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探路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1-09-23 09:51:3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9月10日,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思考。

□本报记者 于晗

当各类银行纷纷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业务、技术、管理的数字化,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各省联社和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多位业内专家,希望能从多角度提供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与方法,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数字化转型面临四大挑战

“当前,以大型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进入你追我赶的白热化阶段,但是农村中小银行却不温不火,转型步履始终缓慢,有掉队的风险。”专家的发言振聋发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达2078亿元,其中,六大行总投入金额近957亿元,占全行业科技投入近一半。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去年首次超过200亿元,工、农、中、建、交科技投入已占营业收入的2%以上。股份制行中,招商银行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北京农商银行首席信息管理李保旭在会上透露这一组数据。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小银行来说,其规模、实力都远弱于大型银行。投入少、人才缺乏,在数据的映衬下,农村中小银行已然失声。

“首先要明确目标,农信机构要做哪些转变、解决哪些问题。”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营总监尚阳表示,农村中小银行扎根“三农”、服务城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与股份制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具有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不能照搬,只能另辟蹊径。”

尚阳谈到了目前农信机构的技术现状:近几年,在内部业务架构方面,农信系统刚刚升级完成二代核心业务系统,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网点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参差不齐,城区条件尚好,但在偏远地区做得还是比较差。

以收单为例,在线上线下一体化方面,除了浙江农信有自己的线上收银台外,绝大部分机构的线上线下收单是割裂的。在线上,很少有农信系统的机构跟微信支付等平台进行合作;在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方面,农信机构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线上融资比例占比依然比较低;在数据获取与应用方面,农信机构的内部数据挖掘不够,同时,在涉农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上,信息孤岛问题仍待解决。尚阳提及:“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掌握务工人员的信息,种粮、化肥、种子的信息是种子公司、涉农企业掌握,这些企业都分散在各类部门和企业之中,我们很难把所有的涉农信息拿到手里。”

中国农金30人论坛发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方向、挑战与路径》对此亦有清晰阐述,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四大挑战:体制机制“双层性”与数字化转型“一条心”的协调;技术升级需求大与技术供给能力弱的落差;线上化、智能化转型与客户服务渠道的统一;数据利用要求高与数据治理能力弱的错配。

面对差距与挑战,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不仅走在行业前列,在自身数字化转型之余,已大规模对外进行科技输出。相比之下,农村中小银行整体还停留在传统业务层面,以传统手段服务传统客户。”尚阳认为,农村中小银行向智慧服务、智慧金融转换已迫在眉睫。这一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线上线下融合是关键

“存款不出省,贷款不出县,怎么进行数字化运营?”这也是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普遍难题。

从外部看,县域地区的数据相较城市更为分散,特别是多数生产经营性信息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组织中都有归集。同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下沉县域,对农村中小银行形成降维打击,县域金融不再是农信机构的自留地。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远比其他商业银行要更大。

“基于信贷金融市场现状,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浙江农信过去几年做了一些思考。”浙江农信社零售金融部副总经理周雪海表示,区别于国有控股银行或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或地方性中小银行往往有其独有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差异之处也意味着独特的优势。

据周雪海介绍,浙江农信实行省县两级法人体制,省联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而不参与下辖行社的实际经营活动;辖内行社构建了“总体可控、局部灵活”的经营模式去,确保全系统在浙江地区独有的基础金融服务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浙江农信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通过几年努力,依托线上线下融合,全面连接浙江每个家庭和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我们充分关注线下金融服务尤其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延伸服务触角,尤其是延伸到其他银行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看不上或者服务不到的地方,建设丰收驿站等村级服务点2万多个,基本构建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加快把移动金融服务向线下延伸,打造O2O体验银行服务模式;向外开放延伸,重点建设开放型社区银行,将金融服务全面融入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社保、社区商圈、校园、企业园区等居民生活生态;向内连接客户经理移动展业平台,打造人机协作交互的服务模式,从而大大便捷了客户。”周雪海称。

同时,浙江农信持续加强自有渠道和终端数字化能力。2017年,浙江农信上线了新一代手机银行“丰收互联”APP。运营至今,该APP目前已形成440多个功能点、1500多个生活场景,全系统包括信贷服务在内99%的金融服务都可以移动在线“一网通办”,实现7×24小时、跨地域的移动金融服务。目前,“丰收互联”APP客户数破3000万、月活超800万,位居全国农信首位,全国银行业第14位,“金融+生活”一体化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这一创举,使浙江农信成为全国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板。

