行业在这方面并不具备较高的评判能力。知识产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非物质性、价值不确定性等特点。其价值评估涉及技术、法律、会计、统计、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评估人员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
天津银保监局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科创企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转让、行业发展方向、企业技术水平及发展前景等,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作出科学判断,从外部机构获取也存在较大困难。这些问题导致银行一定程度存在“畏贷”现象。
作为我国西部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重庆,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制造业向智造业的转型。但是评判能力弱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重庆银行业。
“科创企业主要分布在‘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融’等领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八大新型产业,银行自身不具备评判能力。”重庆银保监局认为,同时对相关企业的专利价值、品牌价值、知识商业价值判断需要评估机构、法律机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成本高、难度大、流程长,缺少专门的人才队伍和牵头部门为银保机构提供专业、便捷、低成本的服务。
借助外力成为银行提升自身能力的首选路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些骨感”。
天津大海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为了加强研发扩大市场,希望能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九江银行的授信。虽然九江银行有相关业务,但由于江西当地权威的评估机构不多,需要送到国家级的评估机构才可以,这让公司获得支持的概率和效率大打折扣。
流转和处置难也同样限制了银行业在此领域的探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知识产权的处置拍卖极难达成交易,且转让程序复杂。同时,知识产权应用并不具备普适性,授权许可需要找到同行业或者同领域企业进行合作,在原实施企业未能良好运作的情况下,新的实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这无疑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湖北武汉高新技术区光谷采访时,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相关负责人就坦言,为了解决企业发展初期无担保无抵押的困境,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很多信贷发放都是以信用方式和质押方式来实现的。不过在开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障碍,比如专利权质押约占武汉80%以上的份额,如果真正出现风险,专利的处置是非常困难的。重庆银保监局也指出,目前专业的知识产权转让(拍卖)平台尚未形成,机构处置风险难度很大。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银行在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时,知识产权质押尚作为辅助担保的方式运用。对于原因,浦发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坦言,其中的难点在于,如将知识产权作为信贷的风险缓释手段,其公允价值和流通性便成为了核心要点,但评估难、评估贵、质押登记难、变现难等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知识产权成为个性化极强的非标类押品。
亟需完善知识产权评估
评估制度缺失、产权质量不高,是引发知识产权评估和处置难的根本原因。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知识产权融资最重要的环节是知识产权的评估,但我国目前欠缺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且对于特性差异显著的专利技术、商标和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没有制定单独的评估细则,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评估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评估结果。
深耕知识产权领域多年的从先生坦言,知识产权价格评估的标准没有明文规定,根本原因是因为无形资产的价格很难量化。所以只能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主要考虑知识产权的属性差异、法律状况差异以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在现阶段实际上是看有没有卖家,价格则是买卖双方磋商确定。”他说。
更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还有赖于知识产权自身质量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一些专利本身还存在质量问题,转化率不高、营利前景不明等。“知识产权的申请门槛我个人认为很低。”从先生表示,知识产权申请价格很透明,从官方公布的价格来看,门槛很低,这导致了知识产权质量不高。“此前有过一天申请几千个商标的案例。”
要想看到更大世界就必须破局。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中心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政府层面,建议尽快明确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及行业细则,适时设立具备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的评估机构;同时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流通,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的集聚程度,规范知识产权流通交易的工作机制,便于各方高效对接,为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发展建好基础设施。
在监管部门层面,需要制定知识产权融资产品的监管细则和考核激励机制,给予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一定的风险容忍度,提高商业银行针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在金融机构层面,应积极转变思路,创新信贷产品,并通过合作引入知识产权中介公司、评估公司、大数据公司合理判断知识产权价值,有效缓释风险。
在企业层面,应规范自身经营管理,注重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布局和运用,加大科研力度,保持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先进性和含金量。
某银行业内专家认为,最急需的是在国家和政策层面提供专业能力的指导;同时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主导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分担及联合担保机制,通过多方共担风险的模式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
(记者李林鸾、房文彬、实习记者许予朋对本文亦有贡献)
(下期请关注系列报道之三:《股权还是信贷?不如“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