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消费贷专题】消费贷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1-09-14 07:58:2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教育、医美这两个价格昂贵却又看似“刚需”的行业,曾经为消费金融提供了“绝佳”的场景。消费者不必一次性付出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费用便可马上获得服务。对某些机构来讲,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既可拉拢更多顾客,又能一次性获得服务费用。在市场的推动下,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曾快速涌入到“培训贷”“医美贷”的供给队伍中。

然而,犹如曾经的“房租贷”,近期,培训类、医美类贷款频频陷入纠纷之中。“场景方”受到严监管政策影响频频爆雷,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业务该如何转向?

□记者 樊融杰

近日,曾经在全国有接近40家学习中心的华尔街英语陆续关闭了线下门店;巨人教育宣布秋季将无法继续向学员提供教学服务;爱贝斯教育集团实际控制人、总裁兼董事长谢龙突然失联……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无法正常提供相应服务,与之相关联的“培训贷”也受到了影响。

一边是“培训贷”接连“翻车”,另一边“医美贷”纠纷不断,医美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让金融机构越发感觉其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

有行业专家表示,培训类、医美类等大额服务类消费金融是风险高发区,消费金融公司要加大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查。后期,如何规避风险、选择更“稳固”的消费场景开展业务,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培训、医美行业政策趋严

顺着商场周边工作人员的指示,记者来到原华尔街英语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店附近,店面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在华尔街英语北京凯德晶品购物中心店,原有的店铺门面被商场广告墙所覆盖。《中国银行保险报》致电华尔街英语北京多处学习中心,均无人接听电话。

随着华尔街英语破产风波持续,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及事件引起金融行业关注。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随后,多个省市根据《意见》出台了配套政策,教育培训行业迎来“寒冬”。

除培训行业外,医美行业在今年也陆续受到相关政策的波及。5月28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6月到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在医美下游,严厉打击非法场所、严格规范医美行为;在医美上游,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

警惕场景方风险

面对政策影响,部分金融机构也对教育培训行业、医美行业提高了警惕。

7月28日,中消协指出,在美容消费中存在贷款产生纠纷的问题,即诱导消费者办理网贷,如发生纠纷,维权成本高。

医疗美容客户在美容机构可以选择分期付款,金融平台直接将钱打到美容机构账户,用户再分期还款给金融平台。

某小额贷款领域的专业人士介绍:“‘医美贷’最主要的风险是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真实性不可控,还款能力不可控。一些美容机构可能会通过假身份证件从金融机构骗取贷款。”

“确实存在以假身份证件骗取贷款的情形。因此,之前我们都是选择与头部医美机构进行合作。”某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因为这个领域容易产生纠纷,所以目前我们已经停止了相关业务。”

除“医美贷”外,中消协今年也对“培训贷”进行提示,并指出一些消费者报名时受培训机构人员诱导申请“培训贷”,因各种原因解除培训合同后,消费者仍需还贷。

在培训业务中,与“医美贷”模式类似,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会为无法一次性支付学费的学员提供贷款分期服务。贷款直接交给华尔街英语等培训机构,学员则根据合同分期还款。一位华尔街英语学员表示,他曾经在2013年从消费金融公司办理过贷款分期服务,用于购买华尔街英语的培训课程。

有分析指出,培训类贷款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帮助部分经济有压力人群实现自我能力或学历提升的愿望,有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但因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等引发的纠纷成为令各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

“我们对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的问题非常重视。但是按照贷款协议,即使培训机构跑路了,贷款客户还是需要正常还款。”某金融机构获客平台客服人员认为,这种情况正是纠纷的源头之一。

上述小额贷款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表示:“‘培训贷’业务中,贷款用途容易监管不到位,无法核查清楚第三方合作机构收到预付资金后的使用情况,而且学员申请退学退贷的,第三方合作机构拒不协助办理退贷,容易导致出现纠纷。”

对于“培训贷”的风险,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则表示,近年来,部分教育机构得到资本助推,短期内容易产生泡沫,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存在着相应风险。消费金融公司如果要介入这个领域,就需要面对这种风险。

正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所说,当前,部分“培训贷”“医美贷”出现纠纷,其根源在于培训机构自身倒闭、破产以及部分美容机构涉嫌过度营销、包装,甚至虚假宣传及“诈骗”等,这些已经不是金融的问题。