尚阳认为,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就是“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在推进网点服务制度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机器、计算机替代不了且收益较高的线下业务中,运用好本土优势;另一方面,重塑业务结构,流程再造,前台上收、中台集中、后台做好风控,才能更好地处理科技与业务、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破解数字鸿沟 发力优势场景

“金融科技是弥合数字鸿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而金融业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主题演讲时强调。

范一飞认为,大型金融机构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能力输出、技术辐射、同业协作等探索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协同发展新模式,激活全行业数字化经营动能。而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把握“地缘、亲缘、人缘”固有优势,善用外力、合作共赢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和精益管理体系,赋能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这一发言,实际上也为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尚阳认为,对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还是要主打“三农”和小微场景,无论是设立互联网核心、直销银行,还是二三类账户,最好的应用是要向小微企业输出账户体系,这是自身的场景所在。“如果跨地区不行,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三农’和小微场景,做一些收单侧、企业侧、账户侧,自己拓展农信特色的场景。我们有部分农信机构在这方面做得挺好,一点不逊色于其他商业银行。”尚阳说。

以收单业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信机构日均的收单业务量大约在3500万-4000万笔,已形成了大量的商户资金沉淀,这一业务规模高于建设银行,而这是农信系统的自有场景。

在打造优势场景方面,一些机构也有不少特色做法。譬如,北京农商银行创建了“乡村便利店”的便民金融模式,填补金融空白村的金融服务缺失。在村委会或村中超市,配备一台专门为农村地区研制的智能化自助终端,采用“智能机具+辅导员”的方式,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存、取、转、汇等基本金融服务,可够满足当地村民80%以上的基本金融需求。

浙江农信则发挥其遍布城乡的网点、人员优势,结合信用村建设、基层党建+金融、“最多跑一次”改革、“三位一体”改革等工作,在舟山和丽水试点建设“就近办、自助办、上门办、掌上办”的“四个办”政银服务体系,以金融助推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推动数字化改革的成效向偏远山区、海岛延伸。

在农信银中心党委副书记、总裁李会锋看来,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实际、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共享、普惠、安全”的农村数字化生态“朋友圈”。

“农村中小银行要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优势,利用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契机,与特许清算组织、互联网头部机构、全国性银行广泛合作,立足本地化经营,提供全国性服务。”李会锋说。

找准定位 因地制宜推进转型

相比大型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的短板无疑是技术、资金以及规模。即使拥有适宜的场景,中小银行又应遵循怎样的方法论?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办大事?如何循序渐进增强科技实力?对于这些问题,农村中小银行仍需要通盘考虑和长远决策。

尚阳认为,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切忌大而全、照搬照套他行经验,不能也没有必要像大中型商业银行一样全面铺开。要因地制宜“小而美”,选择一至两个业务条线或产品服务进行试点和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比如,在开放银行、交易银行方面,可以利用原有几乎被忽视的直销银行系统,向预付费消费的美容美发店、洗车行、健身房等中小商户输出直销银行的账户管理和客户资金存管服务;向餐饮连锁企业、大型商超、平台类综合销售实体企业输出小型、闭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如农副业生产中的种子、饲料等优质种植养殖企业等。”尚阳说。

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朱太辉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在实施路径上,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不能“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实施路径。头部梯队应注重数据驱动作用,持续探索数字化的前沿和边界;中部梯队应注重业务运营,同时不断补足组织管理和技术架构短板;尾部梯队应注重先战略、组织,后技术、运营的顺序推进数字化转型。

“农村中小银行拥抱数字化浪潮的路径有万千条,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认为,对于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能覆盖到原来被忽略或者说没办法服务到的长尾客户。通过新的金融科技手段,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和挖掘深藏的未被发现的客户及其价值。

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不能盲目跟风他行,做所谓在线获客的工作,而应该聚焦如何为现有的客户做好数字金融服务。

周雪海表示,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基于现实、立足经验,着手把事情干起来,边实践边完善,一定能够实现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