对此,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员工透露:“因为教育、医美行业场景方容易产生纠纷,当前在消费金融行业这两块业务的整体比例已经非常小了。”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以长租公寓为代表的场景类业务已逐步建立资金监管账户体系,由消费者将预付的资金存至指定的银行监管账户接受保护,再按期打款给服务提供商。培训类、美容类等大额服务类消费金融是“翻车”事故高发区,需要对重点机构,尤其是跨区连锁类机构收取的资金开展有效监管。

短周期消费场景受欢迎

“如果要更好地发展‘医美贷’等有场景的贷款业务,首先应规范相应市场的主体,如教育机构、美容机构;其次,金融机构在选择场景合作方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避免踩雷。”董希淼表示。

今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帮助消费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消费,应当且必须发挥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苏筱芮认为,目前消费金融业务的“翻车”主要集中在服务类领域,而商品类服务并不会存在期限错配。如何避免如“培训贷”“医美贷”类似风险产生?苏筱芮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做三方面的调整。

具体而言,一是后续消费金融确实可以拓展3C等商品类业务,目前商品购物领域的消费者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二是加大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查,就服务类业务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体系;三是调整商业模式,例如有机构在长租公寓爆雷后继续开展与租房场景相关的消费金融贷款,但是核心逻辑变成对人风控,由用户自行寻找租房机构,在减小对大型场景合作方依赖的同时也能够降低集中度风险。

“我们就倾向于为客户提供短周期消费贷款服务,如购买手机等3C产品。这种场景下,风险更加可控。”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说。

此外,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正通过建设“自营场景”来控制风险。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目前注重“自营场景”的建设,客户可以在自主搭建的网络平台进行包括部分3C产品在内的商品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积累更加优质的客户,同时还可以降低风险。

除了继续探索分期场景外,还有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与产品厂商直接合作。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探索由场景金融向厂商金融转化。过去,行业通过场景获客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能与厂商实现合作,就有可能通过其所有的销售渠道开展业务,从而降低成本。”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靠借贷堆起的“刚需”   

政策梳理  


【消费贷专题】消费贷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9-14

编者按:

教育、医美这两个价格昂贵却又看似“刚需”的行业,曾经为消费金融提供了“绝佳”的场景。消费者不必一次性付出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费用便可马上获得服务。对某些机构来讲,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既可拉拢更多顾客,又能一次性获得服务费用。在市场的推动下,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曾快速涌入到“培训贷”“医美贷”的供给队伍中。

然而,犹如曾经的“房租贷”,近期,培训类、医美类贷款频频陷入纠纷之中。“场景方”受到严监管政策影响频频爆雷,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业务该如何转向?

□记者 樊融杰

近日,曾经在全国有接近40家学习中心的华尔街英语陆续关闭了线下门店;巨人教育宣布秋季将无法继续向学员提供教学服务;爱贝斯教育集团实际控制人、总裁兼董事长谢龙突然失联……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无法正常提供相应服务,与之相关联的“培训贷”也受到了影响。

一边是“培训贷”接连“翻车”,另一边“医美贷”纠纷不断,医美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让金融机构越发感觉其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

有行业专家表示,培训类、医美类等大额服务类消费金融是风险高发区,消费金融公司要加大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查。后期,如何规避风险、选择更“稳固”的消费场景开展业务,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培训、医美行业政策趋严

顺着商场周边工作人员的指示,记者来到原华尔街英语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店附近,店面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在华尔街英语北京凯德晶品购物中心店,原有的店铺门面被商场广告墙所覆盖。《中国银行保险报》致电华尔街英语北京多处学习中心,均无人接听电话。

随着华尔街英语破产风波持续,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及事件引起金融行业关注。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随后,多个省市根据《意见》出台了配套政策,教育培训行业迎来“寒冬”。

除培训行业外,医美行业在今年也陆续受到相关政策的波及。5月28日,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6月到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在医美下游,严厉打击非法场所、严格规范医美行为;在医美上游,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

警惕场景方风险

面对政策影响,部分金融机构也对教育培训行业、医美行业提高了警惕。

7月28日,中消协指出,在美容消费中存在贷款产生纠纷的问题,即诱导消费者办理网贷,如发生纠纷,维权成本高。

医疗美容客户在美容机构可以选择分期付款,金融平台直接将钱打到美容机构账户,用户再分期还款给金融平台。

某小额贷款领域的专业人士介绍:“‘医美贷’最主要的风险是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真实性不可控,还款能力不可控。一些美容机构可能会通过假身份证件从金融机构骗取贷款。”

“确实存在以假身份证件骗取贷款的情形。因此,之前我们都是选择与头部医美机构进行合作。”某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因为这个领域容易产生纠纷,所以目前我们已经停止了相关业务。”

除“医美贷”外,中消协今年也对“培训贷”进行提示,并指出一些消费者报名时受培训机构人员诱导申请“培训贷”,因各种原因解除培训合同后,消费者仍需还贷。

在培训业务中,与“医美贷”模式类似,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会为无法一次性支付学费的学员提供贷款分期服务。贷款直接交给华尔街英语等培训机构,学员则根据合同分期还款。一位华尔街英语学员表示,他曾经在2013年从消费金融公司办理过贷款分期服务,用于购买华尔街英语的培训课程。

有分析指出,培训类贷款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帮助部分经济有压力人群实现自我能力或学历提升的愿望,有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但因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等引发的纠纷成为令各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

“我们对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的问题非常重视。但是按照贷款协议,即使培训机构跑路了,贷款客户还是需要正常还款。”某金融机构获客平台客服人员认为,这种情况正是纠纷的源头之一。

上述小额贷款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表示:“‘培训贷’业务中,贷款用途容易监管不到位,无法核查清楚第三方合作机构收到预付资金后的使用情况,而且学员申请退学退贷的,第三方合作机构拒不协助办理退贷,容易导致出现纠纷。”

对于“培训贷”的风险,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员工则表示,近年来,部分教育机构得到资本助推,短期内容易产生泡沫,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存在着相应风险。消费金融公司如果要介入这个领域,就需要面对这种风险。

正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所说,当前,部分“培训贷”“医美贷”出现纠纷,其根源在于培训机构自身倒闭、破产以及部分美容机构涉嫌过度营销、包装,甚至虚假宣传及“诈骗”等,这些已经不是金融的问题。

对此,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员工透露:“因为教育、医美行业场景方容易产生纠纷,当前在消费金融行业这两块业务的整体比例已经非常小了。”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目前,以长租公寓为代表的场景类业务已逐步建立资金监管账户体系,由消费者将预付的资金存至指定的银行监管账户接受保护,再按期打款给服务提供商。培训类、美容类等大额服务类消费金融是“翻车”事故高发区,需要对重点机构,尤其是跨区连锁类机构收取的资金开展有效监管。

短周期消费场景受欢迎

“如果要更好地发展‘医美贷’等有场景的贷款业务,首先应规范相应市场的主体,如教育机构、美容机构;其次,金融机构在选择场景合作方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避免踩雷。”董希淼表示。

今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在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帮助消费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消费,应当且必须发挥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苏筱芮认为,目前消费金融业务的“翻车”主要集中在服务类领域,而商品类服务并不会存在期限错配。如何避免如“培训贷”“医美贷”类似风险产生?苏筱芮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做三方面的调整。

具体而言,一是后续消费金融确实可以拓展3C等商品类业务,目前商品购物领域的消费者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二是加大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查,就服务类业务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体系;三是调整商业模式,例如有机构在长租公寓爆雷后继续开展与租房场景相关的消费金融贷款,但是核心逻辑变成对人风控,由用户自行寻找租房机构,在减小对大型场景合作方依赖的同时也能够降低集中度风险。

“我们就倾向于为客户提供短周期消费贷款服务,如购买手机等3C产品。这种场景下,风险更加可控。”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说。

此外,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正通过建设“自营场景”来控制风险。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目前注重“自营场景”的建设,客户可以在自主搭建的网络平台进行包括部分3C产品在内的商品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积累更加优质的客户,同时还可以降低风险。

除了继续探索分期场景外,还有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与产品厂商直接合作。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探索由场景金融向厂商金融转化。过去,行业通过场景获客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能与厂商实现合作,就有可能通过其所有的销售渠道开展业务,从而降低成本。”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靠借贷堆起的“刚需”   

政策梳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