探路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9-23

编者按

9月10日,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思考。

□本报记者 于晗

当各类银行纷纷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业务、技术、管理的数字化,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各省联社和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多位业内专家,希望能从多角度提供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与方法,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数字化转型面临四大挑战

“当前,以大型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进入你追我赶的白热化阶段,但是农村中小银行却不温不火,转型步履始终缓慢,有掉队的风险。”专家的发言振聋发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达2078亿元,其中,六大行总投入金额近957亿元,占全行业科技投入近一半。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去年首次超过200亿元,工、农、中、建、交科技投入已占营业收入的2%以上。股份制行中,招商银行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北京农商银行首席信息管理李保旭在会上透露这一组数据。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小银行来说,其规模、实力都远弱于大型银行。投入少、人才缺乏,在数据的映衬下,农村中小银行已然失声。

“首先要明确目标,农信机构要做哪些转变、解决哪些问题。”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营总监尚阳表示,农村中小银行扎根“三农”、服务城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与股份制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具有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不能照搬,只能另辟蹊径。”

尚阳谈到了目前农信机构的技术现状:近几年,在内部业务架构方面,农信系统刚刚升级完成二代核心业务系统,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网点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参差不齐,城区条件尚好,但在偏远地区做得还是比较差。

以收单为例,在线上线下一体化方面,除了浙江农信有自己的线上收银台外,绝大部分机构的线上线下收单是割裂的。在线上,很少有农信系统的机构跟微信支付等平台进行合作;在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方面,农信机构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线上融资比例占比依然比较低;在数据获取与应用方面,农信机构的内部数据挖掘不够,同时,在涉农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上,信息孤岛问题仍待解决。尚阳提及:“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掌握务工人员的信息,种粮、化肥、种子的信息是种子公司、涉农企业掌握,这些企业都分散在各类部门和企业之中,我们很难把所有的涉农信息拿到手里。”

中国农金30人论坛发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方向、挑战与路径》对此亦有清晰阐述,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四大挑战:体制机制“双层性”与数字化转型“一条心”的协调;技术升级需求大与技术供给能力弱的落差;线上化、智能化转型与客户服务渠道的统一;数据利用要求高与数据治理能力弱的错配。

面对差距与挑战,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不仅走在行业前列,在自身数字化转型之余,已大规模对外进行科技输出。相比之下,农村中小银行整体还停留在传统业务层面,以传统手段服务传统客户。”尚阳认为,农村中小银行向智慧服务、智慧金融转换已迫在眉睫。这一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线上线下融合是关键

“存款不出省,贷款不出县,怎么进行数字化运营?”这也是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普遍难题。

从外部看,县域地区的数据相较城市更为分散,特别是多数生产经营性信息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组织中都有归集。同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下沉县域,对农村中小银行形成降维打击,县域金融不再是农信机构的自留地。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远比其他商业银行要更大。

“基于信贷金融市场现状,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浙江农信过去几年做了一些思考。”浙江农信社零售金融部副总经理周雪海表示,区别于国有控股银行或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或地方性中小银行往往有其独有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差异之处也意味着独特的优势。

据周雪海介绍,浙江农信实行省县两级法人体制,省联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而不参与下辖行社的实际经营活动;辖内行社构建了“总体可控、局部灵活”的经营模式去,确保全系统在浙江地区独有的基础金融服务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浙江农信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通过几年努力,依托线上线下融合,全面连接浙江每个家庭和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我们充分关注线下金融服务尤其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延伸服务触角,尤其是延伸到其他银行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看不上或者服务不到的地方,建设丰收驿站等村级服务点2万多个,基本构建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加快把移动金融服务向线下延伸,打造O2O体验银行服务模式;向外开放延伸,重点建设开放型社区银行,将金融服务全面融入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社保、社区商圈、校园、企业园区等居民生活生态;向内连接客户经理移动展业平台,打造人机协作交互的服务模式,从而大大便捷了客户。”周雪海称。

同时,浙江农信持续加强自有渠道和终端数字化能力。2017年,浙江农信上线了新一代手机银行“丰收互联”APP。运营至今,该APP目前已形成440多个功能点、1500多个生活场景,全系统包括信贷服务在内99%的金融服务都可以移动在线“一网通办”,实现7×24小时、跨地域的移动金融服务。目前,“丰收互联”APP客户数破3000万、月活超800万,位居全国农信首位,全国银行业第14位,“金融+生活”一体化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这一创举,使浙江农信成为全国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板。

尚阳认为,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就是“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在推进网点服务制度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机器、计算机替代不了且收益较高的线下业务中,运用好本土优势;另一方面,重塑业务结构,流程再造,前台上收、中台集中、后台做好风控,才能更好地处理科技与业务、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破解数字鸿沟 发力优势场景

“金融科技是弥合数字鸿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而金融业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主题演讲时强调。

范一飞认为,大型金融机构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能力输出、技术辐射、同业协作等探索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协同发展新模式,激活全行业数字化经营动能。而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把握“地缘、亲缘、人缘”固有优势,善用外力、合作共赢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和精益管理体系,赋能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这一发言,实际上也为农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尚阳认为,对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还是要主打“三农”和小微场景,无论是设立互联网核心、直销银行,还是二三类账户,最好的应用是要向小微企业输出账户体系,这是自身的场景所在。“如果跨地区不行,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三农’和小微场景,做一些收单侧、企业侧、账户侧,自己拓展农信特色的场景。我们有部分农信机构在这方面做得挺好,一点不逊色于其他商业银行。”尚阳说。

以收单业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信机构日均的收单业务量大约在3500万-4000万笔,已形成了大量的商户资金沉淀,这一业务规模高于建设银行,而这是农信系统的自有场景。

在打造优势场景方面,一些机构也有不少特色做法。譬如,北京农商银行创建了“乡村便利店”的便民金融模式,填补金融空白村的金融服务缺失。在村委会或村中超市,配备一台专门为农村地区研制的智能化自助终端,采用“智能机具+辅导员”的方式,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存、取、转、汇等基本金融服务,可够满足当地村民80%以上的基本金融需求。

浙江农信则发挥其遍布城乡的网点、人员优势,结合信用村建设、基层党建+金融、“最多跑一次”改革、“三位一体”改革等工作,在舟山和丽水试点建设“就近办、自助办、上门办、掌上办”的“四个办”政银服务体系,以金融助推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推动数字化改革的成效向偏远山区、海岛延伸。

在农信银中心党委副书记、总裁李会锋看来,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实际、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共享、普惠、安全”的农村数字化生态“朋友圈”。

“农村中小银行要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优势,利用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契机,与特许清算组织、互联网头部机构、全国性银行广泛合作,立足本地化经营,提供全国性服务。”李会锋说。

找准定位 因地制宜推进转型

相比大型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的短板无疑是技术、资金以及规模。即使拥有适宜的场景,中小银行又应遵循怎样的方法论?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办大事?如何循序渐进增强科技实力?对于这些问题,农村中小银行仍需要通盘考虑和长远决策。

尚阳认为,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切忌大而全、照搬照套他行经验,不能也没有必要像大中型商业银行一样全面铺开。要因地制宜“小而美”,选择一至两个业务条线或产品服务进行试点和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比如,在开放银行、交易银行方面,可以利用原有几乎被忽视的直销银行系统,向预付费消费的美容美发店、洗车行、健身房等中小商户输出直销银行的账户管理和客户资金存管服务;向餐饮连锁企业、大型商超、平台类综合销售实体企业输出小型、闭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如农副业生产中的种子、饲料等优质种植养殖企业等。”尚阳说。

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朱太辉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在实施路径上,农村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不能“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实施路径。头部梯队应注重数据驱动作用,持续探索数字化的前沿和边界;中部梯队应注重业务运营,同时不断补足组织管理和技术架构短板;尾部梯队应注重先战略、组织,后技术、运营的顺序推进数字化转型。

“农村中小银行拥抱数字化浪潮的路径有万千条,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认为,对于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能覆盖到原来被忽略或者说没办法服务到的长尾客户。通过新的金融科技手段,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和挖掘深藏的未被发现的客户及其价值。

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不能盲目跟风他行,做所谓在线获客的工作,而应该聚焦如何为现有的客户做好数字金融服务。

周雪海表示,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基于现实、立足经验,着手把事情干起来,边实践边完善,一定能够实现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